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晓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要求劳动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点,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的价值,从而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个《意见》的共同目标都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劳动教育所需,有利于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新时代提升思政教育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把人类与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深刻认识、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如何认识和对待劳动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和方式,更是走向客观世界、连接主观世界的途径,同时,劳动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的唯一之路,唯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认真思考,总结并阐释了劳动及其规律,用劳动这把“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一举打开了深入探索人类社会的大门,通过进一步的认识历史、认识人类、认识世界,发现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找出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迭代的基本方向。可以说,劳动这一理论概念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当中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串联在一起的理论纽带,并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甚至有学者认为,劳动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石,劳动是位于中心的“太阳”,而社会是围绕其不断旋转的“卫星”。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想要理解“人通过劳动成为人,人通过劳动解放自己”,想要深入了解人自己和人类社会,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这一科学论断,系统深入地认识劳动、理解劳动、把握劳动是不可逾越的一条必由之路。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丰富了劳动范畴,把劳动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②。这些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新含义,对劳动视界进行了拓宽,对劳动本质进行了升华,赋予了劳动新的意义和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以马克思劳动观为根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改变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社会发展的途径。延安时期面对“要么饿死,要么解散”困难局面,我们党没有被困难吓住,为了克服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坚持抗战又不加重人民的负担,我们党带领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八路军359旅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从1940年到1944年,他们共开荒35万多亩,实现了生产生活物资的自给自足,硬是将陕北的“烂泥湾”变成了“好江南”。新时代,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个核心,即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自力更生的能力,让学生体悟劳动,通过红脸出汗感受劳动的真谛,从劳动实践当中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当中首先提出的。信念是奋斗的航标。什么是信念,信念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认知,最终形成我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种认知与看法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更找到人生的归属感,所以我们要想内心强大,首先要构建自己强大的信念,这样你才不畏惧风吹雨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我们的信念决定了自己走什么样的路,拥有什么样的经历,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说,信念可以决定我们的状态和目标。十八大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向往。但是,我们要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要创造美好生活、得到幸福,坐而论道不行,必须要靠不懈地奋斗。奋斗是幸福之母,通过奋斗,我们才能创造更好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提高幸福的层次,进一步丰富幸福的内涵,才能在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幸福。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也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当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加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信念,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去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劳动教育按照劳动的基本特征,分成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教育。同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把非生产劳动教育细化为日常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教育,日常生活性劳动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个人自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社会服务性劳动主要是强调为社会提供服务,以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为途径,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为人民群众服务。服务性劳动作为三大劳动的一部分,足以体现它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培养引导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劳动为社会他人提供服务,强化公民的责任,重点在志愿服务中培养爱国情怀,在公益劳动中培养为民情怀,成为一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劳动者。
劳动模范对于社会而言是榜样,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通过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能够走得更稳,能够走得更远。“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③的劳模精神和思政教育中的人民立场、人民观点为社会服务的观点不谋而合。劳模精神体现了服务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视群众如亲人,关心群众胜于关心自己。我们在进一步奔向幸福未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只有充分地发扬劳模精神,向劳模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地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事业,收获人生价值的真正成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科技的应用,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一些“糟粕”,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一度盛行。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就是要通过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去感受群众的呼声,满足群众的需要,体会群众的满意,从榜样中体悟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劳动不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需要不断对技术、知识、思维进行革新,运用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创新性的劳动成果。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当中,明确指出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让学生结合自己学科和专业知识深入进行实习实训,要让学生认知社会科技的发展历程,了解新知识、新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经济大国。在此过程中,在钱学森、郭永怀、钱三强等一批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功勋科学家、科技型企业家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新精神。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也是创新,同样,创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民族基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前,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压力剧增,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让自己拥有“先手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当下,工匠精神被重新提及。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应该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新时期赋予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工匠精神应该是对思维的创新,对品质的追求,对工作的坚守。现代的工匠精神,并非是简单的重复与坚守,而是改进与创新。加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就是要为学生为学生们搭建实践训练平台,联合创立实践训练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帮助学生体验创业,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用创新精神绘制蓝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注释
①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② 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2018,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
③ 弘扬劳模精神(人民时评),2019-11-28,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