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限制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决定了考生写作时如同戴着镣铐跳舞,既要符合题意和命题要求戴稳镣铐,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展示才华,舞出美丽。
高考阅卷过程是繁忙而枯燥的,而绝大多数考生的作文又大同小异,有个性、有深度、有亮点的考场作文实在太少。那么,考生如何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避免“泯然众人”呢?又如何让阅卷老师对自己的作文青睐有加,从而在枯燥的阅卷过程中“眼中有光、心中有喜”,变“阅卷”为“悦卷”呢?这就需要考生在作文中尽力打造自己的亮点。
张明,北大附中语文教师。连续十二年任教高三年级,担任高三语文学科主任、学科首席、课程建设负责人。多次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四有”教师。
一、立意深刻,烛照事理
“千古文章意为先”,文章最贵立意深刻。立意就是立思想、立见解,深刻的思想、见解才是优秀文章的灵魂。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或者书信、演讲稿、发言稿等形式的应用文,只要能深耕材料,联系现实,拓宽视野,着力塑造人物形象,说理深入浅出,剖析有理有据,就是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以上是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下面是一篇考场作文的开头一段:
驼铃悠悠,黄沙之上高唱一带一路赞歌;雄关漫漫,蜿蜒之中共筑新兴文化长城。
开篇短短一组对偶句,跨越时空,串联古今,将十二个关键词中的“长城”与“一带一路”联系起来,既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又有深刻的现实观照,更有对历史与现实之间关联的严密解析,可谓立意深远。
思想不高、见解不深,就不能教育人、启发人。立意的“深”在于挖掘材料的本质,因此考生必须要有敏锐的目光,能够穿透命题材料所列举的现象,直达真理。只有看到事物的本质,深入挖掘,丰富联想,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具有启人心智、拓宽视野的效果,从而给阅卷老师带来心灵的震撼。
新课标确立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语文的魅力,首先是思想的魅力,然后才是语言的魅力。写作中思想、立意的深刻,说到底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具体体现在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判断、比较、权衡等方面。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辅佐之人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以上是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下面是一篇题为《窥管仲之品格,溯中华之精神》的考场作文的开头部分: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窥管仲之品格,溯中华之精神”。
春秋时期,征战四起,无数英雄豪杰跃然其间。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的传奇一生,与管仲、鲍叔这两位才智过人的臣子息息相关。公子小白忍辱负重,装死避难,后又采纳鲍叔的建议,不计前嫌,以管仲为相;鲍叔为国之兴旺举荐管仲,成就千古佳话“管鲍之交”,流芳百世。但管仲之负责与忠心,更让我感佩。
在材料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都有体现其内在优秀品质的关键词,如齐桓公的宽容与善用人才、管仲的忠君与才华、鲍叔的知人与容人。那么,如何做出取舍、体现出“感触最深”,这无疑需要考生具有比較、权衡的逻辑思维能力。文章以“窥管仲之品格,溯中华之精神”为题,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然后将三位历史人物置于春秋风云的背景下,肯定了齐桓公的忍辱负重、察纳雅言,赞扬了鲍叔的知人善谏、成人之美。最后通过比较、权衡,指出管仲的负责与忠心最令人佩服,得出对其感触最深的结论,体现出考生客观、全面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考场作文立意的深度来自考生的学识与见识。若没有平日的阅读、思考、观察和积累,缺乏深厚的思想积淀,深刻的立意绝不会凭空飞来。
二、扣题如箍,切题如刀
符合题意是评价考场作文的第一要素,也是老师阅卷时最直观的要素。从每年各省市的阅卷情况看,考场作文扣题不紧、开头拖沓和切题过慢等导致的分数损失,远比谋篇布局、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损失大。因此,高考考场作文必须扣题如箍、切题如刀,让阅卷老师能瞬间做出判断。如果“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者“领脉过远”,太曲折,太含蓄,太拖沓,都会分散阅卷老师的注意力。此乃高考作文的大忌。
考场写作的高手,一上场便会使出浑身解数,以金句开篇,扣题紧,切题快,一亮相便博得“满堂彩”,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以上是2019年全国Ⅲ卷作文题,一篇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题的考场作文开头是这样切题的:
学子,奋笔,教室中。
斯人,独立,寒窗前。
面对埋首读书的学生,老师饱含深情地说了一句话:你们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寥寥数字,背后是多少热切的期盼与离别的不舍。
文章开头紧扣命题材料,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参差错落的句式,形象生动地关联起漫画中的各个元素,既切题如刀,又饱含深情。
三、题如美眸,顾盼生辉
近年来,全国卷的作文命题大多要求考生自拟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出彩的标题会让阅卷老师过目难忘。一些省份在制定评阅标准时,将“标题出彩”作为一类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条件。考场上,考生可以锤炼金句作为作文标题,使之既蕴含全文意旨,又能展现如云才气。
例如这组2020年全国Ⅰ卷选择鲍叔角度的考场优秀作文题目:
①《鲍叔之风,山高水长》
②《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④《鲍叔:水利万物而不争》
⑤《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⑥《心底无私天地宽》
⑦《历史的“隐形人”》
⑧《鲍叔:可敬的“摆渡人”》
例①化用范仲淹名句评价鲍叔的高风亮节,文笔老练,语言功底深厚。例②上下句对仗,“丘壑”点明了鲍叔的宽广胸襟,“山河”概括出鲍叔的广阔视野,形象生动。例③和例④以老子名言为题,凸显出历史文化底蕴。例⑤和例⑥以名家诗句为题:前者雄伟壮观、气势宏大,隐喻鲍叔的襟怀和心胸;后者以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的名句为题,道出了鲍叔的耿耿丹心。例⑦和例⑧则巧妙化用流行语,譬喻生动,亲切自然。
四、段如开屏,惊艳夺目
好的段落如孔雀开屏,惊艳夺目,能够使整篇文章大放异彩。
