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拥军 常 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三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其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自学考试自实施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数以千万计没有进入大学校门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不可替代的贡献和作用举世公认[1]。
尽管成绩显著,但自学考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考生人数的下降。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10 年自学考试报考人数为965 万人次,以后逐年下降,至2017 年降至470.94 万人次。此后报考人数稍有增加,至2019 年报考人数上升为596.37 万人次[2]。总体而言,近十年来,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虽有起伏,但相比十年前报考人数下降了38.2%。当然,造成报名人数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无意逐一分析。但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学习资源建设是导致考生人数下降的重要方面。学习资源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泛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一般根据表现形态的不同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类。硬件资源主要指专门设计的学习设备资源,如教学设备、实验室等;软件资源主要是指各种专门设计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或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如教科书、音频视频教材等。本文旨在探讨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终身教育理念渐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之下,考生对于自学考试的期待,以及软件类学习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自20 世纪60 年代,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以来,“终身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将“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3],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在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在年轻时代接受的教育不再能支撑未来职业的发展,“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未来的要求[4]”。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宣传和推动之下,“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逐渐被社会公众所接受。2018 年1 月23 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健全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制度”[5]。在此背景下,考生对于自学考试的需求亦逐渐发生新的变化,自学考试不仅是满足考生提升学历的需求,更是考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经。尤其最近几年,自考考生中不乏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显然,提升学历不是这类考生选择参加自学考试的主要原因。而不断增长个人知识、提升和发展个人能力,逐渐成为考生选择自学考试的重要原因。当“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考生对于自学考试的新期待或新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学习方式更为便捷。一项针对黑龙江省415名自学考试考生的研究表明,已经参加工作的考生占比35.7%,未参加工作的占比64.3%[6]。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终身学习”成为个人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要求和选择时,在职考生的比例将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逐渐增大,考生忙于应付和处理各种事务,难以抽出完整时间完成学业。“工学矛盾日益突出,以集中教学为主的面授助学难以满足考生需求。”[7]不可否认的是,自学考试因其“官方”背景,且能提供被广泛认可的“资质”证明,依然是现阶段乃至可预见的未来,人们接受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的重要方式和首要选择。虽然如此,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融合发展,可供考生选择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在此背景之下,学习方式的便捷性将成为考生选择何种学习途径的重要、乃至首要考虑。
其二,学科及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多样化的考生需求,决定着学科及课程设置的多元化。考生多样化的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从业者的素质、技能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原有的素质、技能要求逐渐被新的要求所取代,这就需要自学考试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在学科与课程设置上更趋多元。此外,由于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行业要求的标准存在差异,也使得学科及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以便契合地区及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二是,新行业、新业态催生的新岗位、新要求,也迫使自学考试学科及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诞生了一批有别于传统的新经济、新业态,催生了诸多新的岗位。这些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是过往教育或传统自学考试学科与课程所不能提供的。基于此,为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变革与社会发展,自学考试的学科及课程设置应更趋多元,以便更好地满足岗位的多样需求和从业者多样发展的职业规划。
其三,课程与教材内容更新更为迅速。现代社会中,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急速的社会变迁,使知识、技能更新的速度前所未有。据专家估计,到2030年,知识更新速度将达到60 天左右更新一轮,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时代已不复存在[8]。在知识爆炸、行业迭代更新的时代,个人在职前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将很快过时,而变得毫无用武之地。唯有不断更新原有知识、及时提升新的技能,才有可能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工作岗位的需求,才有可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对于旨在不断提升与发展自身能力的考生而言,自然迫切期待自学考试相关课程及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更为迅速,能够贴合快速变化的时代发展。唯有如此,对课程及教材内容的学习才有意义,才不至于所学非所用,毕业即失业。
学习资源建设是完善和改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如前所述,随着教育变革,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逐步深入,考生对于自学考试的期待与需求日益发生变化,从学习资源建设的角度来说,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教材是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教材是知识学习、技能传授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一定时期考生以及社会需求的反映。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永恒不变的教材,教材内容的编制必须随着社会变革、行业发展进行相应的更新与调整。然而,自学考试教材建设的现实情况却不甚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呈现的内容多是陈旧的知识、观点,没有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更没有体现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教材质量堪忧。一些教材粗制滥造、编排有误,甚至存在严重的照搬照抄现象。三是教材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四是自学考试教材不具备自身特点,其编写体例、章节设计以及相关内容的确定等完全仿照普通本科院校专业教材,没有考虑或较少考虑到自学考试考生的学习特点,不具备自身特色,等等[9]。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成效与质量,更难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自学考试学习资源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还不能满足考生需求。