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铸造坚强组织体系的内在逻辑

2021-01-02 22:45陈朋举
桂海论丛 2021年3期

陈朋举

摘要: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风雨征程中,贯穿其中的一条鲜明逻辑主线就是不断铸造坚强的组织体系,在治党理念上始终彰显组织兴党的价值取向,在治党架构上始终注重打造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在治党本质上始终突出中国特色核心性领导结构的作用,在治党效能上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运用,在治党实践中始终重视释放党的细胞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百年大党;组织兴党;组织体系;组织优势

中图分类号:D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3-0038-07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地方党委有效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路径研究”(19BDJ014)。

纵观寰宇,人类社会最深厚的力量源于组织,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形成改造世界的伟力。这不仅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永恒法则,也是组织学上的一个基本定律。政党的本质是政治组织,组织体系是政党的“骨骼”与“神经”。从现代政党政治实践来看,组织体系是衡量政党力量的基本标志,也是执政党实现执政目标、达成有效领导和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可以说,一个执政党能否铸造起严密的组织体系,不仅关乎其组织资源的多寡,而且深刻影响着执政党的政治生命和集体行动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和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组织建设经验,贯穿其中的一条鲜明逻辑主线就是不断铸造严密的组织体系。

根据党章规定,党的组织体系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建构起来的统一整体,是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党组、党员及其他派出组织在内的体系结构,归集着组织价值、组织层级、党员、干部、制度规则等核心要素,涵盖了组织设置、组织运行、组织管理等基础内容。翻开一部宏大辉煌的中国共产党建设史,自中国共产党二大在确立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提出“党的组织系统”概念,到2018年7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党的组织体系”概念,百年风雨铸就了党的辉煌,也反复昭示着党的历史是一部重视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组织力量的历史。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建设的根本经验,探究内蕴其中的独特优势和“基因密码”,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在治党理念上始终彰显组织兴党的价值取向

大道恢弘,存乎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必须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1]因为政党实力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其组织体系的严密性、协调性和实际运作的有效性,这决定着政党本身及其组织内部各要素团结行动的能力。就连认定政党组织有寡头统治倾向的罗伯特·米歇尔斯,也不得不承认“组织”在政党运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组织看来是实现集体意志的唯一途径。”[2]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以支部为单位建立广泛的基层党组织,自上而下形成嚴密的组织体系,是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大众型政党、精英型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

实践检验真理,比较得出结论。对于近现代世界范围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政党而言,就美国政党谈组织体系显得过于“奢望”,因为美国政党实行所谓的轮流执政、选举政治和“选民主义”,政党的组织体系是临时性的、工具性的,基层党员身份的判定方法也可以是“过去归属”“即时加入”“自行宣布”,这样的组织体系和基层党员对政党缺乏归属感、依存度和忠诚性,也由此决定了其组织体系缺乏严密性、稳定性,即便是其中一党赢得大选,执政期间的领导效能也“先天不足”。就近年来的亚洲政党而言,“日本自民党一党多派组织架构的失序演变”[3],一方面影响其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核心,一方面影响其组织体系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以致于内部出现“以派退党”的恶性现象,从而削弱其获取执政地位的能力。再观察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国民党失败的历史根源,也不难发现,组织体系涣散是国民党与生俱来的痼疾,形成“上层有党、下层无党”“城市有党、农村无党”的怪象,造成组织松散、“党力”空虚,外加与资产阶级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加剧了其“执政”走向失败的进程。

回顾历史和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大众型政党、精英型政党,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组织兴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时刻传承着组织严密的光荣传统,建党治党的全部过程中都高度重视组织建构的精细化和组织运行的协同化,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塑造了一个上下贯通、融为一体、信仰崇高、宗旨先进的组织形态。

二、在治党架构上始终注重打造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上也不存在两个模样完全相同的政党。不同政党因其创立的历史条件、性质宗旨、使命任务和内部环境不同,也往往具有不同的组织体系。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成熟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明确的组织内涵与体系结构,在经过革命锻造、历史洗礼和实践演进之后,愈发呈现出稳定性、规律性的组织特征,铸就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组织体系,散发着独具魅力的组织品格。

