张善军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南通 226011)
2016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的相关文件,明确指出要重视机器人产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要大力在社会的各个产业中推行机器人服务,研发出具有未来发展性的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技术作为一种交叉性的多学科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数据分析、导航定位、自动储存、人工智能以及图书扫描、人机交互等技术操作,为其应用在高校图书馆中提供了技术支持,是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一项集成性与配合性的智能技术应用。通过将智能机器人应用在高校图书馆中,不仅是机器人技术深入发展的标志,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管理效率,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能够优化读者的体验,促进图书馆服务方式的革新与优化。
随着“人工智能”理念在社会中的广泛普及,图书馆机器人的应用也有了市场需求,开始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实现了高校图书馆由传统服务方式向智能服务方式的转变,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智慧图书馆的推进建设过程中,会得到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机器人技术的逐步应用,图书馆的智能机器人向着更加深度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开始由初始的“互联网”+“图书馆”,向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图书馆”的方向发展。但机器人技术涉及的学科较为复杂并具有多样性,需要整合多门跨专业的学科,这就要求机器人技术要在具体的使用中进行优化与完善,提高自身的服务技术。通过对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机器人的使用现状分析发现,机器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普及推广。
图书馆的读者是智能机器人的主要服务对象,满足读者的需求是智能机器人的主要设计目标。因此,相关人员在进行图书馆智能机器人的设计时,要根据读者的多种需求,进行智能化与智慧化的技能提高,能够解决图书馆的日常工作问题。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机器人的交互性,使用户对图书馆机器人的服务有更高的信心。但是在我国目前图书馆机器人的使用现状中,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以及内部芯片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再加之图书馆管理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导致机器人的发展尚未成熟,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与开发。技术成熟了,推广就有了信心。
我们图书馆近期在南通高校中,率先引入了一台智能机器人,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智能检索、导航、定位、人机交互等方面,加强这几方面的机器人智能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智能机器人的总体服务水平,使机器人的应用快速被读者接受。但是在机器人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机器人智能提供有限的服务,缺乏完全智能自动的服务提供能力。图书馆智能机器人的服务,主要集中在智能咨询与自动传送等方面,主要通过图书馆读者提出问题、智能机器人解答疑问的方式进行咨询工作。有的高校图书馆引入机器人后,读者归还图书时,先由智能机器人按类别分拣图书,再运输到对应的图书馆书架后,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摆放。该过程虽然减少了工作人员在分拣运输过程中的时间浪费,但是我们发现并没有充分发挥机器人的智能服务作用。因此,图书馆智能机器人的设计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总结,在机器人中增设智能程序,实现机器人的智能化服务。
图书馆机器人的交互式语音数据库建设质量是智能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要在机器人的设计中加强语音数据库的建设水平,必须要通过提前规划语音数据库、进行需求分析、采集语音数据库以及实现语音数据库等多个环节。当前部分高校智能机器人的语音数据库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中文语音库内容不足、语音库内容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导致图书馆读者无法及时获取到实时的数据,甚至出现机器人的回答与问题不对应的现象。此外,由于图书馆的读者的语言应用存在多样性,因此图书馆的语音库要在建设中提高对方言的识别,提高地方方言、语言应用习惯以及民族语言特色的服务水平,实现语音库的内容拓展和服务水平提高,加强机器人的整体服务质量。
随着智能机器人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图书馆不仅要加强对机器人的维护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智能技术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升,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工作人员,能够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仿真模拟技术的工作要求,从而在机器人的使用过程中,对其进行定期的工作监控,对机器人的工作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功能维修,保证机器人的长期应用,保证其工作服务的有效性。
针对部分高校图书馆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现状,相关部门必须进行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决方法的探究,通过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视觉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的交叉融合,提高智能机器人的设计水平,建设后台系统数据库,提升其服务工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高校图书馆机器人作为高新技术领域的智能产品,在研发与应用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社会资本的大力投资,从而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自身的功能开发,这就要求国家要制定对应的政策为图书馆机器人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政府引导,市场驱动,通过正面的政策支持,提高机器人的整体综合能力。目前高校图书馆机器人的设计、购买与后期保养维修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高校图书馆难以支撑该部分资金投入,影响了智能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充分挖掘自身的科研优势,建立高校图书馆智能机器人的专门课题组,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得出具有借鉴意义的科研成果,实现自身智能化的理论突破。同时,高校在引进图书馆机器人时,要以图书馆的实际需求和成熟现状为综合分析前提,以长远的角度分析图书馆机器人的引进工作,实现机器人在图书馆的长期使用。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化与综合化,打造系统性、社会性的综合图书馆,必须要加强多种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综合性的应用环境。比如,图书馆可以在智能机器人中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清晰定位图书的地图位置,准确到具体的数据和行列,便于读者查阅图书;图书馆也可以应用导航技术加强机器人的馆内运行识别能力,使机器人能够在图书馆中顺畅的运输,保障工作过程的方便性;图书馆也要加强在机器人中的视觉识别技术应用,让机器人能够准确的识别图书,并完成图书的取书、传送过程,为读者的图书查找提供便利。通过该种综合性的图书馆应用环境能够实现图书的精确定位以及避障运输,实现传统图书馆向智能图书馆的转变,建设科学智能的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智能机器人与一般的工业机器人有一定的差别,其工作环境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读者、书库、书架以及桌椅等非固定的元素,工作环境相对开放,并具有流动性。因此高校在引进图书馆机器人时,要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和工作场景,选择对应的机器人,使机器人能够满足不同的工作服务需求。同时图书馆也要在关键环节,如图书的存取、搬运以及运输等,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功能设计,完善机器人的工作能力,从而制定科学性、合理性的机器人处理方案,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服务能力,实现图书馆的建设质量。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项开放性、服务性的公共场所,其每天接待的读者类型存在不同,包括少数民族、外国留学生、不同语言使用者、残障人士等,因此高校图书馆智能机器人在工作服务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智能化和人性化水平,实现自身服务功能的开发与拓展,根据不同的群体,提供能被接受的工作服务,加强读者的图书馆服务体验。比如图书馆智能机器人可以对低龄者、文盲以及弱视者进行辅助帮助,减少其在图书查阅、选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图书馆智能机器人也可以对其他残障人士提供图书馆导航的功能服务,根据机器人的导航定位功能、路线规划功能、自动避障功能以及语音搜索功能等,完成读者在图书馆中的图书查找、图书获取以及借书等操作,满足读者的一系列图书借阅需求。
当前我国的高校图书馆智能机器人应用建设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在具体应用中存在多种问题,影响着图书馆机器人的进步与长期发展,因此各大高校要加强互相交流与合作,进行自身资源的分享与技术帮助,实现共建共享。此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在社会企业中寻求长期的合作,通过外界资金的投入,为自身提供发展可能性。与国内外的机器人研究部门展开交流互助,实现自身功能的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高校图书馆机器人是在机器人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视觉识别技术等多种技术交叉融合下,共同研究的智能应用产品,通过应用高校图书馆机器人,能够减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为图书馆读者的馆内活动提供便利。通过对当前我国图书馆机器人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深度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技术的交叉融合、解决关键环节问题,加强机器人的人文关怀服务等方式,使机器人在高校图书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