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隐喻

2021-01-02 23:53雷明珍费燕洪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21期
关键词:场域跨文化交际

雷明珍 费燕洪

摘要:作为物理环境的客观存在,空间是社会交际的条件之一,且任何社会文化都有其固有的文化空间。由于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需要经历一个从感知到思考的过程,因而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在既有文化认知的影响下,交际主体往往对客观存在的跨文化空间产生主观性认识偏误,从而给交际带来不利影响。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交际主体空间位置为焦点,据交际主体双方所处的空间位置,对交际空间环境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参照文化场域理论,结合空间状态指出交际者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主体地位变化,同时分析交际者既有文化惯习对跨文化交际成效的影响。进而提出,在交际者空间位置不断转换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交际主体的场商对交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场域;空间环境;惯习;场商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1-0001-03

1空间、场域与跨文化交际

作为客观的物理环境,空间是人类文化得以存在的根本,是社会交际赖以发生的条件之一。任何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空间是社会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需要经历一个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1],因而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在既有文化认知的影响下,交际主体往往对客观存在的跨文化空间产生主观性认识偏误,从而给交际带来不利影响。布迪厄(P·Bourdieu)从社会学的角度,用场域概念阐释社会结构中各存在主体的文化资本及其社会地位的关系。他提出,社会是一个场域,社会资本的积累、转变和再生产,构成了社会场域的文化存在[2-3]。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社会场域中,人们通过积累、转换和交换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三类资本在内的文化资本,从而进入和形成某一状态的社会关系。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主要是分析某一文化环境下社会主体的地位、人际交往与社会资本的关系。在这一概括性的场域中,具体的物理地域概念被形态流动的文化资本所替代,物理空间意识模糊化。但是,文化固有的地域物理特性亦即其客观的文化空间属性,从而可以说,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下自然包括了文化的空间概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跨文化交往逐渐成为寻常,跨文化交际成为社会交际的显性交际行为。爱德华·霍尔(E·Hall)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从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在关注空间,但他更多地是从同一文化空间下的亚空间角度阐述空间的文化意义,分析阐述某一文化中人们的社交距离以及物件布局的文化内涵[4]。

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自然的空间是交际者的意识存在。跨文化交际空间环境既是自然存在,同时也是主观上的探索、认知,从而对交际行为进行理性认识和有效调整。从原生文化内交际的空间、文化、惯习无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认识交际双方的文化、惯习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跨文化交际的空间,有助于更好地审视交际的目标和策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拓展理解文化场域的概念,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生产视角审视跨文化交际者的物理空间状态、场域位置以及交际主体的惯习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是对跨文化交际状态的另一种认识。对跨文化交际空间环境的认识,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及不同空间状态转化过程中对自我交际心理和行为的实践调整能力,可以称之为跨文化交际场商。

2跨文化空间和及其隐喻

尽管有时候是无意识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空间向来是人类的关注点。从族群和国家的地域疆土、城市布局建设、建筑设计建造,到艺术设计绘画创作等,空间总是首先考虑的要素,空间是文化的第一个识别维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空间不仅是文化的识别维度,在另一文化的比照下,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空间文化隐喻和物理空间一起共同成为文化识别的维度。从交际的角度看,就完整的一种文化而言,空间与文化是一个共体,没有脱离空间环境的文化,交际语境下的空间因此具有了文化的自然属性。空间的文化自然属性使交际场所自然有了主场和客场之分,使交际双方有了主方和客方之别。

跨文化交际的空间是移动的、多样的。从文化的空间的角度看,由于文化场域的客观存在,交际当下所处的文化场域自然成为主场,属于当下交际行为本土文化的交际者自然是该文化资本的主人,主场的交际者自然为交际的主方。就交际活动而言,交际的文化空间环境、其文化内容是固定的。一旦交际者转移了交际场所,文化空间环境对交际双方的意义就随之发生变化。随着交际空间的变换,交际双方的主客体身份也就自然转换。以交际双方的文化空间位置为依据,跨文化交际空间环境可以分为主场固定型、主场切换型、空间自主型和第三空间四种类型。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文化作为一种无声的资本在交际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交际者的交际状态与交际心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2.1主场固定型

