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医圣祠

2021-01-02 10:01张向前
躬耕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医圣杂病论张仲景

张向前

南阳这个地方人杰地灵,多出圣人。城东温凉河畔,就有被人们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墓祠纪念地。没来医圣祠之前,一直以为张仲景本来就是行医治病的,没想到他竟然是做官的,而且官至长沙太守,时人谓之“张长沙”。

拾级而上,一对庄严雄伟的子母阙提醒着人物所处的那个时代。缓步入祠,只见树木苍翠,花草繁盛,倒不失为一个清新雅致的地方。近前是一组人物雕塑,个个仙风道骨,卓然超群,似乎都很有独特的个性风貌。沉默内敛的华佗,抱手思虑的神医扁鹊,傲然昂首的秦国良医医和,向天而问的著名医学家岐伯,沉吟稳重的“针灸鼻祖”葛洪,平和的“药王”孙思邈,谦虚谨慎的“太医院判”李时珍……每一个人都堪称一部医学词典。居中而立的张仲景发髻高挽,胡须飘飘,清癯的脸上神情忧虑。他眉头紧锁,炯炯目光穿越千年。

张仲景进入官场,跟汉代实行“举孝廉”的察举制度有关。“举孝廉”是汉代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方法。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张仲景的父亲曾在朝为官,因此他承袭家门,被州郡举为孝廉。

到了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任命为长沙太守。他让衙役贴出告示,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专门为老百姓看病。

第一次坐诊,张仲景脱下官服,换上轻软的便服,坐在堂上。情况出乎他的意料。附近生病的老百姓都赶了过来,乱哄哄地挤在大堂上。兵士们只得出来维护秩序。张仲景热情接待每一位病人,认真地把脉,仔细询问病人的症状,耐心地为病人开药,没有一点儿厌烦的情绪。当天,他就接诊了近百人。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他觉得这种直接为老百姓看病就医解除疾病的做法,比高高坐在大堂办案审问犯人更有切实意义。

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一传十,十传百,太守坐堂看病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每到就诊日,老百姓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衙门前早早地排起了长龙,不是上访告状,而是看病抓药。这在当时成为一大奇观。对于生活困难的患者,他不仅免费看病,连药费也不收,令当地百姓感激涕零。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大夫,统称为“坐堂医”,用来纪念张仲景的善行和德政。

青史留名的太守比比皆是,撰写《醉翁亭记》的滁州太守欧阳修,著写《后汉记》的宣城太守范晔,创作《岳阳楼记》的邓州太守范仲淹,那个重修岳阳楼的巴陵郡太守滕子京,被誉为“四知太守”的东莱郡太守杨震……这些太守大多以诗文及业绩立世。独有这个长沙太守张仲景,另辟蹊径,独出一辙,首创“坐堂行医”的先例,被冠以“行医太守”之名,以医治世,惠及千载。

行方斋内,轻衣简装的张仲景安身定坐,右手搭在病人脉搏上,正细致地瞧病问诊。两旁有兵士执戟而立,秩序井然。数名百姓抱女牵儿候于左右,一派祥和气象。

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张仲景的家族也受到严重的侵害。原有二百多人的大家庭,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死于伤寒病。“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自家的伤痛和百姓的灾难,让张仲景彻夜难眠。

張仲景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等古代医书,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药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东长廊一组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地再现了张仲景当年下荆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寻医问药的艰难历程。

建安十五年,被誉为不朽之作的《伤寒杂病论》横空出世。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究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中有门庭,穿堂而过,是一清代四合院,主殿供奉着张仲景的鎏金坐像,神态平和。他左手握着一本摊开的书。似乎是在看了一眼之后,正抬起头来思索着什么……东祀的王叔和是晋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流传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经过连年的战争,许多书简包括几十年前才完成的《伤寒杂病论》也散落残缺。作为太医令的王叔和深知这部医学论著的伟大价值,他四处搜集仲景旧论,到各地寻找该书的原本,精心加以整理和修复,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使之得以保存下来。正像金代成无己称:“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在吸收了张仲景、扁鹊、华佗等人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他还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西祀的孙思邈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伤寒禁忌十五条,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循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以王、孙二人的学识渊源,配医圣张仲景,倒真是相得益彰,各有其所。竖行楷体,还有一些繁体字在东西两面的墙壁上蜿蜒,一百一十三剂方子赫然在目。那不仅仅是一剂一剂的方子,更是张仲景毕生的心血,庇佑着斯时,也润泽着当世。

初冬的季节有些许的寒意,高天旷达,云霞萧索。院内有一棵古树,看起来虬枝劲干,挺拔而上,探高逾十米,颇有苍龙出海之势。可惜,树早已经死了。有枯褐色的凌霄藤蔓缠绕攀援,直达树顶。虽有枯意,根茎部却生命盎然,有绿叶苍翠傲冬。朋友说,古树或许就是被凌霄缠死了的,却始终屹立不倒,难免有些奇怪。倒是凌霄生命力顽强得很,每年开三次花,花色橙红居多,花大色艳,引游人仰望观瞻,成为一处风景。不仅如此,凌霄的花、根、茎等都是药用的选方,可以活血散瘀,解毒消肿。

徜徉前祠,草木繁盛。草木竖系标牌,初时不经意,以为那就是植物的名称标牌而已。仔细一看却大谬不然。“榙柏,柏科,圆柏属。树叶药用价值:能祛风散寒,活血消肿、利尿”“辛夷,木兰科,花蕾功能主治:散风寒、通鼻窍”“山楂,蔷薇科,果实药用价值: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棕榈,棕榈科,棕榈属,功能主治:收敛止血”“女贞,木樨科,女贞属,果实功能主治:滋补肝胃,明目乌发”……一棵树,一茎草,除了标注名称、科属,均有医药功能的介绍说明。草木之间,似乎也有了神性与灵性。倘若仲景先生此刻踱步园内,想来也得驻足侧目,欣然颔首。

医圣祠内庭门上,著名学者任应秋先生题写的那副对联: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辩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

诚哉斯言。

猜你喜欢
医圣杂病论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方药辨治肩周炎探析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
《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贯穿式教学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