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桐赫
数朝日月,几度春秋。高考的旧幕缓缓落下时,新的一幕又徐徐升起。回首看去,是笑语与哭喊响在一起,是希望与失望织在一起,是冷静与愤怒糅在一起。相对于仍奔忙在漫漫备考路上的你们,我或许走了更多的弯路,但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经验。千百个影响分数的因素中,若要说什么真正切中了决胜高考的肯綮,于我而言便是心态与方法。如果说备战高考是一场修行之路的话,那么心态恰似“内功”,方法正如“招式”,二者兼顾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怒而耕耘荒芜,静而等候花开。这一句贴切地形容了备考之路。经历了这一长路之后,我想针对具体科目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备考路上应保持的心态。
数学和物理总归是一类。
“浅”和“深”,正如看懂和掌握,之间仍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老师常说的“眼高手低”便是如此。在数学和物理的考试中,总有一大部分失分并非是因为完全不会,而是由于不细致或者不清晰。这便是“浅”。学习新知识时不通过做题强化记忆与理解,整理错题时只看答案不独立思考,这些都是导致“浅”的原因。我们要沉下心去,拿起笔来,踏踏实实地去解每一道题,算每一个数。不要因为计算复杂而放弃,不要因为步骤繁琐而退缩。要坚信,每写下的一笔都会让我们变强一分。这便是“躬行”。
在后期复习时,数学和物理题结果对但拿不到满分始终是困扰无数人的难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可以也必须尽早解决的。这个难题的本质是早期学习时的“浅”,需要用“躬行”来解决。如果你已经处于后期复习的阶段,那就必须用专项练习来改变自己的习惯。要从检验答案正确与否升级为检验能否满分。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精做几道题,然后参照答案评分,被扣分的环节就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养成严谨的习惯,才能把知识由“浅”变“厚”。
用“合抱之木”和“九层之台”比喻语文的知识结构非常恰当。
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的考查内容庞杂,可以细分出很多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同样需要各自的积累与坚持。一手工整的字体源于每日课间认认真真写下的两三行字,主观题的高分源于每日清晨对专业术语、答题范式的不断理解,选择题的正确率源于对每一个错误都不放过的细心,作文的流畅源于每次写作的思考与打磨。
到了后期复习,也要懂得取舍。如果临近高考而语文成绩不理想,便可理清主干,舍弃性价比低的环节。就我而言,把积累内容分成了三大板块:古文板块、语用板块和作文板块。在古文板块,由于时间不充裕,我放弃了记忆实词和生词,而选择把文言文读通,掌握文言知识,增强语感。在语用板块,我决定用吃饭排队、回宿舍的零碎时间背一些成语和基础知识。在作文板块,我跟随老师的安排记忆作文素材。高考时语文也考出了高中三年的最高分数。
英语同语文一样,也不是一个可以速成的学科。
“旧书”是指我们每天做过的题,我眼中大部分同学对这些“旧书”没有做到“熟读精思”。 这里指的是对试题的充分利用。所谓充分,是指当你面对一份试卷时,没有一个生词,没有一句不懂的话,没有一个不明白的题。做题永远只是第一步,而之后二三四五步更能影响成绩的好坏。同时我们要学会听课,因为老师会提到重要的知识点,包括错题。另外,我觉得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记住知识点很有帮助。这一切都是对旧题“熟读精思”的过程。
至于“百回读”,则是指记忆。我所知的最棒的背单词的方法是重复,尤其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确定的复习周期进行重复。即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计算艾宾浩斯曲线的复习时间,固定周期的重复也有很好的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记忆前一天整理的东西,因为我们做题是为了发现不会的知识然后进行掌握。
或许化学与生物的学习方法更为单一些。
于生物而言,课本是惟一的“宗”。看近些年全国卷的高考题,主观题的叙述几乎全是课本上的原话,或者是加粗的概念,或者是角落里的小字。生物老师的一句话诠释了背课本的含义:“除了页码,其余全都要背。”在课本的导语部分找到高考题答案的原话后,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于化学而言,由于课本并没有完全涵盖需要掌握的知识,化学的“方圆”要更广泛一些,它是一个知识的结构,我们可以以高考题型为脉络去逐步建立,比如重点实验、化工流程、化学反应原理等。我们要清楚各种问题的答案,如此即使遇到新颖的题目,它的背后也仍是基础的模型和知识点。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多地做题,每做一个题都会让自己的“宗”更厚重,让自己的“方圆”更广阔。
回首看去,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一年,的确不是可以用幸福快乐来形容的。
怒是一种不满足的勇毅。在顺境中不滞停,在逆境中不躺平,我想这是对“持锸怒起”的最佳解释。长锸在握,冬雪临至,满身朝气、满心勇气的学子当是怒发冲冠,以笔为锸,去耕耘属于自己的一方田。
静是一份不慌乱的清醒。即使我们跌落谷底,四面黑暗,但心中的答案必然熠熠发光。可能有些同学处在瓶颈期,经历着努力却改变不了成绩倒退的困境。但只要静气沉心,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并一步步去做,终会迎来硕果累累的一天。曾经我以为“高考才是终点,而现在的低迷并不是永远”之类的话是安慰甚至是欺骗,但回过头来看时才发觉那的确是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