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博
毕宝魁创作的《孔子传》(现代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以下引文同出此书者之标页码),是一部使读者有充分阅读快感,且有阅读下去之兴趣的书。
孔子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人,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伟人,他获得了与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穆罕默德同样高的赞誉,在世界文化的传承中永远放射着璀璨的光芒,而且随着中国伟大复兴道路的开启,这种光芒正在日益强大。
孔子传记虽多,始终未能有真正把孔子一生的足迹基本描述出来而且还令人信服的传记出现。在目前可以见到的《孔子传》中,或过于学术化,非普通百姓可以阅读,且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或类似评传,对其生平与思想分门别类书写,没有清晰的人物成长的足迹和贯穿始终的脉络。毕宝魁的《孔子传》,塑造了一个生动可信的孔子形象,写出了这位圣人的精气神。著名作家孙惠芬在阅读此书后,曾给作者发微信,深情地说:
大作《孔子传》今天读完最后一个字,被孔圣伟大的一生深深打动,到最后,都不忍合卷……您首先把圣人当成凡人来写,这源之您历史知识的广博——春秋历史在您那里,都嚼烂了,孔子思想在您那里,都吃透了,因此才使我这样才疏学浅之凡夫读者,不但没有阅读障碍,且能够跟随您回到2500年前的齐鲁大地,同他的弟子们一起“问道”“闻道”周游列国……当阅读到最后,孔子圣者的形象高高耸立,不但深深感动,也深深理解了您的创作初衷。
孙惠芬
2021年5月17日
通观全书,《孔子传》有如下几个亮点。
首先,该书第一次描绘出孔子一生成长的足迹,脉络清晰。对于许多困惑问题都进行了合理的诠释,而这种诠释是经得起琢磨和推敲的。如孔子父亲叔梁纥向其岳父求婚的起因和过程,开篇便将叔梁纥两次震惊天下的英雄壮举描绘出来,在这两次激烈的大战中,叔梁纥两次救了一位中年军官,这就为其向颜徵在父亲求婚寻觅出合理的解释。否则,我一直困惑,在《孔子家语》中有很明确的记载,是叔梁纥到颜襄家求婚,说颜家有三女,请求许配给自己一个。试想,如果没有原因,一位六十七八岁的男子,凭什么要请求颜襄将三个女儿中的一个许配给自己,怎么想都没有理由,应该说是张不开口的。但该书这样处理,就显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了。或许历史真的就是这样。而在叔梁纥求婚的过程中,三姐妹中,最小的颜徵在表示自己愿意嫁给叔梁纥。书中分析道:
她之所以答应,可见是个孝道而深明大义之女子。一是父亲已许婚,姐三必去一个。两个姐姐分明不愿意,自己不主动承担,父亲尴尬难心,两名姐姐也处于窘境。还有一层意思,即她仰慕英雄,因为叔梁纥在求婚前几年有两次惊动天下的英雄壮举,一是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力举千斤城闸而营救上百名鲁军将士,二是在重围中营救出当时鲁国重臣臧武仲,这样的英雄声名赫赫,以这样的英雄为丈夫。即使年龄大也心甘情愿。(P7)
这样就把颜徵在自愿选择婚姻,自愿嫁给英雄的见识表达出来,而不是完全被动的。这样便突出了颜母的形象。这样写,非常可信。我感觉,该书有为孔子母亲树碑立传的效果和功用,这是首次出现的鲜活生动的颜徵在形象。
还有关于孔子知识的来源,书中交代他在15岁后便到附近的泮宫去蹭课,由于特殊的爱好和极其认真的求学态度才使他在两年多时间里学习完鲁国官学中的全部课程,这样为他以后独立办学打下了基础。这种交代也是合情合理的。这是在其他任何地方也是看不到的说法,虽然没有文献资料证明,但非常合乎情理。书中这类地方甚多,对于读者认识孔子很有助益。
其次,该书将孔子的成长置于广阔丰富的大背景下,注意描绘孔子生活时代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如对于鲁国三大家族即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掌门人以及阳货、公敛处父等重要人物都有必要的交代,尤其是孔子“堕三都”过程中极其错综复杂关系的描述,将孔子运用智慧借助三大家族内部矛盾的操作过程交代得很清楚。这件事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点:即“堕三都”很明显是削弱三大家族势力的举措,而三位掌门人为什么会同意?看过此书,豁然开朗,原来三大家族中的季桓子和叔孙武叔都已經无法控制自己的采邑,是借助国家力量重新收回属于自己的权利。实际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这样就全明白了。“堕三都”开始时公山不狃叛乱的紧张局面,孔子的机智英明的指挥才保证了鲁定公和三位掌门人的安全,都惊心动魄,极其生动。
首先,作为历史名人传记,可信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该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很充分。比如:对于孔子生年生日的考证,能够有理有据地否定流行一个多世纪的关于孔子生日是公历9月28日的结论,而提出新见,由于有天象的佐证,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2年而非前551年便是肯定的,如果生在前552年,那么生日便是公历10月9日。
其次,在孔子提出“大同思想”的礼运篇中,孔子向弟子表达自己这一重要观点的对象是子游,但该书却是樊迟,我仔细看了书下面的解释文字,再凝神苦思,感觉作者这样处理是正确的。因为孔子是在鲁国大庆的场合下说的这段话,而孔子周游列国回来,绝对没有这种场景。这场景正是孔子出仕期间的事。而那个时候子游只有几岁,是不可能陪伴孔子的。
