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了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有一条规定,到国外旅行,看见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回国后再到国库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了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
一精准审题和立意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援引了两则与孔子有关的故事,一是孔子夸奖救人后接受谢意而遭到舆论非议的学生,二是孔子批评赎人后未去国库报账而受到公众赞美的学生。
两则故事中,孔子的做法为何与大众大相径庭?这,正是本文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立意角度之一:利益和道德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不能将所有的“获利者”与“逐利者”一概抹黑。不合道义的利益,分毫莫取;合乎道义的利益,但取无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然两名学生应获的利益皆为“有道之财”,为何要敬而远之?之所以孔子的观点与大众不一致,就是因为他能够掂量出“利益”正当与否,而世人對此未必了然。
立意角度之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做任何事,不仅要考虑此事对自己的意义,更应考虑这件事的社会影响。第二名学生做好事不求补偿,的确品德高尚。但我们要知道,奖励或补偿行善者并不都是个人行为,有些还是政府行为、社会行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褒扬各种善行,更是为了引导公众,起到劝善抑恶的作用。你拒利不取,受到公众的赞美,却会让后来者难以取舍,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见义勇为的决心和行动。孔子夸奖收下谢礼者,批评赎人未报账者,正是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考虑的结果。
比较两种立意,前一种较为浅显,易于看出;后一种更加深刻,更易写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