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晖,祁江峡,刘 洋,童晨光
以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三叉神经痛、丛集性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为代表的多种神经系统疼痛疾患,其疼痛程度较为严重,西医治疗以应用各种止痛药物为主,但往往因治疗效果欠佳或是药物不良反应,而令病人为病痛所困扰。周绍华教授从医60余年,是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全国第二批、 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继承指导老师,擅长治疗多种神经内科常见及疑难疾病。周绍华教授指出对于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用药中具有一定的共性,临证中肝经阴血不足、肝阳夹风内扰、兼夹瘀血阻滞是其发病的常见病因病机,因而常以“养血和血、通络止痛”为基本治则,并以四物汤加味治疗。现将周绍华教授治疗神经系统痛证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中医学对于痛证的认识和诊疗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即有大量对于痛证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素问·奇病论篇》中提道:“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在医疗实践不断发展中,中医学对于痛证病因病机认识逐步形成了“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两方面认识,即实邪致痛与因虚致痛。
针对神经系统痛证,周绍华教授指出,对于新发或是年轻病人,多易出现实证,如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此类病人起病急骤,虽疼痛较为剧烈,但如治疗得法多可较快缓解。而对于病程反复、迁延日久或是年老体虚病人则常是虚实夹杂,且多以虚证为主,病人也往往因西药治疗效果不满意或是药物副作用,而求助于中医治疗。
如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例,周绍华教授指出,该病发展至后期,正气已虚,再兼毒邪未清,伤及气血,则可见阳气亏虚、阴血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本病多易伤及肝经,故临床中出现肝血不足情况尤为常见。阴血不足,肝气亢逆,化火伤阴灼络,而见疼痛频发难愈;同时病久瘀阻脉络,兼夹余毒未清,阻遏经络而致疼痛迁延不愈。
又如紧张型头痛、偏头痛等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中医学称之为“头偏痛”“头风痛”。周绍华教授认为,五脏之中,肝与头痛关系最为密切。肝病易于动风化火,而见肝气、肝风 、肝火、肝阳等病变,清阳之气受阻、气血逆乱不畅,兼夹瘀阻经络、脑失所养,故而发生头痛。头痛好发于额、顶、颞、眼眶周围等部位,均为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如若头痛久延不愈,可致肝血耗伤;且治疗上较多使用风药,其性偏燥,久用亦可耗血伤阴。上述这些因素都提示在头痛治疗上“养血和血”一法应贯穿始终。
针对病因病机,周绍华教授在临床治疗痛证时,多以“养血和血、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止痛”为基本治法,正如《灵枢·本藏篇》所说“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血得养,则肝经之郁、肝阳之亢、肝风内动等症方可得到缓解,可谓是治本之法。
周绍华教授常选用四物汤作为基础方,取其“养血和血、活血化瘀”之功。四物汤最早见于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外科疗伤之良方,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将其应用于妇产科疾病。此后,该方被众多医学著作收录,也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原方中熟地,味甘微温,入肝、肾二经,为滋阴补血之要药;当归,味甘质润,气轻而辛,入心、肝二经,擅长补血,又能活血,补中有行,动中有补,乃血中之气药;白芍性味酸甘,归肝、脾经,长于敛阴养血柔肝;川芎,入肝、胆二经,性味辛温而燥,长于活血行气,并可上行头目,通络脉,为血中之气药,且配伍当归,润燥相济,通达血脉之功更强。全方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正如清·张秉成在《成方便读》里所言:“血虚多滞,经脉隧道,不能滑利通畅,又恐地芍纯阴之性,无温养流动之机,故必加以当归、川芎辛香温润,能养血而行血中之气,以流动之”。 柯琴亦指出:“是方乃肝经调血之专剂,非心经生血之主方也……四物具生长收藏之用,故能使营气安行经隧也”[1]。
《临证指南医案》[2]中提及“络中气血,寒热虚实,稍有留邪,皆能致痛”,故叶天士提出“虫蚁通络”之说。周绍华教授在临证中也体会到,对疼痛剧烈且迁延不愈者,在四物汤活血的基础之上联合应用虫类药物效果更佳,多选用全蝎、蜈蚣、僵蚕等药物。虫类药物不仅解痉镇痛之力较强,又可加强活血化瘀之力,为治疗顽固性疼痛的要药。蜈蚣能开瘀通络,性能入脑;全蝎为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要药,且其镇痛作用已得到现代药理研究的证实。
另外,乳香、没药二药也是周绍华教授在治疗剧烈疼痛时喜用之药物。二者为临床常用药对,对改善心腹疼痛、风湿痹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瘀痛等具有较好的疗效。近代医家张锡纯也提到“乳香气香窜,味淡,故善透窍以理气;没药气则淡薄,味则辛而微酸,故善化瘀以理血。其性皆微温,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3]。周绍华教授在临证中指出,二药止痛效果较好,但脾胃虚弱病人不宜久服。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提到“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4]。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4]周绍华教授指出在头痛治疗中选用风药,可起到发散风邪、开郁畅气、条达血脉、止痛、引经、载药上行等作用。对于偏风热者,常选用桑叶、菊花、夏枯草、黄芩、羚羊角粉;偏风寒者,多选用炒荆芥、防风、天麻、蔓荆子、细辛等。但周绍华教授亦强调风药久用,需注意耗血伤阴之弊,而应加用养血、养阴之品,临床中要给予足够重视。
