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蒋伟
[摘 要] 扩大教育开放,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保障。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受到众多高校的重视。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尚不完善。通过分析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和招生选才、培养过程,以及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评价多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旨在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培养出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质量;“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化人才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字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实验室建设”(201902310025)
[作者简介] 刘 杰(1988—),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扬州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科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外合作办学及留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研究;蒋 伟(1980—),男,江苏扬州人,博士,扬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和电气工程领域的理论及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6-0157-04 [收稿日期] 2021-07-18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下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动计划”、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韩国的“智力韩国计划”、海湾国家的“引进世界名校计划”、新加坡的“环球校园计划”等,都是世界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1],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鲜明特性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中外合作办学这一重要的教育形式很快被国内众多高校所重视,不少学者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科学的建议[2,3]。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如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其中包括课程教学[4]、思政教育[5]和考核与评价[6,7]等多个环节,因此,目前围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8,9]。
我校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推进工作。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阿10+1高教合作、中国—东盟教育培訓中心、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项目和平台,先后与56个国家(地区)的281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拥有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4个,目前正积极向教育部申请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二级机构。本文拟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和招生选才、培养过程,以及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结合我校在申请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二级机构过程中涉及的具体问题,探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新举措。
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必须严肃回答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在内的所有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应始终牢记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事业中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牢牢把握住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举措
第一,加强组织建设和政治引领,注重党建引领和党员带头,坚持定期召开支部会进行党员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党员的党性锤炼,提高政治站位,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公益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在其他学生周围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吸引优秀成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入党积极分子做好考察工作,对预备党员做好再教育工作。
第二,避免单一的政治理论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持续学习的兴趣和自发学习的动力。基层党支部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常态化、规范化、形式多样化,比如可有计划地进行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为主体的专题学习,举办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人民日报读报比赛等活动,同时借助学习强国App进行线上学习,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要清楚地意识到政治理论与我国实际国情的紧密联系,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理论也会持续更新,因此,保持对政治理论的持续学习十分必要。
二、整合优势特色专业,完善招生选才机制
(一)科学布局授课专业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但在回答清楚“为谁培养人”的基础上,不难看出,设置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时首先要考虑到我国发展的战略需求。其次,要对本校和国外高校所设置的专业有全面的调研,比如充分了解国外高校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特色,师资和就业情况等,在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前提下优先选择特色鲜明和办学历史悠久的专业,必要时可对相关院校拟合作专业的学生做前期的问卷调查,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综合比较本校和目标院校相关专业的特点,对合作办学专业做出科学布局。
(二)完善招生选才机制
优质的生源是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基础。目前很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效果有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难以吸收优质生源,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要把吸纳优质生源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保证优质生源,首先要清楚如何定义“优质生源”,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比如硕士和博士阶段以分数评判人才的做法逐渐被淡化,即分数高低不能完全用来作为优质生源的评判标准,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应从多个角度建立起优质生源的评判标准,克服唯分数式的人才评价方法,在人才评价过程中应允许和重视个性化人才的存在。
其次,在招生前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和专业介绍,为意向生做好咨询服务,比如在对意向生个人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意向生提供就读专业建议。此外,宣传过程可不局限于高考结束的志愿填报时期,可将相关工作融入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尤其是在竞赛或其他过程中表现出对某些学科有专长的特长生,应给予重点关注。
最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通常需要学生缴纳的费用较高,这同样会给吸收优质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对于优质生源,根据实际情况在入学时可给予奖助学金或学费减免,在入学后每学年根据学业成绩评定奖学金等多项措施,力争做到优质生源愿学尽学。
三、优化培养过程
(一)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一,强化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三分之一以上教师来自国外,这给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带来较大挑战,必须严格把控国外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杜绝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可定期组织国外教师参加我国教育政策和价值观的讲座,或者通过公众号举办“身边的中国”专题讨论,鼓励国外教师根据在我国的亲身经历发表感想,也可定期组织师生交流互动,帮助国外教师正确了解我国,讲好“中国故事”。此外,在选择国外教师的过程中可寻求我国具有3年以上留学经历教师的引荐。
第二,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要求国外授课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保障。目前对国外教师缺乏规范的资质认定,这使得部分高校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临聘教师或是在华外籍教师授课,这显然破坏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出发点。因此,应由教育部或各个高校出台相应的国外教师资质认定规范,确保国外教师专业技术能力过硬。
(二)培养过程应充分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
