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学子读经典”栏目共收到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北华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警察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十六篇稿件。作为专家主持人,我从这些文章中看到了吉林学子的学养现状。
令人欣慰的是学子们阅读面、关注点广泛且思维活跃,能走进经典也能走出文本,让思考关照现实。从学子们阅读《大学》《庄子》《孙子兵法》《红楼梦》《变形记》《人生》《平凡的世界》《我与地坛》等世界经典和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感受中,能看出这一代的大学生思考深度和用力程度。吉林大学田晓萌同学读《平凡的世界》,分别阐述“青年中国”“乡土中国”“中国女性”等几个文化、地理、性别的维度,并展现“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图景。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梁炎同学在重读卡夫卡《变形记》后,分析出“被异化的人在希望与绝望之间苦苦挣扎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伴随着对西方社会的深入思考,在希望向绝望的转化中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思想旷野和审美领域”。
这几篇作品的特点是思考简捷而表达直接,有的缺乏对经典所处时代的剖析,所使用的理论与文本阐述不够全面和深刻;文学评论本身有其艺术水准,但对现实的关照尚不直接,无法展现阅读经典背后需要追问的文明与文化的时代命题。
此次征稿给作者打磨作品的时间不多,但写文章的前提是要真正地博览群书,在积累学问、追问现实、思考未来的出发点来思考问题,要从作品出发说出作品之外更多值得引起社会关注的,引起学界思考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摆在这一代青年人面前的时代问题,对社会现状和人类文明未来进行深层与底层追问。
作为青年学者,我对文化与文学有一个粗浅的判断: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累积,文学是文化运行在文字上的艺术表达,经典名著是一段凝练的时间与空间,是人类悲欢和时代进程的载体。西哲哈耶克说过“人习得传统是为了应对未知”,在今天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在文化与文明转折的节点上,为寻找未来而必须时常审视来路,寻求人类文明的开始乃至发展过程中那些古圣今贤对文化与文明的思考,并从中找到未来发展的规律与走向。
——邢大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创意与媒体运营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北京大学的邵燕君老师分析了几份权威的读书调查报告,发现“《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唯一入选的由‘新时期’以来作家创作的‘当代经典’。”的确,自出版以来几十年中,这部近百万字的书持续热销,得到一代又一代青年捧读,激荡起许多人心头澎湃的热情和深广的思索。《平凡的世界》何以有如此深沉的力量?我曾在求学的不同阶段三次阅读这本书,随着知识体系的更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验。
高中初读《平凡的世界》,沉浸于主人公奋力拼搏、愈挫愈勇的青春热情。对于青年人来说,用奋斗换取幸福,无疑是质朴而具有吸引力的。
小说借孙家两兄弟求学、创业、闯荡的艰难历程,展现出黄土地上一代农民努力谋生的图景。少平和少安已不似鲁迅笔下麻木的农民,他们都有日渐清晰的理想。少安想要发家致富,在村子里获得尊严,少平则渴望精神的富足与独立。实现理想的第一步是付出努力,少安起早贪黑耕作,连轴转办砖厂,少平则毅然离开家到大城市艰苦谋生。第二步是历经挫败而后勇,砖厂倒闭、爱人离去……无疑给了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们残酷的打击,但少年英雄都能做到顽强奋进、百炼成钢。第三步自然便是收获甜果。作家写到少平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书籍,启发读者将这些名著中主人公坚韧的形象和少平重合起来,使我们坚信,无论他遭遇了怎样的挫折,一定都能坚持下去,并获得生活与心灵的酬报。
