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变迁发展案例(二)

2021-01-03 02:29张喆喆汪苑菁
青年记者 2021年1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日报党报

张喆喆 汪苑菁

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与党的机关报工作政策的调整

《解放日报》改版,是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对当时解放区党报工作的政策调整,以及后来党的机关报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1942年4月1日,报纸发表了由社长博古起草,经毛泽东修改的改版社论《致读者》,提出了党报应具备的“四性”理念,即“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为后来党报工作政策的制定和党报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改版的缘由

1941年5月创刊的《解放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创刊初期,报纸存在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以及“党八股”等诸多问题。为了使《解放日报》更符合抗战和边区群众的需要,1942年春天《解放日报》开始实行改版。4月1日,报纸发表社论《致读者》,检讨自己“未能成为党中央传播党的路线,贯彻党的政策与宣传组织群众的锐利武器”,并从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四个方面反思了报纸存在的问题,提出报纸“要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的改进”。自此,《解放日报》改版工作全面展开。

(二)改版的理念变化与机关报工作的政策调整

《解放日报》改版中提出的核心理念,即4月1日改版社论中谈到的“四性”,既是对以往党报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时机关报改革理念的概括,同时还成为后来党的机关报工作政策调整的依据。

1.坚持党性。《解放日报》办报前期没有紧扣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对党内重大事件和重要消息传达很不充分。比如《解放日报》对当时已经开展的整风运动没有及时报道,甚至连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这样的重大消息,也只是安排在第三版右下角位置,内容则被压缩成300字的短消息。针对这些党性不强的诸多表现,改版社论《致读者》明确指出,《解放日报》要“贯彻党的路线”,要“成为实现党的一切政策,一切号召的尖兵、倡导者”。自此,党性原则成为《解放日报》开展工作所遵循的第一原则。

2.坚持群众性。“群众性”是《解放日报》改版时提出的重要理念。改版前报纸的版面以“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市”为次序,将西方通讯社对国际新闻的报道安排在重要版面上,而将边区新闻置于很次要的位置,根本没有根据群众需要进行安排。此外,党八股式的文风也造成了报纸脱离群众。改版前诸如“赫尔国务卿政躬违和,迄今未愈……”之类的表述常见诸报端,边区群众很难理解这样晦涩难懂、文白夹杂的表述。伴随报纸的改版,群众作为“反映的对象”逐渐成为报社的共识,《解放日报》的群众性也随之大大增强。

3.坚持战斗性。改版前的报纸曾经发表过一些导向错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文艺作品,没有尽到“真正战斗着的党的机关报”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致读者》社论指出“党报必须是为着党的革命方针和路线而奋斗的战士”,要“揭露一切黑暗和腐败,抨击一切有害于抗日的阴谋的企图”,要宣传共产主义的民主主义思潮,反对一切反动、复古、黑暗、愚昧做法。改版期间,《解放日报》对党报战斗性原则的阐述,对日后党报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4.坚持组织性。增强“组织性”是报纸改版确定的重要内容。改版社论对党报的组织性作出明确阐述:“党报决不能是一个有闻必录的消极的记载者,而应该是各种运动底积极的提倡者组织者。”经过改版,《解放日报》的组织性明显增强。1944年3月,毛泽东在宣传工作会议上,盛赞《解放日报》的组织性,认为“《解放日报》在边区已成为一个组织者。有一个《解放日报》,就可以组织起整个边区的政治、文化生活”。

(三)改版的效果

《解放日报》的改版持续了两年多,改版后的报纸面目焕然一新,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等理念得到坚决贯彻,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从编辑思想到编排技术的根本改革。在版面上,突出了边区新闻。以在头版刊登劳动模范吴满有的通讯和评论为肇始,开创了近代中国新闻史上在重要位置报道劳动模范的先例。在内容上,加强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1942年4月初,报纸头版连续刊发《整顿三风必须正确进行》《自我批评从何着手》《讨论整顿三风的具体化》等社论,对整风中的思想问题进行解析。此外,还积极刊发贴近群众生活的文章。在文风上,《解放日报》在思想上肃清了教条主义的影响,建立起新鲜活泼生动有趣、群众喜闻乐见、科学的、大众的新文风。

《解放日报》改版中提出的“四性”理念,确立了党报工作的基本方向与原则,成为后来党的机关报工作的政策引领,直至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947年《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与党报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强化

反“客里空”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闻界为维护新闻真实性而开展的一场反对虚假新闻的运动。这场运动由《晋绥日报》发起,通过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肃清新闻工作中的“客里空”现象,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右倾倾向,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成为解放区新闻界一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自我教育运动。

(一)开展反“客里空”运动的背景及过程

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第四版刊载了《前线》剧本中描写“客里空”的节录,并在编者按中说明“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这便是我们转载这个节录的用意所在”。“客里空”,是苏联话剧《前线》中的一个战地特派记者,他善于弄虚作假,凭借主观想象编造新闻,“客里空”由此成为虚构胡编假新闻的代名词。

此后《晋绥日报》对自身的不实报道进行检查和纠正,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6月25日至27日,报社编辑部根据自我检查和群众检举,在报纸第四版用整版篇幅,以《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为题,公开揭露了一批失实报道。