下面是2019年全国Ⅲ卷题为《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考场作文的一个段落:
桃熟流丹,李熟枝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是,孔丘遇上了老子,成儒之大宗,万世师表;于是,苏轼遇上了王安石,成千古风流人物,名冠京华。所谓“雏凤清于老凤声”,便是这般佳话!我向来不愿以“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吟诵你,因为你曾自谦道,自己不过是在平凡的人生中找了份安逸的闲差。“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八字于你而言,再贴切不过。只愿今后,纵使天各一方,依旧“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君可见,满目秋华无春事,桃李流霞无限光?
以“桃熟流丹,李熟枝残”作为段落的起始句,暗喻教师职业桃李满天下的崇高。然后充分调动积累,旁征博引,从孔子遇到老子的故事,到苏轼遇到王安石的佳话,从李商隐的传世名句,到曹植《洛神赋》的奇思妙想,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语句隽永,尽显文采。
好的文章段落还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关系,比如正反、因果、异同、点面、虚实等。这些逻辑关系可以使文章结构谨严、层次分明,让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线索一目了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以上是2020年全国Ⅲ卷作文题,下面是一位考生写的段落:
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观点)。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明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道理(事例)。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在人们的批评、建议中认识自己,才能成为一代明君(阐释)。假如他非但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反而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将“镜子”毁弃,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景象(假设推理)?
行文形成了一种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论述具体的语段模式:观点+事例+阐释+假设推理。
五、尾如撞钟,余音绕梁
古人论诗,有“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之语。作文也是如此。一篇好的考场作文,结尾要如豹尾般有力、有洪钟般余韵,这样才会使阅卷老师回味无穷。请看以下两篇考场作文的结尾: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青年者,国之栋梁也。十八岁的青年们,但行前路,无问西东,才能开创属于你我的新时代的春天。
这篇以《但行前路,无问西东》为题的考场作文,结尾由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领起,化用经典电影的片名回扣标题,既是自励,也是共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机缘与使命、际遇与挑战,时光两头的你我亦是如此。然而,新世纪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是你我共有的中国,她的夢,当是你我一起追逐的美好的远方。此肺腑之言,我装进时光瓶,留待你亲启。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愿十八岁的你我陪伴着祖国高歌猛进,待他日归来回首,必是春色满园。
这篇以《你我之梦,中国之梦》为题的考场作文,结尾两段回扣主题,引用《少年中国说》自然而不落俗套,自勉和互勉之中,展现了很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积累。
最后还要叮嘱同学们,考场作文最重要的是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谋篇布局,做到有步骤、合逻辑、层次分明、语言通顺。打造亮点属于锦上添花,切记不要盲目追求,硬造亮点。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指物有千差万别是自然规律,万物的多样造就了大千世界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
国庆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气势恢宏,给我们带来美的震撼,那是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美。
有时参差百态是一种美,有时整齐划一是一种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可以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佳作展示
美在参差百态,美在整齐划一
北大附中高三贾心语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多样的万物造就了大千世界参差百态的美;阅兵式上,一致的步调带给我们“整齐美”的视觉震撼。由此观之,参差百态与整齐划一皆是美。
兼收并蓄,参差百态之美成就了整齐划一之美。
不同主体会因为观点、立场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因而,主体的多样性带来了思想和认识上的参差百态的美。古有百家争鸣———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墨家的“兼爱”“非攻”轮番登场;今有百花齐放———《奇葩说》等辩论节目中,选手们在不同的立场下各执一词,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这些参差百态之美为我们提供了思想和认识上的更多可能性。也正因有了如此丰富多样的土壤,才有了那些被大家共同认可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花朵才绽放得更加美丽。那些参差百态之美,犹如一滴滴水,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逝,而是汇聚成了共同观念的海洋。多样的美给予了我们选择的空间,而统一的美让我们团结一致,手拉手共担时代重任,共筑美好明天。
和而不同,整齐划一之美蕴含着参差百态之美。
从古至今,家国情怀始终深植于中华儿女心中。这,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整齐划一之美。而在这背后,每一个个体践行家国情怀的行动却各有不同。钱学森,中国伟大的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回国,用自己的学识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助力的决心,是他对家国情怀的诠释;王继才夫妇,在黄海前哨守岛三十余年,在艰苦环境中日复一日的坚守,是他们对家国情怀的诠释;我们身边的消防员、环卫工,他们在自己岗位上的无私奉献、恪尽职守,也是对家国情怀的诠释。而这,就是整齐划一的家国情怀背后的参差百态之美啊!