第一,培养方案。首先,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求,因此,培养方案必须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其次,培养方案应满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本需求,这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出发点之一。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不能直接照搬国内相应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关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结合我国实际发展需求和各高校的具体特点,又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由中外双方共同商讨制定。最后,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不拘泥于和专业一一对应,对于确有发展潜力的特长生也可考虑单独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第二,課程设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首先必须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且把相关学分作为毕业的基本要求。其次,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特点,专业知识相关课程的设置上不仅要考虑学生国内就业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国外就业的需求。最后,即使是同一专业,国内和国外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较大不同,比如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麻省理工学院将国内的“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三门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Foundations of Analog and Digital Electronic Circuits”来进行讲授,因此,有必要在充分研究合作双方课程架构的基础上,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完整的具有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三,教材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教材本土化是大趋势,然而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与专业知识有关的教材多以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教材为主,这种做法未考虑到国内国外或者国内不同高校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其次,直接采用或翻译国外教材的另一弊端是未能将我国先进思想融入教材。最后,国外教材的形式较为单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将知识搬到网络成为可能,比如可借助于微信、雨课堂等平台发布与纸质教材对应的电子教材或相关的辅导资料,这不仅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这种做法大幅提高学习灵活性的优点被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教学语言。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专业知识授课三分之一以上为国外教师,因此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这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跨过语言交流这一难关。首先,可要求意向学生通过雅思5.5分或托福46分测试;其次,必须考虑到专业英语和雅思或托福测试的差异,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通过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可以考虑为意向生提前开设双语专业课并配套相应的双语教材,帮助学生提前熟悉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
第五,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单一的课堂教学学习模式很难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在兼顾个性化特长生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更应该注重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比如,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数量通常被严格控制,因此便于开展基于“导师制”的学习模式,在执行“导师制”的过程中应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意愿,开展“师—生”双选会,由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和教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形成自由组合。其次,“导师制”模式可与具体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下还有利于开展师生深层次交流,便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稳定的教师队伍。最后,该模式下学校可鼓励教师重点关注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四、规范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评价
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评价是保证教育质量和持续改进教学的关键环节。要科学分配国家教育部门、学校和学生的质量监督内容,实现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比如,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满足教育部教外综〔2006〕5号文件中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引进所做的以下要求: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部分高校外籍教师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即用2~4周的时间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这种突击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吸收的困难,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部门应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过程做出更具体的规定。
此外,在上述“導师制”与具体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应制定具体的监督内容,比如如何评定学生在参与科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应将不同类型和等级的成果与毕业学分之间的折算关系做出详细规定。除了教育部门和学校,学生在教学质量监督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任课教师应做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规范化、公开化,由学生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为了实现持续改进,中外合作办学应避免由教师至学生这种单一方向的开环教育模式。学生应能够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课后答疑情况和科研项目指导情况进行评价,该评价结果应能及时反馈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持续改进。学生可在教师每次课结束后对外语教学时教师的语速、音量高低等进行评价,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在下次课进行改进。学生可在每门课程教学全部结束后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自身发展等情况进行评价,便于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是个系统性工作,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培养质量保障措施的不断探索,必将找到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外合作办学之路,为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际化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孙洪志,孙治平,石晓飞.关于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21,39(2):29-31.
[3]孟祥莲,李晓芳,王文琴,等.浅谈江苏省中英合作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高教学刊,2021,7(22):27-30.
[4]巴淼,陈奠宇,孔俊俊,等.基于OBE理念的中美合作办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234-236.
[5]赵晓毅,刘霄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开封大学学报,2021,35(1):58-62.
[6]郭羽宁.基于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英语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1(9):166-169.
[7]任仕伟.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21):173-176.
[8]唐国跃,李浩.“一带一路”视阈下江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路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9-41.
[9]郭强,张舒,钟咏.“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路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3):35-44.
Discussion on the Quality Assurance Measur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LIU Jiea, JIANG Weib
(a.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fice, b. College for Overseas Educa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t guarante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 expanding the opening up of education, introducing high-quality foreig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education,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s valued by many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 quality assurance measures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re not yet perfec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talents who are committed to achieving the great 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 the current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and proposes the targeted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jor setup, admissions and talents selection, cultivation process, teach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Key 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 talent qualit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