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君 陶文广 王明杰
([1]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7;[2]山东新能源车辆检测鉴定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357)
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指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同时具备规范性、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的高层次人才教育活动框架,是为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人才教育具体运行方式。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整个过程是由多个环节和多种因素组成的,描述起来比较复杂,进行简化之后可以简要概括为培养目标、入学形式、教育方式等。
近年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和“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的强国战略来推动经济协调,引领国家经济转型。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凸显。文献[1]中指出,作为我国学历教育提升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使命,研究生群体的培养质量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高质量的研究生是多方面的,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还需不断探索,加以改进,亦涌现出了诸多研究成果:文献[2]针对研究生普遍存在的由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的创新能力欠缺的现象,从能动性激发、指导方法完善、相关制度制定、课堂水平提升、创新政策鼓励等方面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的合理化建议。文献[3]对某大学的三百余名研究生开展问卷形式调查,并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
分析结果表明,导师指导优化与研究生思考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具有更好的培养效果。文献[4]针对研究生心理教育欠缺、心理健康状态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从弹性心理理论出发,建立了四元合一的弹性心理应用体系,为培养心理健康的研究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从研究生专业英语能力提升出发,提出了研究生英语教育的改革方案,即英语教育从通用化转变为专业化。通过英语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英语教育的达成度,而且提高了研究生的英语水平。
本论文基于新时代研究生面临的新要求、新问题,提出了涵盖招生环节、课程教学、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化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新策略,为培养面向新时代的研究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国研究生教育系统能够成功的关键要素得益于它可圈可点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它吸取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高质量生源。美国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利较大,各州各个高校灵活性较大,且各具特色,一般都会规定最低入学标准,没有入学年龄限制。中国的研究生招生重视第一阶段,而美国的招生更加注重第二阶段。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在形式上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在宏观主流上还是由教育部指导,由各招生单位分别组织举行研究生招生考试。大多数学生将研究生考试的学习时间提前到大三,甚至是大二,并将学习重心放在努力提高初试成绩上,至于复试,等初试分数出来之后再进行学习也不晚。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跨学科、跨区域的合作研究这一趋势的兴起,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美国高校越来越重视挖掘相关学科的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跨系、跨校选课,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探索更多课程和知识,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与之相比,虽然重视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贯通,但是执行阻力较大,外观上看与本科生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并没有太大差异。另外,中国高校在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上存在重科研的倾向,导致研究生教师在课程和教学建设上精力投入不足。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课程方式进行,通过教授与助教联合实施开设讲座,对研究生进行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开设专业理论知识外,重点突出科研内容,并将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这样研究生在教授的指导下能参与科研工作,使得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双重培养。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也重视专业理论与科研知识并重,但是在课程设置上明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课程教学设置上不仅包括专业学位课程学习,还包括相关的英语、政治等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这样的课程设置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后劲不足,知识面不够广泛,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科研。课程设置现存的问题,导致中国研究生教育明显与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使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合理借鉴国际上研究教育先进国家的经验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盲目照抄,注重创造性地运用,使之适应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这样才能缩短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差距,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质量与数量并存的研究生人才。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构建起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性和针对性,以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2.1.1 以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本
中国研究生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中国研究生培养应该立足于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社会需求这一导向下,继续做好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突出传统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人才。
2.1.2 根据社会需求适当调整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于国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合理地调整研究生培养目标,使之与中国经济、科技发展相适应,形成研究生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理念。研究生高校要深入社会和市场调查,摸清国际上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大趋势,并结合中国国情,构建起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教学是知识学习以及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础环节,对实施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知识基础教育以及学术规范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担,课程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手段,因此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硕士生教育过程中,课程学习几乎占据了整个研究生培养期的一半,在这个阶段若能切实加强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验技术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便可以使学生具备进入论文阶段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调整教育政策,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加快社会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另外,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的国情,就必须重视研究生就业问题,这就要求将社会需求纳入到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在市场经济造成的激烈就业竞争压力下,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将科研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相结合,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必然之路。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具备学术性的教育,目的是为培养高端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注重科研训练、提高学术素养的同时,培养环节还要重视职业导向和实践能力。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固定,学术型研究生为2.5~3年,专业硕士一般为2年。鉴于封闭式的课堂教学,研究生必须依据自己专业的培养方案才能选课,跨专业、跨学科领域选课的机会少之又少。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类型仍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的事实上针对于有意在该学科领域继续深造研究生,以后攻读博士或从事科研工作。但是研究生毕业后以就业者居多,因此,高校在重视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大对专业硕士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在专业硕士培养中,继续增加实践环节,与社会的就业趋势接轨。同时,将封闭式课堂逐渐优化为开放式,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修本学科领域或本学院其他专业相关课程;也可以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领域去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具有包容性的研究生课堂反而会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内地的研究生教育仍以教师课堂的多媒体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研究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这方面,国外优秀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有着值得借鉴之处。首先,各个高校应从师资抓起,在引进研究生授课教师时,应更加注重教师的科研背景及留学经历。其次,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改变单一的讲授法授课,采用学生互相讨论的形式,研究生就一个问题深入探讨研究,自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也锻炼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尽可能提供给研究生“走出去”的机会,让研究生开阔眼界、得到培养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的课题研究。
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现已跻身于世界研究生培养数量大国之列。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要合理借鉴先进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经验,不盲目照搬,而是创造合理地运用,使之适应中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研究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