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振兴实现路径的对策思考

2021-01-02 20:49张俊飚王学婷
关键词:绿色生态农业

张俊飚,王学婷

依据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系统性和深层次发展难题,从 “三农”领域入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抓手。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审时度势地提出了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切实抓住历史机遇,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繁荣发展。作为庞大系统工程的乡村振兴,要有条不紊地推进战略实施,必须分门别类地系统谋划。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乡村生态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及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近年来的生态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理念已逐步植入人心,农业清洁生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 “生产、生活、生态”的 “三生”工程全面实施,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但由于农村生态与经济环境问题的累积性、系统性和复杂性,要推进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仍任重道远。为此,必须目标清晰、方向清楚,从制度、产业、理念等各个层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建设措施,合理选择可行路径,稳扎稳打务实推进。

一、制定和完善乡村生态振兴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构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与制度体系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如调整并设立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实施了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法,开展了中央环保督察等,但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迫切需要从制度设计层面,围绕乡村生态振兴这一核心任务,加大对相关方面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工作。

(一)科学制定生态振兴发展规划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必须系统谋划生态振兴发展的思路、原则、目标、步骤和任务。从乡村生态环境本身来看,其涉及许多内容,不仅包括生产方面的环境问题,如农业化学品投入等,还涉及居民生活方面引发的环境问题,如农村生活垃圾等。而单纯在山水林田湖草的统筹治理方面,所牵涉的环境要素就更加复杂。因此,针对乡村生态振兴所需要关注的核心要件和关键环节,需进行全面统筹和系统设计,在国家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基础上,科学构建出具有前瞻性、先进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乡村生态振兴规划,各地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地区特点,编制地方生态振兴规划或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乡村生态振兴的施工图和时间表,确保我国乡村生态振兴发展有序推进。

(二)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制度体系

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乡村生态资源与环境禀赋,其建设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可以说,完善的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是顺利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必要条件。为此,结合制度功能和作用特点,分层分类地研究和制定与乡村生态环境特性相吻合的制度,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将显得十分必要和必须。结合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特点,需要在以下方面构建相应的制度规则。第一,完善生态法规,包括耕地质量保护、小流域小湖泊小池塘治理、农膜及农药化肥包装物回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土壤污染防治等法规。第二,完善激励政策,包括保护性耕作、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循环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农业绿色生产补贴制度等。第三,健全市场机制,包括生态补偿、清洁生产、环境治理费用分摊等机制。第四,建立监督机制,包括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监督制度。

二、倡导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绿色化发展

绿色发展和发展的绿色化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切实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和路径选择。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事业发展中最广大、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关联主体,以利益分享为导向来动员和激发广大农村群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进而以不同形式或在不同维度的不同环节积极参与到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之中,对加快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和共享美丽乡村发展成果意义重大。

(一)坚持农业绿色生产

粗放的农业生产过程 (如过垦过牧等)和高投入的农业生产方式 (如高肥高药、大水漫灌等)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损害、农业水土污染尤其是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到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潜力。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 “两型农业”发展,是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乡村生态振兴所需要关注的源头与关口。为此,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必须在农业生产和物质财富创造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应用,发展和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包括减少化肥与农药用量、全方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秸秆资源循环利用、推进清洁养殖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来构建优质高效、良性运转的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为乡村生态振兴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是最科学、最基础的发展,而绿色低碳的生活则是为了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追求。在工业化的社会里,虽然科技进步带来了更加多样化、便利化的生活消费品,但作为资源消耗的任何物质产品,都是基于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这种开发利用过程与人类生产生活高度关联。单纯从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的角度出发,倡导绿色低碳的人类生活方式、构建与生态环境的正向反馈,便成为人们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为此,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生态教育,树立绿色理念,自觉践行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显得十分必要且必须。在具体的措施与路径上,可以动员村民通过增强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到社区和房前屋后居住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中,自觉开展垃圾分类等,打造绿色整洁的人居环境。

(三)推进消费领域绿色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化、便利化、奢侈化和高消费的生活产品大量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所形成的生活消费垃圾越来越多,尤其是难以降解的固体生活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扩大,严重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并给农村环境治理带来严峻挑战,也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造成巨大不利影响。长此以往,必然由于环境福利的下降而削弱人们的幸福感。这就需要从内在的心理机制建设入手,着眼长远发展来倡导消费方式的绿色化。通过强化绿色消费理念、诱导绿色消费行为来减少人们对各类物质生活资源的高度依赖,为根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奠定基础。为此,应加大相关制度建设和绿色消费氛围构建,如鼓励农村居民使用高效节能产品,推进简约化和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宜的生活方式,开发利用可降解、可重复和可回收的各类消费产品,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切实维护并努力构建美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三、培育并做大做强农村生态产业

从客观条件和现实发展来看,乡村生态振兴是一个系统庞大、环节繁多、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注意多元要素的整合与结构优化,加大关联环节的有机衔接与有效协统,按照系统开放的思维,推进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做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大文章。即通过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多重功能的充分发挥,加大 “绿水青山”与 “金山银山”关系的充分耦合与无缝对接,确保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振兴。这就需要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农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融合起来,促使农村生态产业做大做强。

