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真正理解“后浪”

2021-01-02 14:29一勺风洪岗吕京笏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前浪年轻一代后浪

一勺风 洪岗 吕京笏

事件回放

网络平台上,青年正前所未有地受到关注。赞美青年的视频和短片在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引发了思考和热议:两代人之间应该如何进行对话?长辈自认为苦口婆心,青年却并不“感冒”。比如,前段时间有位主持人以长辈的口气一本正经地教育年轻人“我们比你们不幸得多,所以你们没什么好焦虑的”,年轻人对这种“爹味”说教并不买账,甚至对其进行调侃和嘲讽。那么,青年们需要的是怎样的“致敬”?怎样才能真正理解当下的青年?

对不起,我不喜欢“爹味”说教

年轻一代生活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作为其中一员,能明显感到国家的发展速度,但我们95后、00后与父辈之间难免会存在观念差异,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

平心而论,两代人之间总有一些观念和情感是无法产生共鸣的,父辈们甚至都来不及全面更新自己的认知,以便能跟上我们的节奏。但是,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使一些在他们看来原本充满爱意的叮嘱、教诲,在我听来不乏“爹味”,甚至令人难以接受。

一些“前辈”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灌输自己的“经验”,并且不自觉地就会陷入说教。因为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经验”一旦说教味过重,难免激起排斥情绪,就连其中的关爱,也变得让人难以接受。

比如,我的舅舅是一名国有企业退休职工,他一直希望我能考上公务员,捧上“金饭碗”。每逢国考、省考之前,舅舅总会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我;当成绩可以查询时,他会满含期待地询问我的成绩。春节回家时,舅舅也会不断给我灌输考取公务员的重要性。身为晚辈,我十分理解舅舅的良苦用心,也感激他对我的未来如此上心,但他也许并不清楚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给我的经验分享,我只会当作择业时的参考,不会全盘接受,更不会按照他的思路来限定自己的人生。

对于我们而言,有很多新职业可以尝试,没有必要“绑定”一个行业,也不想把“稳妥”当作择业的首要标准。

不是我不懂长辈的苦心,可我真的不希望他们的经验“限制”我的人生。95后的就业观念更加多元,尤其是在疫情之后,网络平台直播、自媒体运营、直播带货等就业新形式十分流行,而这未必能被“前辈”所理解,也是他们的经验“力所不及”的。长辈们在劝说我们回到他们定义的价值体系内时,却忽略了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也在定义、塑造和改变着这个世界。

因此,作为“后浪”,我真正需要的是前辈拿出“对味”的经验分享,而非充满“爹味”的说教。把年轻人当作有判断力的独立个体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差异化选择,才能实现不同代人之间的良好沟通。

竞争的压力下,读懂“后浪”的难

“现在是后浪的时代。”“前浪”们如是说。然而,尽管嘴上不吝赞誉,中年人却难免对“后浪”带着几分没说出口的质疑。脆弱、浮躁、懒散,这些都是“前浪”打在部分90后与00后身上的标签,每当有青少年步入歧途的新闻发生,都有人会发出“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感叹。

反过来看,“后浪”对“前浪”似乎同样不满。他们不仅看不上父辈的迟钝,认为他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永远对下一代人的内心世界熟视无睹,同时也认为占据着社会资源的长者,并不真正理解年轻人压力重重的处境。

这样的“战争”,可能发生在家庭的饭桌谈话上,也可能出现在网络平台的公共讨论中。这些“纷争”真的是由两代人的性格差异造成的吗?上一代人真的比年轻一代更勤劳,下一代人真的比老一辈人更敏锐?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并不是这么简单。

代际矛盾的根源,其实更多是两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拥有的机会与资源的不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曾经出现人才断档,这使得一大批年轻有为者走上重要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上一代人的认知——只要一个人有才华、有能力、积极肯干,就能脱颖而出。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社会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剧,有时很难实现期待中的“跃升”。不同的社会境遇,造就了两代人在观念上的差别:“前浪”不明白“后浪”为什么不像他们一样追求上进,“后浪”也不明白“前浪”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随遇而安。

对比几十年前,今天的年轻人在物质条件上当然更加丰裕,但这种丰裕并不能减轻他们在竞争中面对的焦虑。总有年长者认为今天的年轻人是“温室里的花朵”,但他们没有看到,年轻一代在资源与机会的竞争中,要面对不断增加的压力。这时,用一句轻飘飘的“心灵脆弱”形容年轻人,显然并不公平。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彼此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当然会有差别。年轻人不是不需要前辈的经验和教导,但他们更需要平等的机会、发展的机遇,让他们有信心奔涌向前。

撕下标签,前浪与后浪是彼此的榜樣

在微信聊天时,你如何理解“微笑”这个表情?通常来讲,在中老年人眼中,这个表情代表着友好、亲切;而年轻人则用其表达怒而不言等不满情绪。这是当下“前浪”与“后浪”互相不理解的一个典型缩影。“后浪”觉得“前浪”太老套、太保守,“前浪”则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是看不懂”。这样给对方贴标签的行为,用传播学学者李普曼的话来说,叫刻板印象。而所谓的代沟,就是在刻板印象下诞生的产物。

“代沟”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可为什么近些年,这道鸿沟有愈发加深的趋势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我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得太快,让上一辈的很多人还来不及理解。以我的爸爸妈妈为例,他们小时候,只有有钱人家才有肉吃。那时候的他们一定想象不到,40年后的今天,有很多年轻人每天都要花20多元喝一杯奶茶,或者会花200元去猫咖“撸”猫。

第二是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中老年人还没来得及学会怎么用微信,满大街就已经全是收款二维码了。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也成了代际差距的放大镜。一般来讲,年轻人较为容易接受新技术、新事物,而被疾驰的技术甩在身后的中老年人,则被认为是“out”了。

第三是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新的“圈层”。如今,网络资讯爆炸式增长及算法的精准推荐,将众多“前浪”与“后浪”置于截然不同的环境中,他们之间的隔阂被越拉越大,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少。

但这些标签真的客观吗?不久前,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从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到科研攻关、戍守国防,每一条战线上都跃动着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改变了很多人对年轻一代的认识,也塑造了既吃苦奉献,又思想更多元、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后浪”形象。

而在很多95后、00后眼里“落伍”的老师、家长,可能在新技术的掌握上,没有年轻人敏锐,但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与智慧,以及在岁月之中沉淀的修养和心境,在我们遇到困惑时,依然能为我们指点迷津。

无论时代、技术如何发展,人始终是人,人性的温暖与善意不会变,这是“前浪”与“后浪”之间最本真的联结。我们要做的就是摘下有色眼镜,去真正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

//摘自2021年5月19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节,小黑孩/图

网友这么说

@钟声:实际上,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青年一代呈现出勇敢善良、积极上进、热情乐观、蓬勃的朝气。他们理应受到尊重、理解和支持。

@无畏:想要理解青年,就请用更加包容的心态来面对我们,而不是单向地说教。

@花花:真心希望我妈能少管管我,对我多一些理解,多一点耐心,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随便“指导”我的人生。

@木马君:其实“爹味”这种词,又何尝不是我们给上一代贴的标签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整天喊着让别人理解自己,先问问你有没有真正站在长辈的角度思考、理解过他们。

猜你喜欢
前浪年轻一代后浪
中国“后浪”
年轻一代集体登场改写这历史
年轻人月均储蓄1624元
后浪与前浪
后浪,后浪
MQ-25:我就是后浪
后浪与前浪
后浪与前浪
后浪一浪浪大了
各行各业的炫富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