再次,楚狂接舆和孔子的对话,楚狂接舆故意躲避开孔子,一直是很蹊跷的事。该书第一次交代出其特殊背景,并认为接舆是楚国贤人,他知道陈蔡一些大夫要对孔子不利,而孔子如果去见楚昭王则必经陈蔡之地。他知道内情而又不便于透露给孔子,故只能提醒孔子从事政治是很危险的。而孔子陈蔡被困,与孔子在楚国新修居民点复函——即今日河南信阳这个时间节点和地点都非常吻合,故这是本人所见到有关孔子与接舆对话最新且比较可信的说法。我是很信服的,因为符合事情的前后发展逻辑。
最后,关于“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之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一章的考证。书中并没有用任何考证的文字和逻辑推理,而是巧妙地在叙述以及冉有的思想活动中暗示出来,非常巧妙且令人信服。将两千多年来对于这一章的真实含义表达出来,什么“孔子歧视女性”的指责自然不攻自破,是为孔子正名的最精彩的文字。书中先描绘卫灵公坐在第一辆车上,左边是他的女宠南子,右边是他的男宠雍渠,打情骂俏。孔子的车是第二辆,两边是倾城而出参观的百姓。下面写道:
仪式结束后,孔子乘车和弟子们回蘧伯玉的家。路上,孔子严肃而有点生气地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然后,停顿了一下,孔子又一字一顿地说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冉有将孔子的话默默记在了心里,并仔细琢磨这句话的意思。忽然,冉有领悟到“女子”与“小人”是指卫灵公车上的两个人,左边的南子不就是女子,右边的雍渠不就是小人吗?不过,又哪里只是他们俩如此呢,凡是这种身份的人莫不如此。于是,冉有在心里暗暗道:老师真是高人啊!这辈子我也无法赶上,真是我永远的老师啊!(P192)
读完这段文字,对于备受争议和批评的孔子这一章了然在胸,那么孔子哪里有丝毫的歧视女性的意思呢?而且国君身边的女宠即后妃和男宠即宦官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中起副作用最大的两种人和两种力量,孔子一句话概括出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方面的两个弊端,真是了不起。
在阅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是充满激情的,正因为如此有的段落很有感染力。我姑且直接引用两段文字来说明这一点。当孔子和众弟子在陈蔡绝粮,弟子们饿得都难以站立的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孔子先后找子路、子贡和颜回三大弟子谈话,颜回的回答最符合孔子的本意,孔子高兴了,于是:
孔子内心涌起一阵喜悦,便一边弹琴一边高歌起来。声音洪亮,琴声高亢。这时候,子路进来了,问道:“夫子,您在这个时候弹琴唱歌,也是礼吗?”
孔子没有回答,而是继续弹琴歌唱,等一曲终了后说道:“君子爱好音乐,是为了不骄奢;小人爱好音乐,是为了追求欢乐而无所顾忌。你们都是最优秀的人物,你们如果不了解我、不理解我,能跟随我到处周游吗?我今天真是太开心,太高兴了,于是,我便不由自主地歌唱起来。”
子路一听,也高兴起来,操起礼乐之器中的戚跳起舞来。冉有等弟子也都随子路跳了起来,那种气氛真是太感人了。(P230)
如此严峻时刻,却能够如此欢乐,恐怕这也正是孔子坚定自信的表现吧。我阅读到这里都感觉欢欣鼓舞。
孔子送別子路的一段文字也很生动感人。颜回死了,正在卫国担任高官的子路赶回曲阜参加送葬仪式。在一切仪式结束后,子路即将赶回卫国去。下面写道:
子路告别老师就要返回卫国。孔子站起来送子路,子路急忙制止:“夫子请留步!”孔子没有坐下,坚持着说:“我就送你到大门口,不远送你。”
子路知道老师的脾气,扶着老师来到门口,车夫已经驾好车在等着。子路让车夫驾车先慢慢走,子路道:“夫子多保重,弟子走了!子路怕老师伤感,转身就走了。”紧走几步,子路拉着绥从后面上车,这是古代登车的规矩,在老师面前一切都要遵照礼的要求来做。车走了一段路,子路回头望,只见老师的身影还站立在那里,如同一尊雕像一般。这一幕是72岁的老师送别63岁的弟子远赴他乡,相互的留恋和惦记之情是可以体会的。这次离别对双方都有着巨大的心灵冲击。但他们想不到这竟是生离死别。(P289-290)
孔子和子路两个人的形象都呼之欲出,我读后心情顿感沉重。
通过该书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于《论语》章句的内容太熟悉了,故能够在轻松的叙事中将《论语》中的一些章句融化之中。如对于冉有和子路询问“闻斯行诸”的回答以及公西华的追问,孔子的回答都非常精确到位。而子贡关于子夏与子张谁更优秀之问,孔子的“过犹不及”也是简明扼要而深刻,富有哲理性。书中对于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说法也都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叙述性阐释。如把“五十而知天命”一语,写成是孔子最心爱的弟子冉伯牛死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这最符合“知天命”的准确含义。而“子见南子”,司马牛之问,子夏关于“四海之内皆兄弟”之话的背景和所指,都在该书中获得了轻松的解决,这是该书的最大亮点。读完该书,再去阅读《论语》,便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仅此一点,该书的意义和价值便是十分重大的。
(作者系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