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 张文妍
中共十九大以来先后作出的重要决策和重大部署,决定了实施中国特色文明乡村建设振兴乡村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决战全面加快建成首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性战略任务,也是推进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也经历了空前未有的冲击和变迁,民族地区由于特殊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成为脱贫攻坚事业的重点。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支撑点就是人才支撑,人才培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是破解乡村发展不充分的关键举措。对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引进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求是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积极贯彻中央“科教兴国”“教育优先”的战略方针,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以及为乡村振兴服务的专业性人才,在全局上为解决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引进问题创造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国民族地区不仅在地理位置和教育发展历史、背景上不具备优势条件,同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导致不具备充分吸引各类人才的条件。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其办学定位、生源结构、办学环境条件等各个方面都与内地高校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没有内地高校的人才引进方式可以直接借鉴。很多普通高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往往只是追求数量和行政目标,而忽视和缺乏对老师的专业性要求和学生的专业性培养,在民族地区的高校,这样的问题会更加突出。例如,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很多都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在生活习惯、心理素质、文化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教育和文化事业进步较缓等情况,迫切需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的输入给予长期支持。
而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很多高校在优秀人才引进方面都非常关注和重视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以支持和发展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为前提和目的,也正因此,才迫切需要构建更加适合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成长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被视为培养优秀人才、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国际合作等领域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门要组织并指导各高校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高校通过紧跟战略决策落实战略部署,创新内部机制深化改革,注重农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增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乡村注入新鲜血液,推动我国高等院校农业发展已经成为支撑构建当代新型乡村科学与技术服务的重要理论内容和组成部分,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总结出诸多经验、奠定了人才基础。
进入新时代,各大高校都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计划,深度参与并积极主动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高校对人才的引进,使高等院校成为一支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技术、信息化等重要支撑的新型力量,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重要平台,为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提供坚强支撑和保障。
由于民族地区所存在的固有自然和社会的阻碍条件,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虽然经历了国家扶持不断提升的道路,但是却仍然与中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因为最基本的保障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优秀的教师人才队伍才是真正推动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源泉。
通过深入实施新的时代优质教育强师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合我国各个民族地区教育的高素质教师,精准地提升我国各个民族地区的教师课堂质量和教学技术水平,加快补齐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短板。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素质,实现教育水平在人才的保障和支撑下大步提升。
高校一直是为农业农村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民族地区的农村农业发展一直是脱贫攻坚战略中的主要关注点,进入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发展大布局中,高校与新农村的建设联系更加紧密,要保证高校优秀人才引进,培育出更加适合“三农”发展的专业人才。
高校人才引进对于培育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及先进的研究器械和科研平台,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扶贫,发展特色产业,不仅可以创新出“高校+人才+农村”的合作模式,同时可以为农村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保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具备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当下的时代是互联网支撑下的全信息化时代,各民族地区的教育部门要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特征,加强对正确信息的传播和引导,增强舆论的宣传力。首先,要尽可能多地广泛宣传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减少其他地区对于民族地区以及民族地区教育的认知偏差。深入了解和运用好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充分抓住这一历史契机,从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共同利益等多个方面尽一切努力来唤起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认同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吸引力。其次,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内容方法来加强宣传和积极全面地开展少数民族团结教育,向优秀师资、技术人才和教育发达的地区表现出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巨大形势,使得全体人民都能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情况有所关注,正确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与国家其他省区之间的特殊性和普遍性[7]。通过广泛的宣传、训练教育,深化高校毕业生对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关系的正确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尤其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振兴和科技振兴,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教育,使符合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形成服务意识,主动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为民族地区高校培育和留住高科技农业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民族地区高校引进人才要从学校的学科和科研发展的长期目标出发,突出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目标特殊性,制定合理的弹性的、灵活的人才引进规划。首先,高校负责引进人才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种科学、端正的人事管理观,不仅是要按学校自身原本的发展方向和对学科建设的要求,同时还要紧跟外部政策变化,以对学校自身整体发展规划为基本,认真做好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前期规划,确定需要优先发展的学科专业,确定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和实施的所需人才清单,采取相匹配的人才引进方式。其次,在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上,快速和加大引进人才宣传力度是适合新时代的引进方式,如何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进行开发利用更重要,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从全局的眼光考虑学科专业的人才配置,让新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优势与能力,做到人职匹配,充分培育引进人才,形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让引进的人才与原有人才融合。再次,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的基本支撑还是人才,在引进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相匹配人才的同时,提前准备和规划好人才的职位分配,高校与教师是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引进人才,充分给予高素质师资队伍先进的研学平台,如此才能够做到引进人才的同时留住人才,让优秀人才能够主动为高校付出心力,在高校找到合适的研究平台,找到归属感。
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引进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引进的做法,寻找新的人才引进途径,要变被动为主动,扭转劣势,创新引进学校发展和民族地区以及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首先,利用传统和互联网支撑的多样化方式发布高校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清单,不要将引进范围局限在国内,要扩展到国外,不仅要到各类科研院所去挖掘更高层次人才,而且还要到社会中去寻找有相关经验和具备奉献精神的优质人才。其次,也要公开发布民族地区高校对于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鼓励政策和福利待遇,在人们最关注的编制问题和合同问题上适当给予倾向性福利。再次,建设专门的高校人才引进网站,公开、公正、及时发布招聘信息,规划部门通过严谨调查和分析确定人才引进标准,明确挖掘人才目标,尝试建立完整的人才引进基地。
高校在人才渠道方面的竞争也已开始,在渠道上争取到更加优势的平台也为高校人才引进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在制定人才需求规划后,要创新引进方式,不要扎堆宣传和招聘,要合理分析职位和渠道的对应关系,寻找人才关注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在激烈的高校人才引进竞争中,民族地区高校的持续发展要依靠自身的特色、学生的特点以及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要重视开设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专业,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其范畴,立足于各民族地区特定的文化资源,开设民族课程,让优秀人才在民族地区有归属感,自愿留在民族地区,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服务。不断更新民族教育观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让民族特色应用人才的培养成为促进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引进问题解决的特色方式,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事业留住所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