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鄞 壬
本文阐清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的主要理论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应该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人民性、阶级性和崇高性,进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开展党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意识形态”(Ideologie)作为哲学概念由马克思首创。马克思在其早期著名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意识形态”作为考察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武器,并阐明了其关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活动、人、人类社会历史等诸多概念的理解,进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马克思认为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在现实人类社会历史中通过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反映着一定社会阶级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思想观念集合体,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产生基础是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把当时人类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分为三类:一是思想、观念或理念等德国古典哲学常用概念,二是想象、思维、精神交往等人类的精神活动,三是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市民社会”的学科理论。他指出,以往哲学家颠倒了意识形态与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的泥塘。任何一类意识形态不过是人类精神方面的生产,本质上都源于人类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正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产生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社会交往、意识形态等在内的社会结构以及现实的人类社会历史。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其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以往哲学家颠倒了意识形态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一个错误的理论出发点:从抽象的而非现实的意义上去解读“人”,从而把人的实践活动禁锢在一定的理论体系框架中。马克思指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真正的人即具有现实意义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他们的意识”。人是通过现实的感性活动建构起来的,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滥觞和发展于现实的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从现实的人这一历史前提出发,马克思展开了对当时包括哲学在内的各类学科的批判,指出这些学科体现的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意志,“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首先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和调整,推动了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进而形成一定的社会阶级,进而在阶级内部形成有利于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学科理论。
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崇高性,其本质要求和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马克思批判过去哲学家所大声疾呼的人类自由解放不过是不触及现实社会根基的形式主义口号,因为“如果他们把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废物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如果他们把人从这些语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那么人的解放也没有前进一步”。真正的人类解放要改变意识形态所指向的社会经济基础,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推翻私有制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压迫,实现人真正的全面自由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有企业开展党员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历史性进展,把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推进到“最后一公里”,阵地平台建设融合了新媒体形式、内容更加接地气,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部分老党员的理论范式比较陈旧。由于老党员普遍较少使用网络作为学习载体,且在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部分老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仍停留在比较传统的话语范式上。
2.部分年轻党员理想信念出现离散化甚至坍塌的现象。虽然建立了网络意识形态的“防火墙”,但仍未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圈。年轻党员是新媒体主要受众群体之一,且本身接受党内系统教育时间相对较短,更容易迷失在网络的各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或普世价值的思潮中。
3.部分农村基层党员的党性修养有待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使农村原有生产方式出现不同程度的瓦解,在身份转变过程中,裹挟着自由、民主、博爱等西方普世价值观正在侵蚀农村基层组织,使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出现了政治信仰的离散化趋势。
4.国有企业退休党员社会化后的思想过渡问题。一方面,由于党务工作者在工作前期没有做好退休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导致部分退休党员在主观上产生了被组织放弃的不良心态;另一方面,后续的党内关心帮扶的责任机制未明确,导致原来企业党组织对于转入社区街道后的退休党员的关心关怀没有跟上。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理论建构对我们开展党员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考察工具和理论武器,正确把握好理论思辨与现实的实践活动以及党员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在开展党员意识形态教育中出现各种问题,归根到底在于犯了青年黑格尔式唯心主义的错误工作方法,过于注重党建硬件设施等建设和纯粹的意识形态理论灌输,而忽视了结合实际工作学习去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导致党员学做“两张皮”。
1.从实践性的维度,开展党员意识形态教育要紧密结合组织中心工作。纯粹理论教化或者改造党建硬件设备等客观环境是不够的,必须把意识形态教育贯彻到现实的实践活动即组织的中心工作之中。党务工作者要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要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指导党组织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体意识。同时,通过结合组织中心工作来丰富创新党内组织生活的内容,让党内组织生活更彻底地发挥凝聚团结党员运用理论观照现实和指导工作学习的作用。
2.从人民性的维度,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作为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一要明确服务对象。意识形态教育的对象不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语境“人”,而是从抽象的人、思辨的人转向现实的人,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而非“选民”服务。二要理解历史主体。意识形态教育中要引导党员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三要践行群众路线。推动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和工作路线,把考察调研、服务管理等举措要落到实处,而非停留在形式主义的宣传口号上。
3.从阶级性的维度,要持续加强和推动党员的党性教育。一要引导党员树立明确党性的立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要让党员理解任何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价值取向,因而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二要在现实层面上积极争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倾向于以隐蔽的手段渗透进人的日常生活中。福柯在《规则与惩罚》中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针对敌对阶级的控制在现代社会逐渐让位于针对人的身体的政治技术”。对此,党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利用好各类线上线下的平台载体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同时要避免言语被作出异化的解读,塑造出具有整体性的党组织意识形态。
4.从崇高性的维度,要持续推动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点之一是让党员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诉求是现实的人类解放,增强实践理想信念的信心和决心。要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党员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目标,使党员在理想和现实的双重变奏中理解和践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转化为具体工作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