在跨文化交流中,尽管文化平等的交际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在交际实践中,不得不说这只是一种理念、只是部分人的理想。现实交往中,某种程度上的文化实力不对等总是存在,文化实力上处于优势的一方的文化环境,往往会自然成为主场交际环境。主场交际环境通常指的是客观条件形成的主场环境,但是,从交际者个人认知的角度看,还存在一种主观的主场交际环境,即交际者在主观意识上否定客观状态,在交际中以自我为主的、意识上的主场交际空间环境,文化实力或主观意识使得交际主场固定不变。在主场固定型交际环境下,文化的自然空间意义让位,文化的资本意义成为主导,主场固定型文化场域常常跨越其文化的自然空间,延伸至其他文化空间领域。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主场固定型文化场域的本土文化交际者往往扮演活动主导者,以主场文化和主场交际者目的为导向主导跨文化交际活动。

2.2主场切换型

跨文化交际是交际双方的往来互动和交流,在交际往来中,随着文化自然空间的变换,交际主场随之切换,从而产生主场切换型的跨文化交际空间环境。在主场切换型的文化空间环境下,在文化地域转换中,交际者的交际位置在也在交际主体和交际客体两者间切换。主场切换型的文化空间环境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常态,跨文化交际研究通常关注的就是这一类型空间状态下的交际活动,从不同的文化立场、文化空间角度对交际双方文化认知和行为反应的研究。

主场切换型交际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者的本土文化主导作用在物理空间的切换中得以突出或自然减退,主场切换性交际活动对交际者的文化认知和交际行为的调适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和较大的挑战。在这种类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都有平等的文化展现机会,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各自不断调整目标和行为,趋向于相互妥协而达到共同的交际目标。

2.3空间自主型

文化的资本特性让文化和经济概念的资本一样具有流动性。在当下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交际语境下,文化的流动性特点尤显突出。互联网交际环境中,越来越多的线上交际活动是某种程度上的自主行为,网络信息链两端的交际主体双方保持位置不移动,各自处于自己的本土文化空间中,双方空间位置相同、在交际活动中的位置平等,无主、客场和主、客方之别,交际空间自主。随着数字媒体的全球化普及和社交平台的国际化拓展,自主型交际空间环境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越来越普遍。

从原始出发点看,一些自主空间下的交流活动较大程度上是一种当下的单方倾述和不确定的交际反馈期待。由于倾述的冲动和期待的不明确,自主空间的交流惯习无意识现象突出,信息理解方向偏差大的可能性较大。

2.4第三空间

交际活动并不仅限于在当事人的文化空间里进行,当交际双方都离开了各自所属的文化空间、而在其他文化空间开展交际活动时,当下的交际空间就是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交际者的本土文化资本不复存在,从这一点看来,双方处于资本对等状态。然而由于交际活动对文化资本的自然依赖,交际者的本土资本跨越了其自然文化空间,隔空影响着第三空间的交际活动。同时,交际活动对文化资本的自然依赖,交际双方在第三文化空间里所获得的间接资本又自然形成了一个寄宿性文化场域,以和本土文化场域相似的方式推动着交际活动的发展。所以, 对第三文化空间的认识和文化实践,构成了交际者的第二文化资本,形成跨文化交际的第二文化场域。

从空间关系发展来看,第二文化场域的构建,固定型空间、切换空间以及自主空间三种跨文化交际空间环境的交际成果的发展,同时,这既是交际者本土文化场域的跨空间延伸,也是交际者文化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集成。