1947年8月28日,新华社发表社论《锻炼我们的立场与作风——学习〈晋绥日报〉检查工作》,文章指出《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对人民新闻事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其影响不局限于晋绥一地,对解放区的其他地方也有深刻影响和启示意义。9月1日,新华社再次发表社论《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认为报纸把新闻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号召各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和其他工作部门向《晋绥日报》学习。此后,各解放区报纸和新华社各分社迅速响应,掀起了一场学习《晋绥日报》,反对“客里空”,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运动。

(二)中宣部关于反“客里空”运动的指示及其意义

1947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中宣部对反客里空运动的指示》,称“由晋绥发动的反客里空运动,是土改中的一个重要收获”,并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一是号召将此种自我批评精神应用到各种工作中去。中宣部希望由此能使新闻工作及其他工作实现带有根本性质的改变,以适应改变了的土地政策,彻底消灭封建与半封建制度。二是希望《晋绥日报》能联系这一阶段的土地工作作更深一步检讨,并希望其他地方也能同样进行此种检讨。三是希望各地在检讨新闻工作及其他工作的历史时,能够区别不同时期党的土地政策,能够认识土地改革中的右倾错误,能够区别工作中的成绩与错误,能够彻底改变不适合于团结全体农民消灭封建半封建制度的一套做法。

三项指示对解放区反对虚假新闻,特别是纠正土改宣传中的右倾错误起到了规范和引领作用。

(三)反“客里空”运动的开展与党报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强化

《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被视为中国新闻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是党报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一次重要实践,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对后世也意义深远。

首先,运动中提出了党报要坚持新闻真实性这个重要的工作原则,并有效地纠正了新闻报道中的右倾错误倾向。在反客里空运动过程中,《晋绥日报》通过自我检查和群众检举,纠正了由于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和不负责任、粗枝大叶作风造成的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赢得了读者的信任与支持。报社同志自我检讨了土地改革政策宣传报道中的右倾立场,与中宣部的指示保持了一致,使得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思想立场与党的中心任务保持一致,因而也使得这场运动成为解放区新闻界在报道立场上进行自我教育与检讨的开端。

其次,它是中国共产党将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方法运用于新闻媒体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党通过党报开展自我批评,接受读者监督,把工作经验推广到其他行业的一次成功尝试。此举使得反“客里空”运动从新闻界跨越到各个行业,形成了一场遍及整个解放区的运动热潮,推动了土地改革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的社论和中宣部的指示都充分强调了“自我批评”工作方法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反“客里空”运动对土地改革工作的巨大作用,是对党报工作传统与作风的一次很好的总结。

遗憾的是,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反“客里空”运动发展到后期又出现了左的偏向,导致了宣传报道政策上的摇摆性,结果使得一些新闻真实性问题被简单化为报道立场问题,对不符合“正确立场”的新闻标签化为“失实报道”,以“客里空”的思维反对“客里空”,从而助长了土地改革宣传中“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危害,这方面的教训应该记取。

1948年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与党的一系列新闻政策的关系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对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和新华社晋绥分社编辑人员发表了一次重要谈话,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一家报社编辑部发表谈话。这次谈话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功能作用,以及新闻工作的方针原则、策略方法等作了全面阐述,从而奠定了党的新闻思想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党的一系列新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谈话的背景

1946年冬,土改运动开始在各大解放区展开。作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在当地土改运动中承担起了主要的宣传报道任务。但在具体过程中,由于没有准确理解党的土改宣传政策,报纸在土改宣传中出现了先“右”后“左”的问题。

1948年1月,中共中央集中对土改宣传中的“左”倾错误进行纠正。这之后一段时间,《晋绥日报》的业务水平有所下滑,被毛泽东评价说:“不够明确,不够泼辣,材料也少了,使人不大想看。”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离开陕北前往西柏坡,途经晋绥解放区。与毛泽东同行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到《晋绥日报》所在地高家村检查工作时,报社同志向他提出要求,希望请毛主席同大家见面。4月2日,毛泽东与《晋绥日报》和新华社晋绥分社编辑人员会面并发表谈话,指出了该报在土改宣传工作中所犯的“左”倾错误,要求报社进行一次全面总结,纠正宣传中“左”的偏向,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对今后党的新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二)谈话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谈话共2000余字,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

1.明确党报的性质任务与功能作用。毛泽东要求党报发挥好自己的宣传功能,担负起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的任务:“充分地利用报纸。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他希望通过宣传报道,让人民群众及时、准确地了解党的纲领路线。

2.阐释党报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策略方法。毛泽东认为党报作为党的宣传机关,需要积极担负起教育群众的任务,而“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他反对用命令式的方式来宣传和组织群众,批评那种不顾群众思想实际,盲目宣传和组织群众的做法,强调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

