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忠元
带状疱疹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在世界范围内该病的发病率相似,在普通人群中每1000人大概有3~5个人病发该病,并且带状疱疹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儿童或年轻人的发病率约为1/1000,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发病率则上上升为4/1000至12/1000这个范围,由此可见其多发性。
1、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西医认为该病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会影响神经和皮肤的感染性疾病,病毒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通过血行传播致使水痘形成,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感染病毒以后没有出现水痘,但是也成为了病毒携带者,病毒会沿着神经发生转移,然后潜伏在脊髓后根的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里面,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比如感冒了、发烧了等,隐藏的病毒就会苏醒,开始沿着神活跃起来,再次侵入皮肤,进而引发带状疱疹的发生。如果带状疱疹病毒散布到患者的脊髓前角细胞,甚至是内脏神经纤维,很可能会导致运动性神经麻痹的发生,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
由于带状疱疹病毒有一定的亲神经性,病发以后会导致神经炎症,甚至是坏死,进会引发神经痛,一般为阵发性,少数患者为持续性疼痛,尤其是年老体弱的患者其疼痛会更加剧烈,除此之外,病发以后部分患者还伴有身体乏力、胃口不好、低烧、皮肤灼热等症状。
带状疱疹的有诱发因素较多,其中年龄是最大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病发该病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若免疫系统发生了异常,机体对于疾病和感染的免疫力就会大幅度下降,因此一些免疫障碍疾病患者很容易病发该病,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2、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带状疱疹和中医文献记载的“蜘蛛疮”、“火带丹”等病极为相似,民间俗称为“缠腰龙”。该病多是因为情志不遂、饮食失调,致使脾脏运化功能失常,体内水湿停滞,久郁而化热,湿热积滞搏结,兼感毒邪进而发病。由于本病病发以后病人的主要特征为局部灼热、剧烈疼痛,和肝经湿热症状极为相似,因此历代医家多将本病诊断为肝经湿热,并强调内生湿热、蕴結肝胆的内因,而忽视了热毒侵袭的外因。如果单是从肝胆湿热角度治疗带状疱疹,其临床效果并不显著,
本病与水痘相似,且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虽然患者有局部剧烈疼痛和灼热等体征,但是病因方面更多的应该考虑是邪气闭阻经络,而不是肝胆湿热;肝脾湿郁于内,毒邪乘虚侵入为因;经络阻滞,气血郁闭是发病之理;湿热内蕴,感受毒邪为其病机特点。如:刘家义等认为本病发病急暴,患处灼热剧痛,常伴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外感病的症状,而多无肝胆湿的特征,疱疹的发生部位亦非皆在肝胆经脉分布之处,并且有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的带状疱疹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3、关于急性带状疱疹的治疗
急性带状疱疹发病突然,病程一般在30天内,治愈后患者依旧会出现持续性,或者阵发性的剧烈疼痛,除此之外,病变区域还会有麻木感、紧束感、蚁行感等其他不适,患病区域会有肉眼可见的色素沉着。该病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若治疗不及时有效,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以抗病毒、抗感染、止痛、保护局部、增加机体免疫力、增加营养为主,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疼痛的风险极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3.1 中医辩证治疗急性带状疱疹
现代医者认为对于带状疱疹应该辩证施治,先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等进行综合辩证分型,然后实施对症治疗。该病主要分为三种证型,分别是肝胆湿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不同证型的治疗方法如下:
(1)肝胆湿热证
这种类型患者病发后的主要症状为皮肤潮红,大疱位于表皮之下,灼热刺痛,同时还伴有口干咽苦,情绪易燥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等特征,患者的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滑数。对于这种类型的患者治疗应该以清利湿热、解毒止痛为主,可采用的处方有龙胆泻肝汤加减,具体方药为:龙胆草、元胡、连翘、泽泻、栀子、车前子、生甘草、黄芩各10g,大青叶15克。如果疱疹发于患者的头面部位,则需要在方药中加如10g菊花;如果疱疹发于患者的上肢,可在方药中加入6g片姜黄;如果疱疹发于患者的胸部,可在方药中加10g瓜蒌;如果疱疹发于患者的腹部,可在方药中加10g陈皮和10g厚朴;如果发于患者的下腹部,可在方药中加10g川楝子;如果发于患者的下肢,可在方药中加入10g牛膝;如果患者的水疱呈血性,可在方药中加15g丹皮和15g白茅根;对于继发感染患者,可在方药中加10g金银花和15g蒲公英;对于大便秘结患者,可在方药中加3g川大黄;对于年老体虚患者,可在方药中加15g黄芪。
(2)脾虚湿蕴证
这种类型患者病发后的主要症状为皮损颜色较淡,疱壁不紧张,疼痛较轻微,并伴有饮食不振,食后有腹胀,大便时而溏稀等症状,女性患者常出现白带多的情况,患者的舌质淡,舌苔白,脉细滑。对于这种类型的患者治疗应该以健脾利湿为主,并佐以解毒。可采用的处方有除湿胃苓汤加减,具体方药为:苍术、车前子、生甘草、元胡、厚朴、泽泻、陈皮各10克,茯苓和板蓝根各15克。对于皮损继发感染患者,可才方药中加15g蒲公英和10g连翘。
(3)气滞血瘀证
这种类型患者在皮疹消退后局部依旧疼痛不止,舌质暗,舌苔苔白,脉弦细,对于这种类型的患者治疗应该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为主,可采用的处方为活血散瘀汤加减,具体方药为为:鸡血藤、鬼箭羽和忍冬藤各15g,红花、陈皮、木香、全丝瓜、元胡、桃仁、川楝子各10克。可采用的中成药为龙胆泻肝丸,1次6g,1日2次,还可使用除湿丸,1次6g,1日2次。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外感风邪热毒是导致急性带状疱疹发生的重要病因,因此在治疗时可采用消风散加解毒之品(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川木通、苍术、蚤体、石膏、知母、甘草、生地、 当归、 胡麻仁、金银花、连翘、黄芪、蜈蚣、醋制玄胡索、炒川楝子)加减治疗,水煎服,每2日煎服1剂,1日3次;二黄酊(黄连、大黄、冰片)外用。疼痛剧烈时可再适当配合双氯芬酸钠缓解疼痛缓释片内服,以镇痛治标。在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和观察发现,该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病程,快速缓解疼痛和灼热证状,能够避免后遗神经疼痛的发生,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