一些省份,诸如江苏省从2001 年便开启了自学考试管理信息网络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0];天津于2003 年开设了自学考试网络学堂,并于2008 年全面升级改造[11];湖南省在2007 年提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助学,从而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开放性的助学服务网络[12]。但整体而言,自考学习资源与其他网络学习资源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有学者对某省自学考试的研究表明,不管是考生自主学习,还是参加助学机构培训,抑或其他形式的学习,其学习方式主要还是以传统形式为主,少有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开展自学或助学[13]。如此状况并非个案,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传统助学方式,其存在的问题很明显。诸如助学方式过于单一;各办学机构为节约成本、赶进度,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无味;应试色彩浓厚,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自考生因工作等原因无法抽出完整时间参加传统方式助学,等等[14]。另外,亦有部分试点单位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考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但依然存在一些缺陷,诸如课程内容设计有待提升、课程形式不够灵活、网络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及测评机制有待完善,等等[15]。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自学考试不断提升学习资源建设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一切以考生为中心,提升和改进学习资源建设水准。
优质平台建设是自学考试学习资源建设的应有之义。但在学习资源建设的信息化、网络化相对滞后的情况下,遑论优质学习资源平台建设。而一些初步完成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学习资源平台,其质量堪忧,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据调查显示,一些质量低劣的学习资源充斥网络,“这些资源大多是社会培训机构推出的,内容不权威,可信度低,甚至有错误”[16]。还有一些学习资源是以终结性的知识考核为标准进行设计和编排,忽略了考生的过程化学习、考核与反馈,某种程度上也窄化了学习的内容,最终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各个助考点之间“各自为政”,即使有优质学习资源平台,也难以实现共享。疫情期间,优质学习资源不能共享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使得自学考试在与其他学习方式的竞争中缺乏内在的“吸引力”,以致在招揽生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欠缺“竞争力”,从而易被取代或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基于存在问题及挑战,完善和加强学习资源建设应注重以下两方面:
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教育变革奠定了基础,也为构建“互联网+教育”的新型自学考试助学体系提供了可能。实践表明,传统自学考试助学模式已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以及考生对于自学考试改革的期待。有学者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等12 个自学考试助学单位的调查显示,92.91%的自考生选择愿意使用网络学习资源开展学习,大多数考生对使用网络学习资源开展学习持开放态度[17]。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考生群体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早已习惯借助网络开展工作、从事各种学习。惟有主动适应时代变革,才有可能在未来学习资源、学习平台的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国家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之下,自学考试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依托网络平台,构建适应考生期待及时代发展需求的新的助学模式。
在以互联网为依托平台的新助学模式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考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激发考生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考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其在认知水平、发展结构等方面表现不同。“互联网+教育”为考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和机遇。借助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尤其大数据技术在学生学习当中的应用,辅以对考生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的细致分析,可以为考生定制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学习策略,激发考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促进其个性发展与能力提升。“互联网+教育”的新助学体系,还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考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根据自身需要,更加灵活便捷地开展多样化的学习。碎片化学习是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的学习方式,“具有信息更新快、学习便捷以及有利于实现学习全民化、普及化的特点,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18]。此外,新的助学方式还可以促进优质学习资源平台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最大限度提高优质学习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可以借助学习数据的即时反馈,随时了解考生的学习状况,强化过程化考核,及时调整或优化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成效。
完善学习资源建设,重在改进自学考试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自学考试学习资源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然而在现实中,教材呈现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制约了学习资源建设的发展以及考生培养的成效。为此,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和完善:
一是建立教材更新、修订出版机制。聘请行业精英、学科专家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定期根据行业发展、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修订、完善教材。对于使用一定年限的教材,要进行常规性、制度性的修订,以去除陈旧内容,满足考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二是加强重点教材、特色教材的立项、研制力度。对于涉及公共基础、专业核心课程的重点教材要加强立项力度,确保教材编订的质量,适时推出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优质教材。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特色教材的研发和编制工作。在设计和开发教材时,应着力考虑考生的需求和特点,编制符合考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特色教材。诸如可以编制更加适合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教材内容。在短视频日益成为年轻人娱乐、学习主要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教材开发上,以知识点讲解为中心,制作相关短视频,以更为便捷、灵活的方式适应考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三是要加强与各类学习资源平台的合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各类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优质的网络学习平台,如高校网络学院、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大学MOOC,等等。自学考试学习资源建设可加强与优质网络平台的合作与共享,将其在线资源的内容为我所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有效利用已有教材供应机构,扩大教材供应功能,依据在线学习资源建设的理念与标准,研发新的教材配套学习资源。五是整合专家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并将其按照考生的要求进行改造和升级[19]。
当然,完善和改进教材建设的举措不止于此,还包括发挥出版社、考生的积极作用等等。总之,完善和改进教材建设的重点与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材建设来契合时代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