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东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中学 福建晋江 362212)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由此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校园开展,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我们的地理教学要走出狭隘的地理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此,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对各高中学校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情况分析来看,一般分为地理观测、户外考查、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可以基于教学进程、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实践活动,但落实到实际开展中却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一,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意在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作用于实践,以通过实践来检验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教师要给与学生充分的尊重、自由探索的空间。但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为了推动实践活动有序、正常的开展,教师都会提前做好准备,甚至还会将活动计划和盘托出的告知学生,但这一过程没有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会抑制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实践活动内容陈旧。一开始,高中生对实践活动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可以参与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去,但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流程相似,无法调动起学生参与热情[1]。
新课改支持下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将教学课程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观察和实践,可以强化学生的认识,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2]。
校园活动课是教学的第二课堂,是基于新课改、地理教学来构建的教学课堂,所以课程内容要紧贴地理教材,但并非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所以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如下几点:一,学生难以把握的地理内容,比如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二,选择校园有实物可触摸的景象,比如植物特征、土壤的观察等;三,以地理实验为主的教学内容,比如流水侵蚀、星座的辨认。校园地理活动课的开展需要教师事先观察校园环境、认真分析地理教材,并寻求两者契合点。比如学校附近有条河流,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地理活动课的重要资源,由此教师可以结合河流补给、水资源净化等开展活动课。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地理素养为依托。具体来讲为从空间、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等视角综合分析。比如“观察、识别乡土树种的植物性状”本节内容的目标在于:学生的观察能力——乡土树种有哪些;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学生要亲自整理树种的植物形状,并进行归纳;学生的合作能力——谁负责乡村树种的寻找,谁负责每个乡村树种形状信息的查询,谁负责整合最后的信息,学生的反思能力——通过这次校园活动课的开展取得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当然不可能每节地理活动课的目标设定都面面俱到,但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这一方面。
教学是整个校园活动课的关键。首先要明确活动形式、分组,将活动课目标、具体任务下达到学生中去;然后基于要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巡视和指导,解答学生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去,观察、分析和记录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待活动课结束之前,教师要召集学生,对本次活动课做最后的总结,让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当然一些地理活动课可以是班级学生的集体活动,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比如在“土壤”这节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校园分析土壤剖面,结合“地壳物质循环”完成学习。
只有完善教学评价才能保证下一次地理活动课的有效开展,才能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有序开展。
①评价理念
新课改明确了以学业质量为标准的评价依据,即将形成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从学生判断力、思维力、实践力出发对其做出全面、中肯的评价。校园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也要遵循这一评价原则,在评价功能上做到差异发展和主体发展的结合;在评价方式上做到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结合;在评价对象上做到过程和结果的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做到知识和情感价值观的结合。
②评价内容
新课改对学业模块要达到的地理素养做出了明确阐述,比如必修一的学业模块要求为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现代化地理技术观察、识别地貌、大气以及土壤等现象,能够通过地理实验、户外考查等开展实践探究。
③评价标准
基于《高中生实践力培养及评价方案》,结合本校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特征,拟定了四级评价框架:一级为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到活动课中来,能够用简单地理工具观察、分析,获得地理信息;二级为能够具备合作意识,能够用地理工具开展细致观察和分析,获得比较复杂的地理信息;三级能够主动和他人达成合作意识,运用地理工具进行发现性、探究性的地理观察,获得复杂的信息;四级标准为能够和他人合作,利用地理工具创造性的提出问题,以获得复杂的地理信息。
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并基于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