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杨军
(重庆市武隆中学 重庆武隆 408500)
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能对高中德育教学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因为高中阶段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对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有重要的影响,是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考虑的因素。本论文从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重点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身心的健康、性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等之外,懂得全面发展、做事有度、善于平衡等也是重要的心理健康内容,对个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受不健全的心理影响,许多高中学生将成绩分数、升学考试作为在学校学习的唯一目标。虽然现在的教学改革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许多高中生仍然只注重智育的发展,忽视其他几方面教育,尤其是德育的学习。多数高中生在长久的升学压力的重压下,心理发展多半有所偏差,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这是一种极为不健康的学习心理,对学生的全面进步及素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影响极为不利,严重阻碍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高中德育教学之所以难以实施,很大的原因是高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并未从心理上认同德育存在与学习的必要,对德育教学存在一种排斥心理或者说“混”的心理。高中生在德育课堂上进行其他文化科目的学习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高中生树立对待学科的正确心理、对待各种教育的心理,是顺利开展德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同时带甲、乙两个高中班级的德育课程。甲班级的同学心理健康教育做得比较好,学生大多认同德育的重要性,了解德育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乙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很差,同学大多不认同德育,认为在高中阶段讲德育完全就是在浪费时间。如果德育教师以同样的方法对这两个班级进行德育教育,甲班级的德育课程肯定更为顺利、高效,乙班级的德育课程则会寸步难行、收效甚微。
高中心理教师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对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有重要意义[1]。为了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学,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为心理教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学习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教学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有效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也可以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切实提升高中心理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从而让学生能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比较边缘化的课程,学生对之本来就缺乏兴趣。如果课程再枯燥乏味,自然更为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接受。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一定要采取各种方法,丰富课堂内容,搞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与学习兴趣,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这些现代科技,将原本枯燥、无吸引力的内容通过音频或是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来,更为直观有趣味,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袒露自己的内心,教师在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的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另外,教师要注重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方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地进行理解,而且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高中阶段,文化课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需要教师转变思维,依托校园环境为学生构建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学工组中,学校可以为心理教师提供相对独立的心理咨询室,教师也可以借助校园内的宣传栏,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3]。同时,学校及心理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课外活动中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有效构建学生的德育教学环境,学校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生活入手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学生的平常生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借助学生的就餐时间,利用学校的广播为学生进行相关励志故事的讲述,也可以在学生易于观察到的宣传栏中,进行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宣传。以此,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高中阶段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与其他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进行实施与教学,不断提升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品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