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雪,赵 静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精湛的艺术内涵,更蕴含着家国理念和道德情怀,它以强劲的生命力和传承力延续至今,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自制力和自信心相对欠缺,提升文化自信,创新文化传承,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从融合创新中汲取养分,从深悟笃行中滋养心灵,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精神,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1]
高职院校是打造“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体实施不能流于表面。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人文素质的养成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衍生和升华,在内容丰富性、时空开放性、效果全面性和方式多样性等方面有着第一课堂传统教学阵地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优良人格的塑造、社会认知的深入、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而综合,能够有效弥补第一课堂无法延伸和触及地带,达成与“第一课堂”联动统合育人成效。[2]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平台,促进第二课堂建设,通过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文化凝聚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德育实践目标、推进全面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青之印—寻找传统文化印迹”校园文化品牌项目(以下简称“青之印”)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旨在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工作提供创新思路和方法。“青之印”特色文化品牌项目已在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三年有余,期间坚持不懈地开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交流探讨、推广普及与实践活动,身体力行地充当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继承者、自觉传播者和带头实践者。经历长期摸索实践,“青之印”已初步形成实践模式,通过阶段性总结、提取、归纳“青之印”采集到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民族技艺,和专业知识、技能紧密结合,充分挖掘“青之印”文化优势,将底蕴深厚、涵养人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第二课堂”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觉,促进并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两者交互联动。
“青之印”在实践过程中以系统化的指导标准、活动体系,对传统文化横扩及纵深探索,紧密结合学生的艺术专业素养,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育人氛围。
“青之印”作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始终立足齐鲁特色,坚持延续历史文脉与探索当代价值相结合,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精髓与学生德育实践相结合,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1+n”模式,以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和重心,开展了包含学习竞赛、采访宣传、制作体验、实践互助、展览交流等一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将传统民俗文化、岁时节日文化、传统工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第二课堂”,从而构建具备思想、知识、艺术、趣味、服务等立体功能框架的校园文化品牌,创设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的德育情景,提供生动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和形式,探索更具针对性、具体化的实践环节,深度探讨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德育融合育人,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如结合中秋佳节举办“灯如明月,绘彩迎秋”传统灯绘体验活动,活动中宣传普及岁时节日文化传统,注重渗透式体验和感知,学生在亲手制作体验过程中领会传统文化精妙所在,成为践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青春力量。通过系列化、专题化、特色化、深度化的活动开展,“青之印”持续性寻找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契合点,走出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成果化、内涵式发展之路。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寒暑期社会实践机会对本土各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寻访和挖掘,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感和自豪感。“青之印”团队在开展冬、夏季学期社会实践前,根据团队成员家乡地域分布有针对性地组成寻访分队,各分队通过查阅网络资料、文化典籍收集材料,走进各地文化艺术展会、民俗文化馆、文化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文化胜地等了解各地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和动向,进而锁定寻访目标,完善寻访提纲,实地走访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技艺人、文化名人等,向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及非遗文化的发展渊源。品鉴悠久文化,学习制作技艺,发现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中的现实境遇和仍存在的难题,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传承,探访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解读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团队曾寻访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杨洛书、琅耶陶瓷技艺传承大师叶建明、北派皮影戏传承人吴云凤以及刺绣、剪纸、反手书法、手书春联、糖画、花鸟字等民间技艺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采用集中寻访及分散定期寻访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性增进认知和体悟,将寻访所得记录整理,从中提取精华内容作为活动素材,策划传统文化宣传及创意制作体验活动,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传播向更大范围。
城乡社区是打造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鼓励学生通过社区服务来进行实践锻炼,在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反思,能够发挥良好育人功能,同时社区也是基层群众共同生活、广泛接触的密切空间,是推广和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青之印”团队始终突出“第二课堂”志愿服务育人特色,坚持以志愿服务形式开展活动,从浅显易懂的文化普及宣传到入脑入心的传统文化体验学习,通过开发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用书法、剪纸、皮影、刺绣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本市中小学校、周边社区乃至贫困帮扶村开展传统文化体验式活动,推动传统文化走出校园、走进基层。笔者所在院系对接某文旅创意园琅耶陶瓷制作体验中心并组织师生多次探访学习绘瓷烧瓷工艺,对接某社区以艺术文化志愿服内容为城乡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在丰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内容、加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的同时,锻造服务能力和奉献意识,让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润养思想品格的有益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水平、推动思想文化繁荣、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应该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创理念是近年来在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兴理念,其中“文化”是根基,“创新”是灵魂,近年来,文创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已蔚然成风,成为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有力载体,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意的重要素材和灵感,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精粹与现代审美需求相互融合,将传统文化以全新别致的姿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以故宫文创系列为例,“旧”文物与“新”文创之间碰撞出火花,故宫国宝色口红、御批系列仿宣纸折扇、迷你御猫摆件等文创产品深受年轻群体欢迎。故宫博物院年轻化、时尚化的文创之路架起了一座沟通文化的桥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活了起来。
文创理念一定意义上是年轻、时尚、活力、开放、包容的代名词,要依靠和吸引更多年轻人的从持续关注和创意表达。“青之印”通过细致考究历次寻访和体验活动内容,在葫芦绘制及雕刻活动中找到切入点。团队成立了“福禄筑梦”文创项目小组。小组以葫芦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实用价值为核心点,融合艺术专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对现代生活的细致深度观察及缜密延伸思考,赋予葫芦工艺品新的艺术价值和生活价值。通过文创项目的实践,让青年群体在文化钻研中与传统文化融合更为紧密,激发想象与创新的动力为文创产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第二课堂”的过程中,作为校园文化品牌“青之印”团队做了诸多探索和实践,目前“青之印”每月固定“一宣讲一体验一送课一开发”,即一次传统文化宣讲、一次传统手工体验、一次趣味文化送课、一个文创产品开发,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式。
当然,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赋予“第二课堂”的远不止于此,比如与专业学习拓展紧密结合反哺第一课堂,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中的精髓元素运用到专业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比如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创设源泉,利用网络自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的优雅经典与自媒体的流行通俗充分结合,在微博、微信、抖音以论坛互动、专栏美文、视频展示等形式推送贴近校园、贴合学生的文化经典,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