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赟,廖丽君
L村隶属于西南地区贵州省C县,是一个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的地区,因为其独特的地貌和所处的环境,交通问题、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就更加明显。
在这种生态环境恶劣的基础上,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L村诸多社会问题也逐渐出现,农业发展缓慢、劳动力流失、家庭教育缺失引发青少年群体发展不足等等,这些似乎都是西南地区乡村的一个缩影。
而笔者通过在L村对村民实地访谈了解到,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背景下,在诸多社会问题中,当地基层政府首要抓住的,最为显著的还是青少年群体的发展问题。最为显著的以原生家庭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淡化,乡村文体教育的缺失,家庭“因学返贫”现象的普遍存在为主,如何对乡村青少年的发展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每个孩子社会化的发展都要经历青少年时期的基本阶段,家庭中儿童最早的启蒙老师是双亲,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观念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1]。
而在对于L村村民实地访谈中了解到,村中大部分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孩子由老一辈人进行照顾,父母由于思想观念偏向于传统,其自身似乎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也并未获得教育带来的优势。以致于导致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年时期灌输的是,一味追求赚钱来维持生计这种最基本的生存理念。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位被访者村民A,在和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玩,在经过了解以后才得知是村民A的女儿,看着似乎还没有笔者年龄大,然而L村类似于村民A这种情况在村中比比皆是,这其中包括高中未读完就外出务工以及还未到结婚年龄就已经有后代的情况。甚至因为其自身并没有技术而只能干一些体力活,思想中并未有孩童“教育”的理念,甚至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咱们孩子,能往上读就继续,不能就跟我们一样,读书以后不还是一样打工”。
乡村中存在太多父母思想偏传统,思想理念并不重视教育,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再进行代际传递,原生家庭思想观念得不到改变,家庭教育意识继续淡化,青少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还是会继续循环,情况将不容乐观。
当代青少年群体,在家庭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德智体美劳教育,才能全面发展。然而在很多农村地区,对于青少年群体的教育还相对比较落后,更不要说对于其文化、体育方面的灌输。农村体育发展当前面临着场地作用发挥不明显、资金投入力度不大等问题[2]。
以L村为例,在笔者对整个村落一个多星期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村中似乎并未对文化、体育方面予以重视,村中也并未有运动健身、读书阅览室等提升青少年自身能力的场所。
相对于城市中青少年的各种兴趣文化辅导班以及各类丰富多彩的健身设施,乡村青少年对于文化、体育方面的需求也是当地基层政府应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在文化的熏陶下结合正确的教育才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亦可以开阔眼界,青少年群体的发展远远不止单纯书本上的教育。
现如今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只有树立正确价值观,具备文化修养和健康的体魄,青少年才可以有好的未来。
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使得大部分农民家庭的孩子上学费用支出不多,但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学费,则沉重地压在不少家庭身上[3]。
“因学返贫”现象的出现也是影响乡村青少年群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乡村大部分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很多青壮年无法留守村落进行劳作,其后代也因各种原因不得不随父母去外地求学,这样就使得许多乡村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偏远地区直接采取“教育上移”的措施,将乡村学校的生源直接划到县城,这样虽然便捷了教育的统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乡村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
在对L村的走访中,笔者了解到,因为家中原本主劳动力就稀缺,又不能忽视孩子的教育,一方面“陪读”的成本会增加,另一方面家庭收入来源也受到了影响,这样会导致很多家庭原本依靠的“务工经济”增加收入,却因为“教育”而受到了影响,这或许也是现如今很多家庭“教育”意识淡化的原因,因为“昂贵”的“教育”费用导致“因学返贫”现象发生。
尽管L村很多父母在其子女成长过程并未履行相应的教育责任以及在言传身教中未给予积极的态度,甚至说在青少年自身基础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仅仅是满足基础的衣食住行,忽略了教育。然而在国家发展,教育为本的背景下,L村基层政府应当响应国家政策,首要任务就是对那些对待教育淡化的父母进行宣传教育。
笔者在对J村访谈时了解到,该村近些年开始逐步开展教育的宣讲活动,每年政府部门都邀请本村考上大学的学子回村进行经验分享,以及组织干部上门一对一对每个适龄儿童家庭进行教育,对其父母进行开导。一方面增进了干群关系,另一方面也了解到L村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态度以及所遇到的困难。
最让笔者感触深切的是,在访谈过程中,L村一位基层干部的话“我在跟这些父母沟通中,打了一个最简单的比喻,现在都是互联网时代了,你看看你们最基本的微信支付都用不利索,如果不学习,不接受教育,未来你的孩子也像你们这样吗?”L村基层政府的不断努力似乎正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笔者也希望在社会和政府层面的共同努力下,L村越来越多父母能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青少年群体的。
尽管教育投入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对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距离,面对教育资源不公平的情况,基层政府要做到的就是尽力缩小差距。而L村应该坚持教育全面发展理念,整合村中其他项目资金,投入资金用于文化方面的建设。
以村委会为中心,建设图书阅览室,并加强与县城图书馆的联系,定期接受爱心企业、个人的图书捐赠,并开展“读书月”活动。村基层干部,学校老师应该积极作“引路人”,帮助青少年在文化学习中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其不断进步。
同时笔者认为基层干部要以身作则,在日常行为举止上能够作表率,积极乐观、勇敢善良、乐于助人,这样会在耳濡目染中激发青少年内心的善良和纯真。同时加强“体育强国”宣传,在L村组织体育竞赛,采购相关体育器材,举办体育活动。乡村青少年群体只有从文化、思想、体育方面全面发展,才能推进乡村教育的进步,也为乡村孩子开拓视野。
农村义务教育对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建设繁荣的社会至关重要[4]。
在L村访谈中了解到,当地基层政府对于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助学补贴,并且在其家门口赠予“大学生之家”的牌子,一方面是一种激励措施,缓解家庭教育投资的压力;另一方面,对于其他家庭也树立了榜样。
针对“因学返贫”这种情况,基层政府应该对不同家庭予以合理的“教育补贴”,县一级政府制定帮扶策略,面对贫困家庭的一些“陪读”情况高度重视,针对这一部分群体,应当给予介绍短期工作,以增加收入,推动青少年的教育发展。
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基础,乡村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面对教育意识淡薄的家庭,基层干部要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以自身的行动去劝说、感化,阐述教育的重要性;面对乡村地区文体教育的缺失,以及为了避免“因学返贫”现象出现,基层政府应当以教育投资为先。乡村地区青少年思想教育、人文教育、体育教育都非常重要,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教育氛围,对于其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