参差百态是美,整齐划一亦是美。作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多样性,去欣赏那美的百态;也要一齐迈着昂扬的步伐走向未来,共同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整齐划一的风采!
(标题采用对偶手法,工整美观,亮明中心论点。)
(首段全面分析材料,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参差百态之美成就了整齐划一之美。论据紧密联系分论点,从古今两方面举例论证了“主体的多样性会带来参差百态的美”。)
(分论点二:整齐划一之美蕴含着参差百态之美。论据翔实,用一组排比句举例论证了“整齐划一的家国情怀蕴含着参差百态之美”。)
(结尾再次点明中心论点,呼应首段。呼吁号召式结尾,彰显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开篇通过巧妙处理材料,点明主题:参差百态与整齐划一皆是美。论点具有思辨性,两个分论点明确了参差百态之美和整齐划一之美的关系:前者成就后者,后者又蕴含前者。论据翔实,运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充分阐释了本文论点。文章结构谨严、思路清晰,语言凝练且善用对偶,表现力强,是一篇佳作。(周金芳)
整齐兼百态之美
北大附中高三卢廖宇
孟子认为,万物的多样造就了自然之美,错落有致、参差百态是美的本义。而在国庆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整齐的步伐也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与美感。因此,我认为参差百态、整齐划一均是美。
在文学艺术领域,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作品、文学思想包含着参差百态的美。但在其丰富多样的外表下,却有着整齐划一的内涵。
余华以小说来写岁月中隐隐的痛楚,李健以歌声表达对贝加尔湖的深情,丰子恺以画作寄寓童年的乐趣……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在作品中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对情感的忘我抒发。参差百态的文艺作品背后,是整齐划一的丰盈内涵。读小说,听歌曲,赏画作,我们为跌宕的情节而共鸣,为优美的旋律而陶醉,为流畅的线条而赞叹,也为书中、曲中、画中的丰盈内涵而震撼。品味文学艺术,既是品味参差百态之美,也是品味整齐划一之美。
从参差百态的文艺作品中,不同的受众各取所需,品味多姿多彩的外表,也窥见其中丰盈的内涵。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往往有着整齐划一的文化内核———丰盈内涵中的家国情怀与时代使命。优秀文艺作品中整齐划一的爱国情感与时代精神能够使大众为之深切感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闪耀着光芒,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品味文艺作品背后的丰盈内涵,也让我们品味了其外表的参差百态之美;品味整齐划一的家国情怀,亦能品味个人热爱的“小众”之美。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参差百态是一种美;步履铿锵、气势恢宏———整齐划一也是一种美。体会丰盈内涵,俯察参差百态,便能体会“整齐兼百态之美”。
(开篇直接联系材料,开门见山,点出参差百态和整齐划一均是美。)
(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更深地剖析了“整齐兼百态之美”,点明文学艺术领域中参差百态之美与整齐划一之美的关系,立意深刻、观点独到。)
(举例说明文艺作品参差百态之美的同时,指出其整齐划一之美,即丰盈的内涵。)
(进一步指出整齐划一之美还体现在寄寓于丰盈内涵中的家国情怀和时代使命,层层递进,对事理的挖掘足够深入,文章的广度和厚度自然显现。)
(结尾再次回归材料,结合文中论述,扣题达意,收尾利落。)
教师点评
本文紧扣“整齐兼百态之美”,准确地抓住了文学艺术领域中“整齐划一之美”和“参差百态之美”的关系,指出参差百态为表、整齐划一为里,其立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此基础上,巧妙地为“整齐划一之美”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自然地将文章的思想境界升华到新高度,论证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同频共振。文章立意新颖而不失深刻,说理顺畅,语言简洁有力。(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