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域下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1-01-02 11:19曹景凯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21期
关键词: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知识管理

曹景凯

摘要:根据当前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为了解决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在知识管理理论,尤其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研究、探索性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提出了知识管理视域下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模式。本模式着眼激发学习者共享意愿,驱动师生产出显性知识,促进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构建师生之间的知识社群,促进社群成员间产生知识共鸣,从而提高经验技能、文化素养等隐性知识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1-0080-02

0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何玉海认为,所有课程既包括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各学科课程的显性课程,也包括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行为层面的、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建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统筹一体的课程体系,使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有效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1]。

大学英语教学不只教授显性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政元素,它一方面通过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拼写翻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显性知识技能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隐性的价值观引导和文化熏陶,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辩证统一[2]。

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如何流动和转化的。如何让学习方法、经验技能、思想文化素养等隐性知识在社群中流动、吸收,从而促进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这是每一门课程和教师需要思考和践行的。

1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知识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概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教育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在教育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黎加厚认为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3]。

Polanyi和Nonaka认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文字、图表、符号公式等能通过纸质或电子媒介传播和接收的知识,如词汇、语法、生活常识等。它具有公共性和外在性,比较容易传播。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经过人际交流和互动方能扩散的知识,如人的情感、经验和信仰等,它具有专属性和内在性,依附人而存在,通过人的行动表现出来。

Nonaka提出了知识动态创新SECI模式,描述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流动和转化的过程及模式。理论上,知识的转化包括四种模式:(1)组合化关系——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转化。(2)内部化关系——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3)外部化关系——隐性知识转化显性知识。(4)社会化关系——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转化。

这四种转化模式互相联系、螺旋上升,共同促进知识的动态创新。

林广波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中引入SECI知识动态创新理论,构建了教育知识管理的机理模式(图1)[4]:

首先,学习者显性知识和教师显性知识通过组合化构成待共享的知识库。其次,学习者主动内化知识库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然后,学习者通过社会化交流获得教师的隐性知识。最后,教师主动外化自己的隐性知识促进学习者显性知识的生成。

林广波最后指出在他的模式中并未体现学习者与教师间知识的双向流动及流动模式。但是他的模式对我们的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4]。

2知识管理视域下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惠赟认为教学资源库建设是知识共享和创造的过程。发送知识的是教师,接收知识的是学生,而知识本身则是属于教师、学生和资源库中的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教师和学生是知识共享的主体,它们的共享意愿是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和知识效用最大化的动力源泉[5]。王众托认为由于知识是由人在实践中获得并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个人知识经过社会活动进行交流,从而形成集体的、社会的知识,所以知识管理兼有科学与人文两种属性[6]。

在上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以上知识共享和知识社会属性的理论,结合我们课程改革的实践,得出本文在知识管理视域下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在這一模式中,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等隐性知识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外化为文档、视频等显性教学资源,并发布到信息化教学平台。

学生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组合化),形成作业、疑问等显性的学习反馈,通过面对面或教学平台反馈给教师。

学生通过知识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评价一系列教学过程后,把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经验技能、思想文化素养等。

学生和教师通过面对面、教学平台、通信工具等进行社会化交流,把各自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社群集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想道德素养等集体隐性知识。

社群集体隐性知识通过师生的共享意愿外化为存放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库。

最后师生通过组合自身和资源库的显性知识实现自身知识的更新。

这一过程是循环的、螺旋式的,教学资源库里的知识在师生的动态交流中实现不断更新。

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通过为学生搭建知识脚手架、设置任务情景、制定激励措施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共享意愿。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评价等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学生为中心进行。

知识社群是连接师生的纽带,通过建设一个开放的、共享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制定共同的学习目标,使社群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积极讨论、主动共享知识。

教学资源库是教学的承载依托,是社群知识储存的容器,是社群沟通交流的媒介,是社群知识管理的工具。

社会化是知识社群隐性知识交流的桥梁,是指个人隐性知识通过共享、交流、实践向社群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难以用文字符号描述,甚至有时自己都意识不到,个体隐性知识向社群隐性知识扩散的过程多依赖于观察、模仿、练习等活动,就像师徒传承中徒弟的“悟性”。夏元芬认为引导学生触摸历史,感知现实,亲近人民,走向实践,可以促进隐性的价值观教育,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双重育人目标[2]。因此,社会化也是我们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中实现“立德树人”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共享意愿是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和知识效用最大化的动力源泉。学生的共享意愿决定了其完成作业、参与小组活动、分享经验体会等的积极性和产出质量。教师制定经验值、证书等的激励机制,建立师生互相信任、坦诚沟通、乐于分享学习氛围,利用成熟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共享能力和意愿。知识的共享离不开知识社群,它的过程受到师生、社群的共同影响,师生、社群在获取、交流、消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新认识、新方法、新能力、新知识等创新成果。

3结语

本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理论,融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理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外语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得出了知识管理模式下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描述。

但是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没有进一步探討师生、社群间社会化交流的方式、效果,尚未体现促进师生共享意愿的激励措施,这是今后研究的方向。最后,研究有待得到进一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检验与支持。

参考文献

[1]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2]夏元芬.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4): 154-157.

[3]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54-57.

[4]林广波.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研究: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372-373.

[5]惠赟.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6]王众托.知识管理著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知识管理
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作用、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研究
西部独立学院教师知识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探索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及社会资本影响因素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