3跨文化交际空间与主体惯习

空间及空间中的文化场域是自然和历史的存在,交际者的文化主体身份随其所属文化空间而自然形成。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交际者的本土文化一方面作为其交际的资本推动着他的交际,而另一方面,交际者所处的社会结构位置及内化为其心理和行为的社会性结构因素也让交际者形成了惯习,对世界的理解常常习惯性地被所习得的“文化茧房”所桎梏。受本土文化心理和思维的影响甚至束缚,不同的跨文化交际空间环境中,交际者的惯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不同的不利影响。

每一个体都归属于某一物理空间和文化,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构成该社会的物质、社会、文化等社会性结构因素内化于社会个体,形成文化个体相应的性情倾向。惯习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传统、历史性的文化心理形成的性格倾向,二是社会存在条件及该条件下的社会结构性位置内化形成的结构性心理。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文化心理潜意识地起主导作用,在现实条件的支持下,结构性心理倾向行为表现促成了文化心理倾向目标的实现。

3.1习惯的主场,主导的惯习

虽然主场固定型跨文化交际空间环境不是一种理想的跨文化交际空间状态,但由于它常给交际的一方带来两种对立的感受——不适感和安全感,所以这种类型的交际行为、目的和效果等受到持久的关注。

主场固定型际空间环境下,交际主导权固定,但效果有所区别。交际活动过程被交际的一方所主导,即便交际空间在其自然文化空间之外,主导方的本土文化场域仍越域反客为主控制交际话语权。在任何自然文化空间里,在交际者固定的主场思维下,交际活动以交际主导者的本土文化展示为主,一切行为均以其活动目的为最终目的。主场固定型交际通常产生两种效果,不适感或安全感。获得安全感的交际者对交际主导者惯性或自然地依赖或诚服,同时参与和强化这种场域结构。在交际中产生不适感的交际方,则是对交际主导者表现出现实的、暂时的服从,其状态会随着双方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不确定状态。

无论是主导、依赖还是不适心理状态,都是交际者惯习的现实表现和实践结果。交际主导者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由其历史传统文化、其所处社会在跨空间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内化而成,这种惯习无意识地控制着交际活动过程。在这种类型的交际中,交际对方的文化心理比其社会结构性位置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文化心理与之相近的交际者,往往倾向于接受甚至依赖主导方,并参与其社会结构的共建。当面对文化心理差异较大的交际者时,无论交际对方文化的社会性结构位置何在,活动主导惯习交际者的交际行为就会带来强烈的不适感和不安全感,从而交际结果也具有了不稳定性甚至危险性。

3.2主体惯习意识与重树

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主场切换型和第三空间环境都意味着交际双方或交际一方对本身惯习的主观认识,以及在跨文化交際空间环境中的调整与场域建构。虽然惯习总体上是无意识的,但并非是全无意识的,尤其是出现了文化参照体后。对于主场切换或第三空间交际环境意识的交际者来说,对惯习的意识在交际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主场切换或第三空间交际环境意识的交际者,其惯习意识包括对自身和对对方惯习的认识和感知。惯习意识和交际空间的状态的意识相关联,只有对双方惯习有意识,主客场的意识才能出现。惯习意识决定了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对双方位置和目标的理解和尊重,活动目标趋同,交际效果持久稳定。

3.3空间自主与惯习无意识

空间自主型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与空间自主型跨文化交际空间环境相对应的是自主文化思维和文化、惯习无意识状态。由于空间自然环境没发生变化,交际者的空间无疑是状态成为了关系无疑是的基础。自主空间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从而也具有交际无意识的特点的。这类交际行为具有目标模糊、交往简浅、冲突概率小的特点,也存在文化惯习表现突出,偏见强化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对其他文化发表见解和批评的意见很方便,但如果不是站在完整事实的基础上、从对方文化的出发点进行评价或批评,很容易会形成跨文化交际认识障碍,加深本土文化的刻板印象,沿着民族主义思维路线,撇开被人笑话不说,这种在自由空间环境中最容易产生的跨文化空间意识缺失而容易产生的行为及其后果与国际化合作、跨文化交流的初衷背道而驰。