(一)注重组织体系的整体性

抚今追昔,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主张建立自下而上、层级分明的组织体系,强调中央与地方、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的双向联动,以使党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沿袭了这一优良传统和组织基因,从共产主义“襁褓”中诞生的那一刻,就表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简单的数目字的总和,而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而是党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结合体,是党的首脑(中央)、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依照一定规律结合起来的统一体。”[4]这一明确的性质界定,从本质上阐明了党的组织体系不是片段式、碎片化的,而是带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性。

(二)注重组织体系的系统性

一方面,党的组织系统是由诸多不同层级、规模、职责任务的组织个体构成,尤其是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体系覆盖,使得组织体系内部各要素、各层级紧密贯通起来,党组织以体系化的结构方式存在,进而形成了协调性的组织系统。另一方面,“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的党章规定,决定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载体是以党支部为单位,所有党员都必须归属具体支部,继而构建起基层组织的纵深网络。庞大的组织体量、网络化的组织存在方式,犹如大树之根脉深深地将中国社会的触角整合起来,构建起具有高度组织与动员能力的组织系统,彰显出强大的系统性。

(三)注重组织体系的严密性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明确了组织的严密性,这种严密性不仅在于组织纪律的严格和组织生活的严肃,也在于组织分化的完备性和组织系统的体系化,从而为造就一个打不垮、拆不散、摧不毁、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伟大执政党奠定了基石。早在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明确指出,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中央机关以至小团体的基本组织要有严密系统才免得乌合的状态”[5]。组织严密之程度,可见一斑。正因为我们党有着组织体系严密的光荣传统,牢牢把握了“组织严密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存命脉,才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不断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胜利。

三、在治党本质上始终突出中国特色核心性领导结构的作用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严密的组织体系不仅在于组织要素系统是否完备,更在于组织运行是否规范有力。而组织运行要规范有力,首先要维护好党的组织体系中最高组织的地位和权威,充分发挥党的中央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集中统一领导优势。

(一)深刻把握坚强组织体系的首要所在

党的组织体系的严密程度与党中央权威的强弱始终紧密相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严密组织体系的政治要求和内在规定。观察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其组织力量要充分发挥出来,关键一点在于党自身整体力量的充分发挥,首要前提在于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核心,也就是必须维护好党的最高组织的权威和地位、发挥好党的最高组织的领导作用和统摄力量。换言之,党必须严格遵照服从与支配的领导机制,才能形成一个有序有力、高效运行、和谐一致的党内关系。直观而言,组织体系好比一个人的肌体,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地方基层组织是四肢和躯干。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这样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则天下之势一矣”[6]。这也深刻表明,要铸造严密的组织体系,根本在于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不仅是我们党在历史发展中就已经形成的高度共识和首要原则,而且在新时代管党治党和党的建设实践脉络中显得愈发清晰。

(二)充分发挥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组织优势

从党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效规避了西方政党权威弱化所衍生的“政治衰败”和“政治乱象”,克服了“社会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膨胀给社会凝聚和国家团结带来的“撕裂”,有利于更加高效整合社会资源和保持政治秩序稳定,从而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党与政权的关系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可以确保党的正确主张和大政方针在施政过程中的指引性、系统性和权威性,有利于更好地确立起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政治权威,能够更好地将党确立的战略目标和长远部署转化为政策执行力量,从而确保了国家历经风险挑战而持续发展壮大;从党的组织体系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可以不断增强组织体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有效执行和科学的权力集中,摆脱了因权力结构性缺陷或权力过度分散造成的“议而不决”乱象,从而不断提升党的整体决策效能和组织执行效率。