3.倡导党报的战斗风格与作风。毛泽东勉励《晋绥日报》编辑人员不要因反“左”而泄气,并对反“客里空”运动中所体现出的“尖锐、泼辣、鲜明”的文风进行了鼓励。他要求党所办的报纸,以及一切宣传工作应体现“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4.倡导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毛泽东在谈话中强调了全党办报与群众办报的重要性,指出党报“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他要求新闻工作者拒绝闭门办报的工作方法,在报社内部也可以实行“群众路线”,依靠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办好报纸。

(三)谈话与党的新闻政策的关系

1.扭转了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1948年2月21日,由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左倾错误的指示》,指出了在土改宣传中的“孤立地宣传贫雇农路线”等四项“左”倾错误。毛泽东的这次谈话,既是对土改时期宣传工作“左”倾错误的一个全面总结,也是对党报宣传工作原则方法的一个高度概括,为当时扭转土改宣传政策“左”倾错误起到了引领作用。

2.明确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毛泽东的谈话阐述了党报的性质任务、功能作用,方针原则、策略方法,以及工作路线、作风文风等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明确阐述有效地解决了党报工作者对土改宣传政策理解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使他们了解到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策略和方法,同时对后来党的一系列新闻政策的制定起到了引领作用。

3.群众路线成为党的新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谈话确认了党的新闻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这条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各个阶段新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贴近”“走转改”的新闻工作方针,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都是坚持用群众路线这一原则和政策在社会主义不同阶段指导新闻工作的具体表现。

总之,该谈话阐述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方针和重要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成熟的标志性成果,在党的新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也为后来党制定一系列新闻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前提。

刘少奇1948年对华北记者团谈话及其对党的新闻政策的影响

刘少奇1948年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谈话。谈话集中阐述了他对党的新闻工作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思考,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文献,也是党制定新闻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谈话的背景

1947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受中央委托离开延安前往华北,入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开辟新的工作区,并直接分管新闻宣传工作。1948年7月下旬,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华北分社30名新闻工作者组成华北记者团,准备随部队前往新解放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和新闻工作。动身之前,记者团成员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新闻工作提出不少疑难问题,请求党中央给予指导。为此,新华社华北分社建议总社让记者团到西柏坡的总社学习,更希望党中央领导能够给予当面指示。新华总社同意了华北分社的请求。刘少奇知悉此事后,也表示支持,并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培训班上,刘少奇、彭真、廖承志、胡乔木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作了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报告。其中,10月2日刘少奇的谈话尤为重要。

(二)谈话的主要内容及理论内涵

刘少奇的谈话结合当时新形势下党的革命斗争目标与新闻工作实际,对党报的使命任务、功能作用、办报方针、策略方法以及队伍建设等诸多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同时对以往解放区党报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和概括,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1.论述了党报的使命任务和功能作用。谈话开宗明义地指出报纸“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做“人民的喉舌”“人民的记者”“人民的通讯员”。在谈到党报与革命事业的关系时,刘少奇指出党报“组织和团结了群众,起了指导革命的作用”,能够“引导人民走向真理”。刘少奇高度重视党报在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方面的特殊功用。此外,他明确地提出要利用党报来考察党的政策执行情况的鲜明观点,鼓励记者去做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如果发现党的政策错了,允许你们提出”。

2.阐述了党报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策略方法。刘少奇认为党要依靠报纸,而人民同样要依靠报纸。因此,党报工作者要本着“对党和人民有很大的责任心”去工作,“要采取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谨慎的态度、严肃的态度,并不是用马虎的、草率的、非革命的态度”从事党报工作。刘少奇在谈话中对新闻真实问题做了深刻阐述。他告诫记者团成员:你们的工作第一要真实,并提出“要做到真实,就要全面”,全面是真实的前提和基础。此外,刘少奇高度重视发挥党报的思想和舆论引导作用。他认为“报纸办的好,就能引导人民向好的方向走,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们走向真理”。反之,“就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导致“人民分裂”“相互摩擦”。

3.提出了党报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刘少奇非常重视党报队伍建设问题,他从理论修养、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三个层面对记者团提出了殷切希望和严格要求。一是要提高理论修养。他认为“共产党记者最可宝贵的知识,是理论知识”。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要学习唯物史观、阶级分析、认识论”。二是要端正工作态度。他勉励新闻工作者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明确“不是替资产阶级办报,而是给人民办报”,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人民的记者、人民的通讯员,与人民群众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三是要掌握工作方法。刘少奇从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政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等方面对记者团成员提出了工作方法方面的具体要求,并提出了要“学习马列主义”“坚持马列主义观点”“做马克思主义记者”的鲜明观点。

(三)谈话的意义及对党的新闻政策的影响

该谈话是刘少奇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一次集中阐述,总结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经验,阐释了党报工作的重要原则及方法,提出了党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原则与要求。该谈话丰富了党的新闻思想,也为当时党中央制定适合新解放地区工作需要的新闻政策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论依据。

另外,该谈话也是对半年前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的丰富和补充。毛泽东的谈话主要从党的角度对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任务、方针原则和策略方法等重要问题作了系统阐述,而刘少奇在谈话中则更多地从读者,从人民群众角度谈对党报的要求。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印证,相得益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新闻思想,也丰富和充实了党的新闻政策,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成熟的标志性文献。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日报党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灵感日报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灵感日报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