(一)加强农村生态产品开发

生态产品是最富有价值性的高档产品,尤其是在生态资源日益短缺和人们对环境福利不断追逐追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依据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和当今生态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果将 “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具有丰富哲理的观念纳入并指导我们的日常活动,就意味着人们的所有行为必须要注意到对农村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如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清爽的田园风光、多样的地容地貌、洁净的水气土壤等生态资源,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如观光旅游农业、休闲采摘等,不断开发生态产品,如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以及具有生态服务和康养保健功能的相关产业等,着力推进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物质与美好精神生活向往与追求的同时,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与经济繁荣发展。

(二)推进农业碳汇产业发展

农业的多功能性,尤其是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使得农业拥有了内在的生态属性,而这种属性可以在市场化发展的条件下,物化成为生态产品并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了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此,我国政府庄严承诺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 “30·60”双碳目标。而基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使农业 (主要指种植业、草业和林业)生产和植物生长以形成生物产品的过程中,天然的具有了碳汇功能,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汇集起来。这就意味着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农业的碳汇功能具有很大的展示空间。为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使农业碳汇功能价值实现,逐步做大做强农业碳汇产业,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预示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必须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促使农业碳汇产业快速发展。

(三)构建农村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高度的社会化分工意味着产业之间高度的相互关联和互相依赖。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系统和产业系统的高度融合,也意味着农业生态链、产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相互衔接和密不可分。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将会打造出一个宏大的生态经济规模。如依托乡村自然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以及作物生长季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传统农耕文化,发展美丽经济,加快生态元素与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着力构建六次产业,将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充分地展示和发掘出来,以物化的形式形成农业产品和农业产业,进而利用市场机制,促使价值链条的不断延伸,最终打造出一个具有乡村特色的 “生态产业链”与 “生态价值链”融合发展、高效运行的全产业链经济系统。

四、建设和美化乡村生态宜居环境

推进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则成为评判的关键指标。因此,在以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生态振兴路径上,必须将长期以来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较多关注经济发展指标、较少注意生态环境尤其是人居环境建设的现象加以调整,将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整合在一起,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要求,切实补齐农村环境治理短板,尤其是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活污水回收利用、厕所环境分类改造、村容村貌整洁亮化和村落规划科学合理上下功夫。从村落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进程来看,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不断变迁,使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绝非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系统性谋划、可行性论证和阶段性实施,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毫无疑问,伴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需要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在社会化分工日益细密和工业化生产日渐高效的情况下,以市场交换为纽带的许多生活消费品大量导入到农村居民家庭中,出现了许多对农耕社会里可降解生物消费品及其废弃物的替代,形成了大量的工业垃圾,如各类化学合成性的包装材料等,虽然便利了居家生活消费,但却由于与许多食品残羹、根茎叶蔓、果壳果皮等有机废弃物混杂,且在无序堆砌、随意堆放的情况下而造成农村环境严重污染。尽管近年来农村垃圾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垃圾分类处理与回收利用进展缓慢,部分偏远闭塞村庄仍广泛存在房前屋后、路旁渠畔、沟道河边垃圾随意乱丢乱堆现象,即使收集起来的垃圾也大多以填埋为主,未能循环或再生利用。这就需要制定和运用有效的治理措施,如在硬件条件上,修建农村垃圾集中、分类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在软件条件上,通过生态教育和村规民约等方式,树立垃圾分类理念,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增强人居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改观农村生活垃圾围村围庄的不良现象。

(二)加大农村污水治理条件建设

传统乡土生活情景下的农家生活污水数量较少,就地入渗和自然消解也较为容易。但在目前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和快节奏高效率驱使下,农村家庭日常生活资源耗费所带来的生活污水数量日益增大,加上为了便利而使用的化学工业清洁用品含混其中,如果不能有效处理,便会引起乡村水土环境的恶化。从污水处理的科技水平看,降解和清洁化处理生活污水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只需通过有效的硬件建设措施来尽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突出短板。为此,应依据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条件差异,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各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模式,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统筹好污水治理中的管网建设、维护、投资和运营工作,构建责任明确、运管协调、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等,促使农村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实施农村亮化、绿化、净化和硬化工程

生活宜居和宜居生活除了讲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以外,还涉及对人们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改观改良,以及对现代物质要素的合理导入。可以说,乡村生活宜居一定是一个现代生态文明与现代物质文明有机融合的统一体,而非相互排斥和自我独立的 “黑白观”。这就需要借助工业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利用居家村落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实施和推进农村亮化、绿化、净化和硬化等工程建设,促使农村电网、路网、水网、排污管网的相互贯通,通过电网改造、植树造林、道路硬化、管网 (供水、排污、燃气、信息网络等)铺设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不断改善生活环境,有效提高生活效率,让乡村环境在既具有自然生态、又具备现代物质软硬件的和谐氛围里,实现宜居宜养的幸福乡村生活。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