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婷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青年价值观培养时曾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的广大青年学生一直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面对大量信息的流入,其思想状况呈现变化快、多样性以及个人意识强的特点,这就提示高校教育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的引导。
地方文化是一个区域内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形成的优秀文化结晶,如何能在引领大学生贯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与山西的优秀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时候将山西拥有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很好的将二者进行融合,这是我们作为山西省属高校的思政工作者,需要积极去探索的。
地方优秀文化历经历史长河的沉淀,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性、现实鲜活性和地方特色性等优势,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到了崭新的历史高度,并且部署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各层级教育的新要求。
山西拥有着非常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孕育了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聚焦山西特色文化,大致分为晋商文化、革命文化、边塞文化、家风文化、根祖文化、廉政文化,这些文化不但是山西优秀文化资源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更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信义、坚韧、创新、图强”的山西精神是山西地方文化中的真实写照,也是山西精神在价值观上提炼升华的如实表达,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弥足珍贵的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对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各种新思想、新事物的不断冲击下,学生的思想容易产生动摇,思政工作不断面临考验。如何把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域精神结合,使生活在一定地域中的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是我国目前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都在有意识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对相关的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对地方优秀文化资源重视不够,宣传和传播往往仅限于文字,载体单一;网络信息时代,给广大青年带来了大量知识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腐朽的一面,对青年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一定消极作用;高校思政工作在实践教育这一块存在短板,地方优秀文化尚未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环节,所以,深入了解大学生诉求,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政工作需要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重中之重。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他曾鼓励山西的领导干部:要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而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人才储备基地,担负着文化传承、人格塑造、精神培育的重任,所以,山西精神在山西高校的传播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山西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义务在推动区域产教融合、推动区域发展和地方高校良性互动的内在需求上下功夫,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将山西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传播山西特有的地域文化,鼓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将山西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转化为最接地气、最接近现实的教育资源融入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让青年大学生切身感受优秀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底蕴。
山西作为内陆省份、晋商故乡、革命老区,有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山西劳动人民在长期发展奋斗历程中形成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是山西人民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有的地域文化。作为资源大省,山西彰显着创新、图强的进取精神;作为革命老区,山西拥有着“太行精神”“右玉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晋商故里,山西人诠释着诚实守信的优秀品格。这些都是山西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所在。
近几年来,山西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山西精神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相继推出了《乔家大院》《吕梁英雄传》《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等影视作品,在宣传了山西精神的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是对青年大学生的一次精神洗礼,帮助他们形成诚实守信、爱国精神、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
除此之外,作为高校,要高度关注、有效利用山西优秀文化价值,一是要借助各类节假日、网络平台等,加强开发山西精神的文化资源的力度,有效利用山西地域文化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有担当的四好青年;二是要充分认识山西精神的巨大价值,加大资金的人力的投入,完善保护和挖掘的制度,建立地理文物、历史人物、道德楷模、红色文化等资源库,重点挖掘太行精神、右玉精神、大寨精神、廉吏于成龙等优秀文化,通过丰富的书面和影视资源吸引大学生学习观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地方文化精神的价值观内核。地方文化必须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做到地方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具体到山西精神,其弘扬的是诚实守信、改革创新、爱国爱党等优秀文化,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相同的价值观认同,使山西精神的挖掘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培养,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理论内容不仅仅是单纯的说教和无的放矢的空想,而是深深扎根在广袤的现实土壤中,并不断指导生产生活,推动历史车轮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因如此,在培养青年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合理的与山西精神相融合,将会互相促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为形象具体的展现形式和丰富生动的内容呈现。
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在明确山西精神在高校中的传播意义之后,将山西精神同学校党建、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求实”,更要“创新”,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塑造人文精神、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传播山西精神。
具体的创新教育形式,如开展多样化的主题讲座、主题演讲、话剧舞台剧等活动,以及成立文化社团组织等,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而置身于良好的文化环境当中,使得“文化的育人力量”得以发挥。通过参与活动的过程,能够强化山西精神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使其认识到其重要意义,还能帮助青年大学生培养文化底蕴,丰富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展其对于山西精神的认知范围。
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培育和弘扬山西精神中的特殊作用,尤其要把握网络公开课、慕课、微信、微课、微电影等新型教育平台的教育主动权,形成“线上+线下”教育合力,与时俱进,开辟新的技术渠道和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践行山西精神。
搭建实践平台,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第二课堂”为契机,对接山西传统文化资源,如红色基地太行山、吕梁、右玉、大寨等,与地方职能部门协同联动,通过建立高校与地方联合的校外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基地,帮助青年大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切身感受山西独居特制的人文内涵,体会民生,克服脱离实际、眼高手低的毛病。
本文结合太原理工大学思政教育实际,提出山西精神和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可能性,对山西精神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培育和宣传提出笔者自己的策略和建议。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关键一环,融合山西精神将会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是对思政育人工作的形式和内容的补充和丰富。通过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卓有成效的推动山西精神融入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努力搭建以思政课为平台,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建设为载体的山西精神传承体系,推动山西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注入大学生的思想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