历史反复证明,正是切实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巩固和维护好党中央的核心地位,进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党的组织体系各个层级都得到坚决落实;正是切实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构建起了一种九州同贯、八方向心的严密组织格局,进而在全党实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增强党的组织体系的整体合力;正是切实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在党的组织之间形成了一种规范性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建立起了保证组织体系良性运作的层级规则和高效秩序,进而保证了党的组织体系的有效性。因此,在长期执政和全面领导的前提下,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严密组织体系的内在规定,更是党的根本组织优势。

(三)形成释放中国特色核心性领导结构的整体合力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民族复兴的政治领导核心,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立了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和认同的强大的政党权威”[7]。一方面,这种强大的政党权威形成的源泉,内在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所树立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发展目标更加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外在表现为确立了强大的中央权威,实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了中国特色核心性领导结构,为民族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所谓“中国特色核心性领导结构”,实质是指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包括党中央、党的总书记以及各级党委在内的核心性领导结构和党内实践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整个中国社会是领导核心,党的总书记是全党的最高核心性领袖,各級党委在同级党组织体系中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这是中国特色核心性领导结构的显著特征和外在表现。”[8]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在整个中国社会是领导核心,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把人民这个创造历史的主人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才确立了领导核心地位;党的总书记是全党的最高核心性领袖,这是“中国共产党基本的组织原则和政治权力结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体现,是由全党授权的总负责人做出最终决定并成为全党意志的一种制度安排”[9];各级党委在同级党组织体系中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是党章规定由党的委员会履行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职权。党的庞大组织体系有效避免了组织散乱状态,各级党委在地方和部门中处于核心位置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并将自己的核心作用依归为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整体而言,这个“三位一体”的核心性领导结构,具有形成整体、构建稳定、释放能量、聚集资源、协调关系等自身的鲜明特性和独特优势。迄今为止,这种中国特色的核心性领导结构,一次次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和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优势、创造着伟大奇迹,成为我们党攻坚克难、化解危机、应对风险、战胜挑战的根本政治保证。

四、在治党效能上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运用

政治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要靠政治宗旨和政治理想的指引,更需依赖于一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进而以特定的形式把组织凝聚起来、把成员组织起来并建构良好的组织运转秩序,达到更好完成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组建起来的使命型政党,党的组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究其根本,关键在于党自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组织制度建设,以良好的组织制度树立党内行为的准绳和规范,以严格的制度执行确立起统一的组织意志和思想共识,从而发展壮大组织、获得组织资源和巩固执政地位。建党百年的经验一再表明,建设好、治理好一个有着悠久光辉历史和庞大组织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制度约束和制度执行为保障是取得成功的“制胜密码”,归根结底得益于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为指引、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核心的组织制度体系,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完善“一核多元”的组织制度配套规则并强化执行,从而确保党始终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统一整体。

(一)始终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组织原则是现代政党建设与组织体系发展必须回应的一个根本问题。翻开历史篇章,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将民主集中制作为组织原则纳入其章程开始,民主集中制的创制与发展已经历了110余年。此间,民主集中制带着极强的可塑性和生命力,从历史的深处一路走来。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开始思考用什么样的组织领导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理想。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存在的组织领导制度的扬弃与比较,创造性地构想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组织领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时,就尝试按照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组织领导,初步闪现了民主和集中的灵光。列宁在创建俄共(布)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组织领导原则的设想,首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民主集中制的初步建立,大大增强了布尔什维克的战斗力,加速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进程。十月革命后,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及俄国共产党发起组织了共产国际,加盟共产国际的政党纷纷接受列宁的提议,接受“俄共式”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至此,民主集中制逐渐成为各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当民主集中制输入中国以后,便与中国问题、中国经验与中国语境交织在一起。”[10]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的坚持和运用,从提出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到逐步发展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党内生活准则等一系列理念和原则,本质上形成了一套关于权力架构和运行的科学理论,合组织原则、运行机制与制度集成于一身,已成为实现党的高效领导和价值目标的制度理性、科学方法。

(二)充分发挥了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制度优势,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逾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全部历史成就和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深刻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源于其制度理性和科学功能。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民主集中制调节党内关系、规范组织和党员行为、强化自身领导能力和实现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充分发挥了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

