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模式下研究生创新实践性课程改革
——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

2021-01-03 11:12:33王晏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3期
关键词:国际化研究生专业

王晏殊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天津 300387)

1 移动学习模式下高校研究生课程存在问题

互联网的崛起,正在颠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互相关联的方式。然而,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对于互联网尚缺乏清醒的认知,或跟风喊几句“大数据、云计算、媒体融合”等口号,或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发表若干论文和观点,并没有真正看清互联网为教学科研增能的趋势力量。因此,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必然是在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平台,并以开设微课、开发微专业课程学习资源、集合社会性软件支持的非正式学习等新技术为抓手。但问题就在于,怎么融合?谁融合谁?融到什么程度?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在已有课程平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资源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泛在学习”课程模式研究,借以达到建设泛在共享的教学资源环境,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最终目的。

2 移动学习模式下研究生创新实践性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就学生而言,手机等移动设备迅速普及为研究生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各类线上平台课程资源。但是,通过移动设备学习仍然被认为是一种辅助学习方法,学生缺乏定期和积极有效的学习参与活动;就导师而言,大多数对移动学习平台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经验,不知道该怎样对融合了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在已有课程平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资源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泛在学习”课程模式研究,借以达到建设泛在共享的学习环境,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最终目的。

2.1 建立“管理便捷,呈现过程”的研究生课程资源平台

为响应教育部《应对危机、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做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深化国际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国际教育互联网教学水平,我团队运用讯飞智能课程平台,搭建国际化微专业教学数据中心,开展国际化在线课程共享平台建设,为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化“微专业”做好准备。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智能平台下“双向互动”国际化微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通过教学组织、内容互动及反馈评级等环节设计于2020年开始启动国际化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快速推进国际化课程的资源平台建设。

在国际化课程方面,我校的全英文授课专业及课程建设进展突出。学院拥有较强大的科研教学团队,目前已有18个全英文授课专业和45门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其中包括国家级全英文授课课程及省部级全英文授课课程,在天津市乃至全国名列前茅,有着创新和引领作用。这些专业和课程为本项目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平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课程基础和带动作用。

国际化“微专业云平台”有着独特的共享机制。根据平台的内容和建设目标等制定共享机制方案,在共享层次上分国家级共享服务、省部级共享服务和校级共享服务;在服务群体上分国内学生共享、国外学生共享、国内教师共享、国外教师共享四个群体;在建立平台的基础上对平台的资源收集、选拔整合、规范管理、绩效评估、收费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制度。通过整理我市四所高校和国外友好院校的相关课程资源,确定并整合优质课程,制定建设平台方案,提出基建设内容、建设举措、保障措施等,打破院校间的壁垒。

目前,平台尚处于试用期,课程内容集中为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服务。未来计划逐步增加面向国内研究生的各个专业打样课程,课程将会从课程单元设计、内容容量的增减、课程大纲的形式创新、课程任务设计上进一步修订调整。平台还将增设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预答辩、查重和评阅的过程管理内容,可伴随学生的整个研究生生活。

2.2 基于CDIO理念的研究生创新实践性课程改革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模式是一种工程人才教育理念,该理念主张融合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于一体,致力于“做中学”以及“基于项目”的教学理念,育人过程中实现产品调研、研发设计、组织生产的全流程,进而让学生能够通过全程参与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

在团队成员王熙教授带领下,《面向舆情引导的突发事件全流程报道仿真实验》在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课程核心内容应用于研究生实务操作能力的训练教学中,课程基于融合新闻大数据汇聚及舆情分析服务的需求,基于行业内最新的融合新闻云平台构建,训练学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完成对网媒、论坛、微信、微博、客户端、视频网站等多渠道的数据汇聚和挖掘,具备新闻热点追踪、传播力分析、舆情监控、数据定制化输出等方面的能力,为全媒体和提供舆情引导和新闻内容生产提供全面的人才培养服务。研究生在学习该课程中将会:(1)通过舆情的仿真,掌握相关知识及开展舆情智能监测的操作规程;(2)训练使用大数据工具进行舆情分析的理论和制定报道方案的基本原理;(3)运用符合行业标准融媒体平台,培养学生全流程新闻内容生产的能力;(4)运用虚拟全媒体发布平台,学习舆情引导、互动发布反馈的主要方法。总之,针对研究生课程“做中学”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教学现状,本项目将CDIO理念融入课程,通过“全流程报道仿真实验”实现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在复杂性条件下完成新闻生产、发布等综合能力的训练,革新“以学生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深化课程实训模式,为本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工作提供服务。

2.3 基于“PDCA”管理体系的智慧化教学管理过程

PDCA循环(P—策划(PLAN)、D—实施(DO)、C—检查(CHECK)和 A—改进(ACT)。)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它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本项目参考PDCA循环原理,结合研究生培育过程中教学管理的各要素分析,将研究生课程的过程管理分为课程规划及建设(P)、课程教学及管理(D)、课程监督及质量评估(C)和课程改革(A)四个主要环节。基于以上管理理念,以国际化“微专业”的建设作为试点,先后制定了《国际化“微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方案》《国际化“微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和《国际化“微专业”智能平台课堂教学环境的软硬件系统架构》,目前上述三份方案的实施、管理及运行均由国际教育学院负责。方案在课程运行期间由授课教师发布课程信息、更新教学资源、同步开设聊天室、即时在线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学生可计时在线完成作业/考试/论文及报告等线上步骤的完成,进而帮助师生打破传统授课学习模式的时空界限,能够实时获取学生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与授课教师互动自由、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以提高效率并自主控制学习难度和节奏,体现了移动学习模式的自主性、智能性和便捷性。

通过国际教育学院“微专业”国际化在线课程教学管理的试运行,我们发现:就研究生而言,这种基于“PDCA”管理体系的智慧化教学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时间管理能力,解决学生在移动媒体模式下学习容易分散注意力的问题。同时,该模式的即时反馈设置,还可以督促学生自我检验学习效果,提高自我反思和复盘能力。就指导教师而言,管理平台即时的、可视化的数字统计可以大大节约导师工作量,还能精准的定位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每个研究生个体做出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增进师生间信任度。不过,毕竟该平台尚处在试用阶段,进一步的优化平台设计将是未来主要工作。

3 结语

文章基于移动学习模式下研究生创新实践性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运用CDIO工程人才教育理念和PDCA管理体系模型,对研究生课程资源平台及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改革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且在国际化“微专业”的建设实践中,试图完成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换为移动学习模式下以“学生为本”,且更加注重学习产出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并期冀将研究成果分解到不同阶段的课程教学和管理反馈环节中,为各类型高校的研究生创新实践性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可具操作性的建议。

猜你喜欢
国际化研究生专业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