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雪 穆 辉
(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石家庄 050091)
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近年来很多新兴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导致了很多高校教师一味的追求教法,从而忽视了教学的根本——“育人”。庄子曾说过:“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本文以教学中“育人”和“育才”为切入点,感悟“醉心”教学的大境界、大自在,以供参考。
我们追求教学,追求的是“术”,如果从教学进而追求教育的话,那也就从“术”进入到“道”的追求了。教学“道”的目标是要育人即人的思想,而教学“术”要培养的是人的才能,两个字加起来就是人才,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他们的顺序应该是,育人在前而育才在后。
一个人如果思想端正,三观没问题,是不用我们教师去操心的,学生会追着我们来取才,也就是所谓的“不待扬鞭自奋蹄”。但是反之,如果我们只着眼于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而不关心他们的三观,不关心他们的成长,那么即使学生获得了非常好的技能,这个人也未必能在这个社会中发挥多大的作用,甚至会发挥反作用。
“河山硕”的例子更能让人感悟到,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应该追求的是教育之道,让学生成人。按照这个理念,高校教学中的育人策略如下:
也就是我们想塑造什么样的学生,自己就要做什么样的人。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老师光明,学生就不会黑暗。
老师高雅,学生就不会粗俗。
老师达观,学生便不会狭隘。
老师博物,学生便不会无知。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做到光明、高雅、达观、博物呢?
读书!
读什么书?除了现代流行的各种教育学、心理学的论著,也不要忘记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一定做到每月读一本书,并写好读书心得体会,以此来提升自身的道[1]。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所教授的学生在内心是讨厌我的,或者是和我对抗的,那么学生是没有办法接收到我传授的任何内容。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换句话说教学是有教、有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但现在很多高校中的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却把教学当成了自己的独角戏,一个人的事情,把学生忘记了,也没有关心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从而导致了知识传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教师可以采用“爱不如懂,了解学生是教学首要问题”的育人策略,教师应该怀揣一颗慈母般的心,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关心每一名学生,和他们沟通,为她们解惑,关注学生的成长,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自己的双手,这就是不计酬劳,不为名利,“醉心”教学的大境界。正所谓“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让每一名学生不管毕业几年一想到老师,心中就会满溢浓浓的敬爱之情。
其次高才博学,也是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前提条件,而这又回到了上一个论题,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道,然后“醉心”教学,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这两个“才”、“材”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个是学生自身的才能,第二个是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人才之后,应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乃至对世界有用的人才,这个“材”才不仅仅属于学生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真正的做到位。
作为教师应该从教学的技艺、技能,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才能方面下一番功夫,下面从三个方面给出具体的育人策略:
在大学中所有的课程没有简单的,只有把课程讲简单或者讲复杂的老师。无论课程体系多么复杂,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化繁为简”,也就是所谓的读书第一境界——先读“薄”,然后教师再通过发散扩展、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把书读“厚”。一“薄”一“厚”,让知识的传授既能学会同时做到深入挖掘。
很多时候,学生喜欢一门课程,是因为有用。所以教师在定位课程时,一定要做到有用、有趣,既有价值,也让学生感兴趣。课程要从热点和实际问题出发,再归结到书中的方法和理论,让学生觉得学的知识不是虚无缥缈。同时课中引用的案例,应古今中外,人文地理,包罗万象,不能只抄书本,这样才能教出实践型学生。
作为教师一定要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与时俱进,不能固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例如,深入研究2020年期间,结合线上线下“双线混融”的教学模式;学习使用“职教云”、“学习通”等在线云智慧课堂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慕课”的各种资源;了解如“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理念等等[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重大政治命题。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忘育人初心,以“道”驭“术”,才能最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