一是运用于调节党内关系。一方面,运用民主集中制内涵的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保障党内成员的权利行使,调动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内决策,离不开正确的集中和集体智慧的发挥。民主集中制的核心要义,正是在于将党内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组织运行的集中统一性巧妙结合,辩证处理了发扬民主和正确集中的关系,实现了党内关系调节的具体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二是运用于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一方面發挥民主集中制在党组织设立、职能发挥、自身建设和制度完善等层面的指引和约束作用,进而引导党组织行动朝着科学、理性和正确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运用其规范党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保证组织成员产生组织行为的目的、过程、结果等符合党内预期要求,进而发挥其在破解“圈子文化”、杜绝“七个有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进行积极斗争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等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三是运用于强化领导能力。首先,运用民主集中制内涵的科学领导方法,更好地集思广益、交流意见和统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决议和策略,使各级党组织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同时更好发挥出领导核心作用。其次,运用民主集中制内涵的决策程序,尤其是对党的领导基本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扩大了党在工作实践中的领导范围,有利于实现集体决策的贯彻与执行,从而形成集体领导合力。再次,运用民主集中制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多方力量、调配权力资源,减少权力主体之间的牵扯,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时更好的形成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运用于权力制约监督。古今中外的政治实践一再证实,为保证权力行使者始终正确使用权力,必须对权力进行必要的制约与监督,否则容易滋生腐败。中国共产党运用民主集中制,对各级党组织的权力配置、党组织成员之间的权责范围、党内实践关系和高效沟通等进行了科学规范,充分发挥了其对党内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作用。

整体而言,民主集中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原则,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正确性,彰显出强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已成为推动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一把钥匙,也是了解和观察中国共产党内部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进一步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的实践内涵

科学的组织原则在于传承和贯彻,显著的制度优势在于完善和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制度治党和依规治党相统一,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放在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和全面领导大視野下进行谋划部署,积极赋予民主集中制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全党不断提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根本指南。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从过去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新修订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把民主集中制单独列为一章,创新和完善了民主集中制的制度细节,进一步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的内涵要义,提升了民主集中制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全局性地位。同时,一系列党内法规的密集出台,不仅为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的时代精神和实践样态。

这也切实表明,一方面,我们党在深刻认识民主集中制根本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内在逻辑基础上,切实将坚持制度原则和完善具体制度样态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发展进步和形势任务变迁,不断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补齐组织制度建设的短板,不断维护健全具体制度,保持好制度体系的活力。

五、在治党实践中始终重视释放党的细胞的生机活力

党员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构成和鲜活细胞。根植基层、融入社会的庞大组织体系是由千千万万的党员汇聚而成的,这一构成逻辑决定着,党员个体的先进性是凝聚成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汇集成党的强大组织力的基础。建党百年的辉煌历史一再表明,党的整体力量之所以能够得以时刻凝聚、不断发挥,关键在于在基层环节上不断释放党员个体在组织体系中的活力。

(一)走出了一条“数量与质量辩证统一”的党员发展道路

党员个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肌体。历史和事实雄辩地证明,一个政党的战斗力、执政能力与政党规模并不完全成正比,党员规模的庞大也不足以构成一个政党长治久安的必然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时刻充满忧患意识、勇于进行自我革命、重视保持肌体健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以来,就清醒地认识到党员质量问题是关系到党长远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对发展党员条件和纪律的不断完善之中深刻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党正确认识了组织规模和党员数量对于党的事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也开始清醒认识到党员质量问题给管党治党带来的压力,时代形势和党自身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推动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党员数量与质量辩证统一规律的认识,这一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表现的更加突出。2014年6月,党中央修订《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在更加突出政治标准的同时,鲜明树立“慎重、均衡、严格”发展党员的鲜明导向,着力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入口关”就更加注重吸纳新鲜血液的质量,辩证实现了党员数量上较大规模的整体稳定和质量上个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和凝聚磅礴组织力量,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大”的底气所在。

