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俊 肖东波
([1]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2]湖南工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
2020年11月10日,衡阳市与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失之交臂”的消息传出,《衡阳日报》立即于11日在头版刊出了《志在成功,绝不言弃》的评论文章,表达了衡阳人对待“创文”的决心。而作为衡阳市的窗口行业,地方铁路行业在“创文”中的得与失,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2021年4月初,经国铁集团审核同意,《衡阳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日前获广铁集团和衡阳市政府联合批复。根据规划方案,湘桂、京广铁路衡阳城区段改线后将现衡阳站客运功能迁移至京广高铁衡阳东站,并在东侧新建普速场;货运功能则由新建货车外绕线代替,并新建衡阳东编组站。这将有利于优化和完善了衡阳城区铁路线路及站场结构,能够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将发挥积极作用,助推衡阳发展多式联运立体交通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有利于衡阳加快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同时也标志着衡阳作为国家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这些都将极大地刺激衡阳铁路行业创新型服务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铁路行业对创新型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愈加重视,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铁路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特别是衡阳市在“创文”过程中,地方铁路行业能够紧跟地方城市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加快自身队伍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实际问题,也有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衡阳市铁路行业的运行体制、人才队伍的建设都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配套制度有待完善。缺乏对于服务人才实用性和时效性的培养,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完善,对有关工作的指导性不强;服务人才评价体制有待健全。过度重视学历、理论以及资历在评价方式中的比重,限制了人才的来源渠道及其继续发展的动力;服务人才激励方式有待加强。在职级晋升、待遇考核等方面激励效果不突出,特别是针对广大基层员工激励措施的缺失,使得员工缺乏提升素质的内在动力,影响了基层服务人才发展的积极性。
“全国文明城市”反映的是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程度,需要的是对软硬件环境长期的建设。同样,铁路行业服务人才反映的是铁路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同样需要对铁路行业服务人才长期有效的建设。衡阳市“创文”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但铁路行业服务人才“运动式”的建设实在是缺乏长效性。领导层的更迭,文件制度的更新,使得原有的建设机制缺乏长期性和有效性,无法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很多激励措施长期停留在纸面文件上,无法有效的得到落实。即使已经落实的政策,也对广大的基层服务人才打了折扣。这就使得很多人才,特别是基层服务人才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
21世纪初以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扩招计划的实施,衡阳市仅有的一家铁路职业院校——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铁路行业自身以及铁路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却发展缓慢。师资队伍数量增长缓慢,“现代师徒制”关系下的师徒比例严重失调。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难以跟上高铁发展的新速度,而院校招聘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校园回归校园,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不足以支持深入、全面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进行指导。
实践教学是铁路行业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衡阳市铁路行业以及铁路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投入不足,已有的实训基地设备老旧,不足以支撑起现代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普遍存在走过场的问题,学生实习被异化为顶岗服务,缺乏有效的“传帮带”,只是沦为廉价劳动力。另外,由于铁路项目施工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实训环节可能出现片面化、模块化的问题,即只能完成某一个工种或某一个施工过程的实习,而不能全面的了解工程项目的全过程。
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完善原则,制定“分层、分类、分重点”的服务人才评聘与考核管理机制。利用衡阳市“创文”的有利契机,地方铁路行业必须突出高技能服务人才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制度的完善发挥其“传帮带”的引领作用,带动服务人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现代物流发展中所需的动车组司机、动车组机械师,以及物流师、高级物流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为此,建立健全以技能服务水平和业绩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并构建高技能服务人才选拔、评价、使用、考核、激励工作体系,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需要更加注意保障广大基层服务人员的利益,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服务顾客的主力军。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力保障基层服务人才队伍的稳定。建立健全基层服务人才岗位评聘、职级晋升、基本待遇与奖励性绩效的差异化保障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服务人才立足岗位,潜心专研、优质高效完成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措并举推进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作,重资历、轻能力”等问题,健全“破格”制度的实行。对于长期困扰广大基层服务人才的各类家庭和生活问题,各级工会和后勤职能部门也应尽力帮扶,帮助解决后顾之忧。
长效机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群策群力,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服务人才相互监督,打通言路,尽全力保障服务人才评聘与考核管理机制的落实。以衡阳市“创文”为契机,推动落实各项评聘与考核管理机制。杜绝“运动式”“一阵风”式的建设与检查机制,严格制定各项评价标准和时间表,使当前建设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并在各个时间节点指派专门人员检查落实。同时,以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相结合,加强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以明察与暗访的方式相结合,深入旅客,对铁路行业服务情况进行满意度调查;以实名与匿名的方式相结合,主要深入基层工作一线,对广大基层服务人才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调查。广大干部职工都需要牢牢树立“主人公”精神,明确相关制度的落实都是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精神,常抓不懈。并加强落实责任与奖惩制度,对不落实或者不完全落实相关政策的人和事都必须要公开曝光、从严从重惩处,坚决捍卫广大基层服务人才的基本利益。
推进信息化发展,构建数字资源信息化培育手段,以“互联网+”为推动战略,利用衡阳市“创文”的有利契机,内培外引,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培训队伍。首先,地方铁路行业可以组织参加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集团公司组织的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促进自身服务技能水平提升。通过“专家讲授+学员讨论”的模式,既能够增强专业服务技能的“传帮带”,也能够增强基层服务人员的参与程度,增强培训效果;其次,铁路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职业培训领域的优势,充分利用“名师工作室”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新的年轻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师。对于新进教师,一定要增加其“下现场、下基层”的数量,不走形式,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年轻教师的实操能力;然后,根据市场发展的不断变化,倒逼培训机制的持续改革。努力发现并总结市场与行业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持续改进相关的培训目标、培养方案、培训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服务技能水平与能力;最后,进一步加强地方铁路行业与铁路职业院校的互通互融。双方的师资培训力量一定要相互沟通,相互融合,保持对高精尖技能的有效服务,保障对基层服务人员的技能更新和持续深造,保证铁路职业院校学生对服务技能的传承与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利用衡阳市“创文”的有利契机,可考虑由当地政府出面,进一步深化地方铁路行业和铁路职业院校的合作模式,努力推进三方的合作共赢。要将铁路职业院校的优秀理论与地方铁路行业丰富的生产实境和技术资源结合起来,本着“校企融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把课堂搬到现场,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一定要加大投入,在铁路职业院校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的校内实训室,甚至可以由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实训室,可同时服务于双方实训人员。要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加强行业老师傅对院校学生的“传帮带”,努力增强实习实训的实际效果。针对实习实训环节片面化、模块化的问题,可考虑切实推进互联网工程。通过将项目方的人员请进来,以网络直播、视频、图片、现场讲解、现场讨论等方式,让培训人员走进现场,了解项目的难点及流程。
衡阳,作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目前拥有包括衡阳东站在内的客货共计9座铁路车站,客运日均发送旅客超5万人。在衡阳市再次启动“创文”的契机下,作为窗口行业的衡阳地方铁路再一次被推到了发展的最前沿。只有有效推进地方铁路行业服务人才的建设,才能服务于“创文”的地方发展需求,地方铁路行业自身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人才队伍的建设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必须立足于当前的实际需求,着眼于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构建科学规范的建设体系,实施积极有效的建设措施,从而为“创文”背景下的衡阳地方铁路行业服务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