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是指在现代健康概念和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运用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过程。健康管理学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并列为现代医学五大创新体系之一。
医学模式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成为集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性为一体的4P医学模式,健康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
1.1 我国古代健康管理的思想 在我国,健康管理思想早已有之,即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治未病”源自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好的医生不等疾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思想,阐释其含义,并进一步论述饮食、五味、起居、六气、情志等对人体的影响。自魏晋起,各代医家在《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发展,《左传》初步对疾病与健康形成客观的认识,意识到饮食、情志、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2 健康管理学的近现代发展 健康管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随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也积极效仿和实施健康管理。美国蓝十字和蓝盾保险公司为了给大企业承保时不赔钱,开展了对承保对象戒烟、限酒、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管理,大大降低了慢性病的发病率,这是现代健康管理学实践的雏形。1978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健康管理研究与服务内容也由最初单一的健康体检与生活方式指导,发展到目前的国家或国际组织全民健康促进战略规划的制定、个体或群体全面健康检测、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健康管理由美国扩展到西方众多国家,健康管理学也从理论走向实践。
1.3 健康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健康管理学开始在我国逐步兴起与发展。2005年10月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了第四批新职业,其中包括健康管理师;2007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颁布,同年,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并编辑出版的国内健康管理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2009年形成“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11年全国第一家健康管理学院成立;2013年“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同年开始培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博士研究生;201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我国高校招收“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截至2020年,全国共124所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虽然,健康管理在我国发展仅二十几年时间,但在产业、学科体系及人才培养上均取得快速发展,并且与中医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浙江省的健康管理学起步较早,目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07年,时任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的郭清教授,率先领导团队获批原卫生部健康管理师培训基地和鉴定中心,开始在浙江省培养健康管理师。杭州师范大学于2011年9月16日成立全国首家健康管理学院,同年,成立智能健康管理研究院;2012年9月获得全国首个“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同年,获得全国首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8月获得全国首个“移动健康管理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已成为我国健康管理学领域重要的宣传展示、科学研究、体验交流和教学培训平台之一。
郭清教授率领团队重点在“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基础理论、服务模式和智能化三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建立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并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从2012年开始培养公共管理(健康管理)本科层次人才、从2008年开始培养健康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层次人才、从2013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层次人才,率先在全国形成了高等教育三个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08年创建了《健康研究》杂志,2011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健康管理学教材《健康管理学概论》,2014年组织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健康管理学科的发展报告——《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2013》,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了4版,同时,郭清教授还主编全国高校规划教材《健康管理学》(第一版)和《老年健康管理师》等教材。目前郭清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的主任委员。
2016年,浙江中医药大学率先培养“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生,这是教育部批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后,第一批培养该专业本科生的5家高校之一,并招收中医健康管理博士研究生。
健康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浙江省高校健康管理学科的蓬勃发展,健康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目前在健康评估、健康维护、健康产品、服务模式、运行模式、服务范围上都还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学科研究基础需进一步加强。
健康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其中,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健康促进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运动学和营养学都是与健康管理密切相关的重要学科。目前,满足健康管理实践需要的人才比较匮乏,健康管理师缺口很大。
随着“十四五”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和“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推进,健康管理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政策上来看,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健康管理学发展,同时对健康管理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赋予新的历史重任。《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一系列文件颁布,推动了健康管理的发展,开启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从需求来看,国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和我国慢性病高发态势、新增传染病的威胁,必将推动和促进健康管理学的快速发展。以防治慢性病为突破口,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将逐步建立。建设“健康老龄化”社会,必须创新医养结合模式,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将向以老年人健康需求为核心的综合健康促进模式转变,老年健康管理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赋能各行业的创新。现代信息技术与健康管理相融合,将成为健康管理学的重要支撑,5G+健康管理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日趋成熟,市场需求和服务资源逐渐整合,保险业、信息产业和健康管理业的联合与互动增加,将有力推动和加速健康管理的市场化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将逐步建立并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加快建立科学的慢性病防控体系,构建人群“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充分利用5G、互联网、穿戴设备、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创新实践,通过有效管控个人健康危险因素,为我国慢性病人群健康管理提供指导,实现“促健康、防大病、管慢病”,为我国“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本文根据对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郭清教授的采访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