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刚 李 宁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课程思政中存有很多具有差异性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具备自身的作用和地位,但相互间又具备紧密关联,构建成互相作用的矛盾统一体。实现课程思政的过程,也就是要求这些要素根据自身关系相互产生作用的过程。因此,任何影响创建课程思政系统育人机制的因素都要纳入被考察和审核的范围之内,并进行解决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完善的课程思政系统育人机制。
通常情况下,只有在进行专业课程或者是相关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进行课程思政内容,创建与思政教学活动互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开展隐性和显性思政教育互相结合和补充的局面,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有效性。显然,课程思政自身就属于协同育人的观念,建设好课程就要结合思政教育创建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课程思政系统中要素之间互相合作与结合的形式与状态,影响了整个思政育人合力的形成。因素、力量、教育活动之间的从属区别,也影响着思政育人过程中实现的目标和力量,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也有可能出现合力和效果为零的现象,甚至会出现合力和效果为负的现象。因此,创建有效的协同育人制度,才能实现正合力。要想创建良好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在课程思政的系统之上,并且对思政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进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思政课程育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和谐,并使其进入理想化的运行模式中。但从宏观上而言,当前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还需要从微观酵素上进行改善,并分析思政教育过程时形成各个要素间的关系。
其次,开展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坚持发挥课程思政优势,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养,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远大的奋斗目标,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和职业道德素养。
第三,坚持多元化的课程思政实现方式。虽然每门课都具有一定的思政元素,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开展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时,不能忽略这些差异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侧重点,将其积极利用到协同育人中。比如政治课、法律课彰显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经济学培养学生的工作效率和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管理学着眼大局观念,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自然科学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等等。
要想高效完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各科教师都应该建立在自己所教学课程的基础之上,并从该课程中充分挖掘与思政育人相关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教学阅历用专业的角度对该内容进行阐释与表达。充分体现出政治理论内容,对学生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学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进一步体现和感受课程思政形成的魅力。但实际上,当前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重点并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对于其中存有的思政教育理念和人文情怀总是一笔带过,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对大学生没有产生触动作用,思政育人的教育目标没有充分得到体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内容,充分构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局势,并从多元化角度下创建更多丰富思政育人的方式。
在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盈,不同学科和部门之间的教师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思政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自扫门前雪”的形式。另外还有部门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忽略了思政课程主要面对的对象是谁,也忘了“依靠谁”来进行思政教育,更忘了在课程教学时开展思政教育并不只属于教师一个人的任务,而是需要与学生结合,实现互动,师生共同演绎。除此之外,还有些教师对课程思政意识不够全面,以为只要课程讲好就是完成好思政工作。这一思想过于片面。思政教育并不只涉及了教学过程,更是覆盖了整个教学活动,比如教学前的设计、课后练习等等。
第一,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同。对于高校课程思政而言,其协同过程相对复杂,并且有效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设计到了高校的各个部门,因此学校各项部门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针对该方面的协同,高校要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意识到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统一创建符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思政领导机制,制定课程思政教育的大方向和目标,并将目标不断细化分解。明确各个部门管理任务和相关职责,促使各个学科和部门的教师统一协调,相互配合,不断拉近各部门之间的距离,共同实现这一目标,从不同角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
第二,教师与各部门的协同。充分开展高校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各个教师,他们也是具体进行课程思政的人员。因此,教师与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也十分关键。高校要协同好教师与部门间的关系,针对课程思政教育创立管理机构,创建完善的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加强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另外,高校还要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素材,让各科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力,制定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育修养为目标,不断开拓思政教育领域。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他们越发希望能够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体现信息技术的价值。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可以将其称之为互联网原居民,不管是生活、学习、娱乐等等,都与信息脱离不了联系。当前时代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学习,或者是在相关社交软件上展现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情感。就这一特殊化形式,课程思政的开展必须具备互联网的辅助,利用大数据归纳大学生的情感思维,从而开展满足大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需求。
失去了互联网就意味着与整个世界失去联系。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时,高校必须要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的和谐关系。要求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不能只限于线下教育,还要主动关注学生的网络社交或动态等,并通过结合学生的线下表现和线上动态,进一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育。首先,教师要学会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及时了解相关学生的动态,并针对大数据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在网上展现出了比较颓废的一面,教师还要合理运用语言来进行引导,实现线上线下的思政协同。其次,教师还要保证线上与线下的课程思政协调性和一致性,要及时将线下的思政教育上传到线上,提供给学生深入学习。另外,还要通过对线上资源的整合,进一步优化线下教学,使二者之间互相协同和补充。
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时要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进行,让思政教育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并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本身就具备完整性,不管是教学环节的构成、课程环节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协同性。课程教学在其中承担一个重要的角色,对于目前课程思政研究过程中,教学行业一般更注重教学过程,这缺乏完整性。从整体上来说,它应该关注以课堂教学为主,前前后后的所有环节,包括课前准备,课后练习等等。因此,忽视其他教学环节的课程思政教起不到太大作用。
要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就要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协同给予重视。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时,保证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管,并真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首先,在备课上,教师就要充分开发课程与思政相关的内容,并针对思政教育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从专业课中找寻与思政产生关联的结点,并思考二者结合形式,最终拟定教学方案。其次,抓好课堂教学过程,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实际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活动主要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最后,重视课后练习和考察。这个环节最容易被忽视,但却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而言之,构建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要求教师对课程思政进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矛盾体进行掌握,并协调好动态中不同的环节、主体和空间的关系。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更利于课程思政中不同要素之间互相产生协同效应,进而形成强大的思政教育合力,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