无论是突破生活困境,还是突破自我边界,读者会在路遥现实主义的逼真笔触下,情不自禁将自己带入主人公受难、奋进和收获的历程,从而激起蓬勃的突破的欲望和力量。有人曾批评这是“理想的圈套”,然而,否认了理想也就否认了未来、否认了人生。《平凡的世界》有力地宽慰了几代青年人为争取自身处境改变而奋斗的心声,它于幻灭时带来希望,于犹疑时带来力量,最终成为“民选”的不二经典。
大学时再读《平凡的世界》,蓦然发现了一段民族不断探索前行的历史,一片乡土的广阔世界和一曲文明转型时代的多声部道德乐章。
我们不能忽略故事发生在改天换地的历史转折点前后,高考恢复、人民公社解体、商品经济松动等大事件正塑造着中国大地的新面貌。留意乔伯年、田福军等改革家形象,便能明白孙家两兄弟的成与败不仅和个人奋斗有关,还与中国社会的改革风云紧密扣连。
当乡土社会遇上经济改革,田海民和银花夫妇脱离家庭养鱼致富,田五编排歌谣讥讽他们不孝,叙述者却称他们初具朦胧的“现代意识”,隐隐流露出赞赏之情。
然而这脱离传统乡村道德的欣赏只是暧昧的一瞬,乡土世界一贯是路遥深情吟唱的主阵地,大地上的儿女爱亲敬邻、患难与共的真情则成为其中最动人的音符。读者不会忘了厚道的金波一家是如何帮助孙家的,金俊海在少安结婚时主动提出借钱,金波悄悄给少平买甲菜,孙家则无言地用田里的力气回报这户仗义的乡邻。这些质朴的深情令人回味起乡村的温暖和荣光。读者同样不会忘了那位落后于时代的田福堂,尽管他总是以阻碍新生事物的负面形象出场,但在儿女身上却流露出难得的深情,甚至会耐不住对润生的舐犊情而最终放弃坚守一生的伦理秩序。那些质朴的深情令人怀旧似的回味起乡村的温暖和荣光。
看得出来,作家觉察着传统乡土伦理的局限与困境,更坚守着传统乡土伦理的美丽与价值。如何在延续美丽中克服局限,在发挥价值中突破困境,这是我们至今仍然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
读研时三读《平凡的世界》,滋味又有不同——惊讶地发现路遥笔下的女性竟是如此封閉和悲情。
读者很容易从农村妇女兰花、秀莲的婚姻中认清她们以夫为纲、失去独立性的附属品地位,但有智有识的润叶、田晓霞其实也挣不脱以男性为重心的婚姻体系。润叶爱而不得的悲剧源于“女的在城里当干部,男的在农村劳动”,也即“女强男弱”的现实,少安认为如果反过来两人的结合就合理了。从叙事角度分析,田晓霞同样受困于此,试看小说中她的死亡是多么突兀!于情节逻辑毫无必然性,却解决了故事发展的一个“麻烦”——作家似乎认为她与少平这种跨越阶层、精神平等的“富家女和穷小子”的爱情在现实中注定不会有美好的结局,那么“女强男弱”的结婚困局该怎么应对?或许除了分手,便是死亡了。
鉴于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可以说路遥书写封闭的女性是一种反映现实的笔法,但这种婚姻必以男性为主的“无意识”毕竟是值得我们深长反思的。
一部文学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离不开情感的宏阔与历史的厚重。《平凡的世界》中澎湃的文心诗魂,让不同领域的读者群深受心灵的震荡与启迪,那关于奋斗的信念,和人与人之间美好的真情,至今仍鼓舞着一个个平凡的个体努力前行。同时,作品中丰富细腻的生活世界,也令读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知识体系下激发出新的思考和感悟。这便是经典常读常新的魅力吧。
(作者系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田晓萌以自己从高中生到研究生数年间三次通读《平凡的世界》之心灵历程为线索,探讨了这部当代名著的杰出精神意义与丰富历史内涵,既呈现了作品本身历久弥新的高度与言说不尽的广度,也体现了今天一个青年学生在读书历世中汲取力量、思考人生与社会的坚毅和热情。《平凡的世界》是当时文学界的“异数”,却赢得了千百万读者的喜爱与敬意,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也成为新时期文学中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成功典范,他们以脚踏实地的奋斗赢得人生幸福,正是平凡而感人的中国故事。“前辈青年”的苦辣酸甜永远是接力前行的温暖慰藉,而作为文学经典,它承载的社会与观念印记也必然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回顾来处的契机。
——李明晖(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