4跨文化交际空间隐喻与场商

文化内容的复杂多样性和跨文化交际空间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对跨文化交际者的认知和实践水平提出了其特有的要求。这种要求不是本土文化场域中的智力或心理的考验,而是对包括多种文化认知、跨文化空间环境意识、主体惯习认识和跨文化空间环境下交际心理和交际实践行为的有效调整等在内的跨文化场商的整体要求。

4.1空间的隐喻

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交际活动自然空间的必然变化,消解了交际者原生场域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交际双方自然空间位置的改变带来了交际者在交际场域中的位置的变化,自然空间位置概念成为了显性概念,空间意义在交际者场域资本的变化中得以突显。

跨文化交际自然空间的显性存在更加突出了各类场域资本的微妙作用,被自然空间客方化了的交际者甚至只能感觉到空间的存在,游离在主方场域的边缘,或者其场域位置被置于主方掌控之下。即便是主场固定型的交际者和交际活动来说,其最终效果仍然受自然主场空间所属一方的现实制约。自然空间成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第一场域资本,是该场域中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本发挥效用的决定性因素。

4.2惯习的重构与场商

惯习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组成的源于社会又存在个体之中的系统,是内化于个体的社会文化,是性情倾向。这种性情倾向在实践中获得又发挥着实践作用、被结构形塑又不断地处于结构的生成之中[5]。在跨文化交际环境里,惯习可能是常见的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文化缺省、文化僵化[6],也可能是交际者无意识地受到自我行为习惯的影响,在交际中把个人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当做导向[7]。如果说惯习在原生文化中是某种程度上的无意识,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它必须为交际者意识性的适时觉知和实践。惯习“可以持久存在,又可以变更”和场域是双向建构的关系”[8],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交际者的空间位置决定了场域位置,现实场域拥有的资本受自然空间环境的自然限制。在跨文化空间环境中,对持久性的、在原生文化中整体无意识的惯习的理性认识和更加交际环境和交际目的对原生惯习的调整建构,必然是跨文化交际者的必备素质。

在具有社会结构性、同时又有倾向性的惯习影响下,交际个体无意识地偏向于选择根据他们的和经验最有可能的行为方式,同时交际个体又在实践中强化、重塑或建构新的惯习。持久性属性使得惯习很抵制变化,原初的社会化比后继社会化更具有结构型塑内在倾向的力量。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惯习的重塑和建构与对既有惯习的理性认识和分析同等重要,这种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对原生文化惯习的理性认识和实践、同时在新的交际空间下重塑和建构实践惯习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际场商。在跨文化交际中,场商覆盖了交际者原生文化空间和交际活动空间环境,包括交际者在交际空间环境下对交际双方原生环境场域和惯习理性认识,同时更突出对交际者惯习的理性重塑和有效实践,是有意识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

5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交际活动的社会属性和跨文化交际空间的特殊性使得交际空间意义得以突显,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变化条件下,构成了不同的交际空间类型,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交际者的惯习有意识地重塑。交际者对交际双方原生环境场域和惯习理性认识和实践,其超越了原生文化场域的跨文化交际场商对交际交活动的有效性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聂珍钊.论人的认知与意识[J].浙江社会科学,2020(10): 91-100.

[2]Bourdieu P.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1993:162-164.

[3]Maanen H.How to Study Art Worlds:On the Societal Functioning of Aesthetic Values[M].Amsterdam: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9:53-82.

[4]吕明臣.时空环境和言语交际类型[A].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58-62.

[5]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65.

[6]刘桂杰.文化场域,交际效度,文化优选:翻译研究中的三维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1):128-129.

[7]Lyons,John.Semantics(2 Vol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20.

[8]郭海青.试述布迪厄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场域惯习理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5-48.

(責编:王锦)

猜你喜欢
场域跨文化交际
德育场域视域下中小学德育工作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场域理论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