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 陈月霖
摘要:汉字作为全世界唯一象形文字之存在,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结构、思维方式和思想结晶。以农业文明为根基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目前的中职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忽略了文化基础知识,但只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中职毕业生是达不到社会需求的。本文在追根溯源汉字发展史的同时,探究汉字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同时将汉字起源、发展的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历史和独特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进而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汉字;文化;自信
“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如果说植物栽培、动物驯养和陶器制作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爆发,那么汉字的出现就是中华文明的第二次爆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汉字记述着中华古人的生存结构、思维方式和思想结晶,古汉字以一幅幅图像的方式讲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史,汉字的演变又是中华文化的演进史,反映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变迁,中国汉字不仅代表一种语言,更是中国的文化传承。
一、汉字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世界文字的发生都是象形文字,只是在地区与地区交流之中逐渐被拼音文字所取代。汉字将中华文明的思绪牢牢锁住,成为当今世界用于思考工商业文明戕害时可资利用的唯一脚本。
汉字是中原文明发展的典型产物,也是中华文化记述的图谱。如“暮”,太阳落在草窝之中,而非大山之后,反应的正是中原平原农耕社会的场景;“帝”,反应了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为中心,血亲为纽带,子子孙孙繁衍不绝的社会结构…….汉字正是中華先民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思考方式、思想文明的直观表达,是世界仅存的表达。
1840年后,中华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破坏,我们的生产方式、服装穿着、政治构型、生活方式都发生根本的变化,表达方式、语句结构也全盘西化。所幸,我们的汉字依然保留,这使得中华文明的思绪未曾断层,中华文明的根基未曾丢失。认识汉字是认识中华文明的根本,学习汉字、认识汉字、理解汉字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二、汉字发展史概况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公元前14世纪,从殷墟中发现的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即“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形成了统一的文字“小篆”。“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被称之为“秦隶”。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时得以盛行,汉字的结构大体固定了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字体纷纷诞生,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程学习现状
为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文化基础课程学习现状,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学生对自身学习基础的评价、学习目标和动力来源、学习方法及习惯、对教育教学改进的建议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识不够、学习目标不明确;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基础课程是学校的要求,只有42%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化课可以提高文化水平;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佳。
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情况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素质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严重不足,职业核心技能缺失。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许多毕业生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有改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文化课程,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个人文化自信。
四、汉字起源融入课堂教学情况
课程实施前,我们拟定了基础情况调查表,设计了你对汉字的了解有哪些、是否对汉字的演变过程有兴趣、汉字的构造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吗等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对汉字的起源有一定兴趣,但了解太少。
根据调查结果,课题组按学期为单位设计了课程实施方案。整个方案包括了中国文化与汉字的产生、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的结构类型和以人为本、人伦之始、文明之光等主题的基础字。然后根据方案进行授课讲义和课件的制作。
初期,我们选择了2个班级进行试点。在选定班级每次语文课前利用10分钟时间讲解1个知识点(包括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的结构类型、识别1-3个甲骨文等)。
从最开始的中国文化和汉字的产生开始,学生对增加的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讲授的内容也能得到较好的反馈。很多同学主动查找资料,查阅自己的姓氏、名字中包含的字的发展演变历史。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扩大试点班级至5个。通过一个学期的分享和熏陶,同学们对中国经过数千年演化的汉字所独具的艺术形态、表意功能,汉字书写的独特规律与要求产生了兴趣,然后慢慢地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学习。通过课堂上持续地输入,让汉字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而是一种独特文化意义的存在,融入学生的生命智慧中。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吮吸到最纯正的母语文化的乳汁,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
五、思考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语言文字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印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汉字必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
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专业技能,更要有人文道德作基础。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内容。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网络文化传播等作为影响学生的重要阵地,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让汉字的美成为时代的风尚,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参考文献:
[1]唐汉,《图说字源》,红旗出版社,2015年7月北京第1版。
[2]霍晓军,汉字起源初探,《太原科技》2004年第2期
[3]陈红秀,透过甲骨文剖析传统文化,提高文言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教育研究,2016(10)
[4]殷玉莲,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18期
作者简介:袁丽,女,1981.05,四川康定,大学本科,高级讲师,四川交通运输职业学校,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