(二)以共同的信仰和理想为纽带把党员凝聚起来

总结党的百年成功经验,党的性质宗旨及组织肌体所特有的先进性,是党历经百年风云依然永葆青春的一个重要秘诀。鲜明的组织特性,为党能够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以共同理想信念凝聚起一个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提供了强大力量源泉。当历史照亮未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追问时,会发现一条清晰的答案:因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为绝大多数人奋斗”的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正是这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唤起千百万工农,引领仁人志士和先进分子共同汇聚起复兴中华的磅礴伟力。党章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到现在这170多年时间里,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始终表现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共产党宣言》问世后不久,就迅速在欧洲大地吸引了一大批实践者,并逐步在全世界范围蔓延开来。尽管社会主义运动呈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趋势发展,但这丝毫没有动摇过坚定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信念,也没有动摇过拥护社会主义的人们的信心和期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中国奇迹”,不仅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的妄言,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勃勃生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共同的信仰和理想能够使党内成员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和同向同行。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实现党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许多党员不惜牺牲个人或家庭,坚决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顽强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使党和国家事业早日走上建设和发展的康庄大道,许多党员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工作,书写了气势恢宏的时代篇章。改革开放时期,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广大党员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建党百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都因共同的信仰和理想而走在一起,都因坚定了理想信念而共同奋斗,又因一个个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平凡行动高奏起迈向共产主义的时代凯歌。

(三)不断强化党员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

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作为组织内部的意识形态要素,是构筑党的坚强组织体系的基本前提和精神维系。可以说,一个共产党员能否具备强烈的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是衡量对党忠诚与否的重要标准。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教材,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富国强民的奋斗历程,记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和理论创新的发展历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和精神谱系的锻造历程,也记录着党不断强化自我锻造、鲜明党员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的鲜活历程。作为我们党百年来增强团结、巩固统一和凝聚力量的一个“黏合剂”,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一直发挥着巨大而关键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主观保证和思想源泉。

无论是革命斗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正是我们党不断增强每个共产党员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使广大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才进一步巩固了党员认同、依靠、服从、信赖组织的观念法则,从而更好地使每一名党员都真正成为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中坚力量。本质而言,正是不断强化了党员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才得以使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能够时刻永葆青春活力,凝聚起无往不胜的坚强力量。

六、结语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正发生深刻变化。政党要谋求长存、解除忧患,唯有顺应大势、因时而变。然政党变革涉及要素广泛、内容千头万绪,不应是无的放矢、四面出击,而应是“谋一域”以促全局,这一“域”首先便是作为政党“生命骨骼”的组织体系。尤其是面臨全球互联网瞬息和社交媒体时代带来的“无组织化”冲击,政党组织应当如何自处、更好解决组织持续性问题,进而刷新政治“存在感”、寻找新的社会认同,实现自身组织资源的“再组织”,是当今世界政党都必须关注的一个现实难题。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组织力量的强大离不开组织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加强和优化组织体系建设,始终是确保党执政领导和完善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不同历史时期,党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的重心有所不同。在完成发展党员、壮大组织和确保党的组织体系成型稳固的一系列历史任务之后的新时代,党的力量来自组织,这一科学命题体现得更加鲜明、更加充分、更加突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定地依托组织积聚力量、释放力量,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力量优势、制胜优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1-07/15/c_1127658385.htm

[2]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任军锋,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0.

[3]牛小波.政党内部组织架构对执政地位的影响——基于日本自民党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之间的比较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5(7):50.

[4]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8.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57-58.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6.

[7]吴永.民族国家建构视阈下的政党权威析论——兼论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J].理论导刊,2018(12):24.

[8]郭亚丁.构建中国特色的核心性领导结构[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6):109.

[9]房宁.政治核心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表现[J].经济导刊,2016(12):14.

[10]赵宬斐.民主集中制:过去、现在与未来[J].学术月刊,2011(2):28.

责任编辑张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