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红 王晓荣 杜 鹃
(江汉大学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6)
21世纪以来,市场竞争的焦点,逐渐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伴随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践管理者更加重视供应链的运作。如Walmart、宝洁、DELL和海尔等企业纷纷利用先进的供应链技术和理念,重塑企业竞争优势,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也备受国家领导层面的关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推进“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受到供应链管理行业的广泛关注。2017年,提出中国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供应链管理成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亦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来看,目前《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已成为众多院校中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以期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因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方式能否满足社会对供应链人才的需求,以及如何开展《供应链管理》教学能达到社会需要,就成为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内容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包括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供应链运营管理(如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销售管理、信息技术和绩效管理等)的功能及作业流程分析等。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讲解,且定性描述较多,定量分析较少。供应链管理的精髓在于“协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如何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运作展开。教学内容广泛,理论性偏强。教学过程中,大量知识点的陈述,容易引起学生接受的“疲劳”。
此外,《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多数是从定性描述角度对供应链管理问题及知识点进行探讨的。如国内马士华等著的《供应链管理》和曹翠珍主编的《供应链管理》等教材,主要是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来阐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设计、运营等问题的,涉及的供应链决策内容(即定量分析)较少。
从教学内容看,主要从定性描述角度围绕“协同”展开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形成认识误区: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思想哲理,涉及范围广,但在实践运作中难以找到方法去落实,是一种很抽象的理念。特别是对于只学习《供应链管理》一门课程的非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误区就更加根深蒂固。如何走出误区,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供应链管理,熟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无法跟上企业智慧供应链的运作实践的发展速度。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以解决供应链需求预测、信息时滞或信息风险、供应链协同及成本控制等问题。
然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仍是以现有教材内容为主。因教材从素材收集、选取,到内容编写、修订,再到出版的周期较长,教材的更新速度明显落后于供应链运作实践。即使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引入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但一般所占教学内容的比例较少。仍无法从根本上弥补理论教学与实践不接轨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仍是以教师控制课堂或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高校教学改革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游戏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然而,课堂教学中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即使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课下学习视频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长期教师讲授为主,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不理想。因而,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并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会在课堂中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4)课程设置一般为理论课,实验课时较低或无配套实验课,无实践教学环节。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多被设置为理论课,通过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完成课程学习。如江汉大学商学院开设的《供应链管理》课程48学时均为理论课时,课程内并没有安排实验课时和实践课时。供应链管理实验(啤酒游戏、百蝶供应链实战模拟等)均安排在学期末集中开设,而开设课程的学习与课程上课时间并不一定吻合;此外,供应链管理相关实验,与课程内容的关联度并不密切,很难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加深供应链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江汉大学《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现状,在其他很多高校亦是存在的。另外,高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各大高等院校毕业后的博士研究生从事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师自身缺乏供应链管理实践工作经验,对企业供应链运作实践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明显薄弱。
(5)课程考核多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难以准确把握对学习过程的考核。高校课程考核中期末考试成绩一般占比在50%以上,且多数情况下占比高达60%或70%。平时成绩又包括考勤成绩、作业成绩、小组(案例分析、讨论)成绩、课堂参与成绩等组成,作业成绩和小组成绩难免有同学浑水摸鱼,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勤成绩也是能让学生进入到课堂,在智能手机泛滥的年代,学生不免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课堂参与成绩是最能体现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也最能调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因平时成绩占比不高,且组成成分复杂,能分到课堂参与成绩的占比就更加有限,难以充分调度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所存问题的分析,结合作者及其教学团队多年来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做到供应链管理思维阐述与供应链优化决策相结合,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武汉大学张光明副教授等提出了《供应链管理》课程“BESIDE”内容框架,对课程进行较合理地设计。“BESIDE”内容框架不但融入了智慧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等新型供应链运作实践的相关内容,其中“D(Data)”代表利用数据分析和定量模型进行供应链优化决策的内容,形成定性知识与定量知识的有机结合。
因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背景不同,采用“BESIDE”内容框架进行教学内容涉及时,需要根据教学课时、学生基础和教学条件等进行适当地调整。
此外,教学内容应结合社会实践的大事件,如近两年的新冠病毒疫情,探讨新背景下供应链运营及构建问题。
(2)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①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案例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案例的选择及教师的引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应用案例中,应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案例材料的选择应涵盖面广、形式多样。如课程内可引入小而精的案例,并让学生开展讨论,从而深入认识某一个知识点。课程引入可采用企业对话或问题的形式,引入课程内容。如讲授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内容时,可采用提问“如果竞争对手掉进河里就要淹死了,你怎么办”,让学生讨论回答,再通过不同时期不同企业或人员的做法进行阐述。选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案例材料,利用头脑风暴让学生提炼出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并根据案例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材料中的问题。
②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实验教学软件或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仿真模拟软件或流程性操作软件,如身临其境地体验供应链的实践运作。如通过引入ERP沙盘模拟和百蝶供应链仿真软件等,学生可以扮演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角色,模拟供应链经营,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决策及供应链协同运作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引入啤酒游戏、供应商关系管理等模块的游戏环节,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具体的知识点。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百蝶和易木等供应链模拟大赛。实践教学的引入,不但提高了学生课程的参与度,带给学生真实的企业运营体验,更能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
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让学生了解企业运作,理论教学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更好地实行实践教学,需要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及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调研,通过与员工的交流和访谈,了解具体企业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及特性;再组织学生对调研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撰写调研报告,让学生能够运作所学知识分析企业供应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3)改革课程考核,建立过程化的考核体系。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必须加大课程学习过程化的考核。首先,降低期末模考成绩比例。其次,在平时成绩部分,平时作业成绩的比重可以适当下调,应加大课堂参与度的考核。此外,在平时成绩中,还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比如本教学团队中,平时成绩和末考成绩的比例设为5:5。其中,平时成绩中,考勤成绩占10%,课堂成绩占30%,平时作业成绩占20%,实验配合成绩占20%,供应链调研报告成绩占20%。另外,对于善于思考愿意分享的同学,可设定额外加分项。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更是市场紧缺型人才之一。高校作为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育摇篮,应紧扣社会需求,尽可能培养出符合实践要求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因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应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进行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