病例[1],女,62岁,主因“疱疹后左侧胁肋部疼痛2月余”入院。病人2个月前出现左侧胁肋部疱疹,伴疼痛,于我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及外用药治疗,疱疹逐渐结痂,但疼痛未见好转,且自觉较发病时加重,影响睡眠,遂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收治入院。入院时症见:左侧胁肋部疼痛,阵发性加重,伴抽痛感,衣服碰触、轻微活动均可能诱发,急躁易怒,口干、口苦,晨起为甚,纳差,寐差,小便调,大便偏干,舌淡暗,苔黄,脉弦细。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营养神经及针灸治疗,但效果不理想,遂请周绍华教授查房诊治。
周绍华教授考虑该病人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肝火偏亢,兼夹感受毒邪,侵及肝经所布之处,伤及肝血、肝阴,肝火亢甚,疏泄失常,不通则痛,而见疼痛振作,舌质淡暗为血虚、血瘀之象,苔黄为热象,脉弦主肝,亦主痛证,脉细为阴血不足之象。综观诸症,标本同治,治以养肝血、清肝火,通经络,止疼痛为法,方用四物汤加味治疗。组方:赤芍12 g,川芎12 g,当归15 g,生地12 g,桃仁10 g,红花10 g,龙胆草6 g,夏枯草10 g,炒栀子12 g,黄芩10 g,柴胡10 g,全蝎3 g,蜈蚣2条,乳香6 g,没药6 g,生甘草6 g。
病人服药后疼痛较前缓解,口干、口苦诸症均减,饮食转佳,晚间疼痛减轻遂睡眠转好。出院后于门诊随诊,以四物汤加味调理,疼痛改善。
按:带状疱疹是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潜伏在背根神经节内的病毒活化、复制引起的感觉神经节、神经及其所支配皮肤的疾病。当皮损完全治愈后,仍持续出现的剧烈顽固性疼痛,则被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它可表现为相应部位烧灼样的深部疼痛、针刺样痛或电击痛,还可出现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及感觉异常。西医多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对症治疗。但部分病人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严重,且临床多见于年老体弱病人,应用上述西药治疗仍效果欠佳,中医学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明显的优势。
全方用四物汤养血和血,并加用桃仁、红花,合而为桃红四物汤,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功。病人急躁、口苦,疼痛以肝经所布之胁肋部为主,故予柴胡、黄芩、白芍,疏肝郁、清肝火、缓肝急。该病人尽管病程不长,但疼痛较为严重,故加用龙胆草、栀子、夏枯草等药物以清泻肝胆之火,并予乳香、没药、蜈蚣、全蝎诸药,合而活血通络止痛。待疼痛减轻,需注意减用上述药物,以免伤及脾胃。
病例[2],女,84岁。主因“头痛反复发作20年,加重 1个月”入院。 病人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右侧颞顶部为主,呈胀痛,严重时伴有流泪、恶心,无呕吐,服用止痛药物或休息后头痛可缓解,未规律治疗。1个月前病人因劳累再次出现头痛,呈搏动性,伴恶心、畏光,服用布洛芬效果欠佳,此后头痛反复发作,难以忍受,遂前往我院门诊,并以“偏头痛”收治入院。入院时症见:发作性头痛,以右侧颞顶部为主,呈胀痛,伴有搏动性,头痛重时恶心,无呕吐,畏光,肢体活动正常,性急,口干,食纳一般,二便调,眠差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腔隙灶。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头痛(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西医诊断:无先兆型偏头痛。入院后病人头痛难忍,焦躁不安,虽服用西药(佐米曲普坦)有效,但仍有发作,故请周绍华教授查房指导治疗。
周绍华教授分析该病人病机指出:病人久患头痛,耗伤阴血,肝失所养,而致风阳内动,阳亢伤阴,又因高龄,肾水不足,水不涵木,风火更甚,循厥阴肝经上扰脑脉,而致头痛暴作。心神被扰,神不守舍则见失眠多梦;口干、舌红,脉弦细,均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之象;苔薄黄提示尚有热象。故治以养血滋阴安神,通络熄风止痛。方用四物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组方:生地15 g,当归12 g,赤芍15 g,川芎12 g,柏子仁10 g,天冬10 g,麦冬10 g,丹参10 g,生石膏30 g(先煎),红花10 g,柴胡15 g,细辛3 g,全蝎3 g,蜈蚣2条,乳香6 g,没药6 g,水红花子10 g,白芷10 g,茯神30 g,酸枣仁15 g。
病人服上方7剂,头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减轻,后于周绍华教授门诊继续调理,仍法以养血滋阴、活血熄风、通络止痛,头痛症状改善。
按:本例病人高龄,且头痛日久,如前所述,阴血暗耗,肝阳夹风上扰脑窍,而见头痛暴作。因此,予以标本兼治,既以四物汤养血和血,又用细辛、白芷、蜈蚣、全蝎、乳香、没药等诸药祛散风邪、通络止痛。同时本病人失眠较为严重,周绍华教授指出:很多头痛病人,寐差可能是其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故加用安神之品,使病人眠安、紧张情绪改善,也可提高治疗头痛的疗效。因而在此病案中,结合病人舌脉,合用天王补心丹加减,以达到养阴安神之功。诸药合用,二症俱效,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色。
中医学在治疗以头痛、神经痛为代表的神经系统痛证方面有着诸多验方。根据疾病本身特点,肝经阴血不足常是其发病的重要病机,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尤其如此,四物汤以其养血和血之功作为基础方,在临证中常可取得良好效果。结合痛证自身的特点,处方中注意风类药物、虫类药物以及乳香、没药等活血药物的使用,标本兼治,方可增强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