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 孙智飞,李新然,龙蔚
我国在“易地搬迁”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按照居民的需求完善基础设施、举办多元化的活动,同时还需重点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通过改善生活质量的形式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
“易地搬迁”指的就是将贫困人口从原本生活质量差、环境脆弱、发展受限的区域,搬迁到城镇、聚集点的地区,重新组织、安排生活与生产,不仅可以提升收入水平,还能完善基础、配套性的设施,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脱贫致富。“易地搬迁”所具备的功能丰富,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进步,还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使得贫困人口在带动之下能够发家致富,城镇、农村能够统筹协调发展,政府部门组织、带领之下,农村居民自愿性参与其中。当前我国在“易地搬迁”方面已经提出以创新性发展理念为根本,精准脱贫、准确进行搬迁人口的识别,给予搬迁农户充分支持,全面整合扶贫搬迁相关的任务、环保任务、山区开发任务等,使得农村居民在“易地搬迁”之后更有幸福感、获得感[1]。
通常情况下,搬迁以后的居民由于缺乏足够的生存技能和岗位工作技术,经常会出现收入来源渠道少的现象,经济水平低,难以确保生活质量水平,获得感与幸福感也很难提升。因此,在搬迁之后就要强化对居民生存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有谋生的渠道、固定性的经济来源,在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提升居民的生活技能水平,增强其工作收入薪资待遇。首先,应强化各个部门对农民的引导力度,搭建居民和社区服务主体、其他服务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以民生角度考虑问题,使得居民可以在各个服务主体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生存技能、学习观念意识,对于原本就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居民,应提供生产方面的支持、教育培训服务,提高农户的种植技能与养殖技能,使其在科学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提升经济收入水平。其次,可在居民社区中设置扶贫车间,在政府和地方企业的合作下,带领居民参与培训活动与岗位工作适应活动,居民在学习之后快速掌握岗位工作技能,适应职场环境,利用岗位工作增加经济来源。最后,建议由政府部门安排或者是居民自发举办岗位工作前的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居民可以学习到自身岗位工作相对应的基本技能、风险管理知识、自我保护知识等,不仅可以在本地区域就业,还可以通过政府的安排在外地企业上班,如果当地有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或者是留守老人,还应制订完善的服务方案,强化留守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之间的情感联络支持,使得居民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以外出务工形式增加经济来源、提升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2]。
一般情况下,在异地搬迁之后,居民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变,从农村的平房搬迁到楼房中,从农耕的生活形式转变成为现代化的生活模式,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如果不能快速适应,就很容易导致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降低。因此,应强化协助搬迁的力度,带领居民快速适应新生活。首先,可以重点指导居民在搬迁过程中有身份适应的观念意识,对于身份适应性较低的居民,可以利用接纳方式、同理方式等进行个性化辅导,提升心理适应度,真正意义上帮助居民解决从农村环境到城市环境所遇到的问题,形成正确的居民意识与社区观念。例如,搬迁过程中某些居民领取钥匙之后不愿意入住到楼房中,或者是领取临时性的生活补贴不愿意入住楼房,根本原因就是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做好适应性的引导工作,创建搬迁居民互助社团与支持网络体系,形成较为和谐、宽容性、接纳性、友爱性、平等性的居民关系,提升居民在社区环境中的归属感,同时还要重点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日常衣食住行情况,增强适应性的同时,使其在社区中能有着一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其次,应该注意如若生硬地以城市生活为标准,要求搬迁之后的居民与城市生活形式相互配合,就很容易出现矛盾,对社会和谐性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协助搬迁工作中,还应该加强地方政府与社区管理机构相互合作的力度,全面分析调查居民在搬迁之前的生活习惯,因地制宜进行社区公共用地规划与空间规划。例如,居民在搬迁之前有种植蔬果的习惯、农作物收获之后的晾晒习惯等,社区就可以为居民留出专门的用地,这样在居民搬迁之后也能够有充足的用地,将社区生活和之前的农村生活之间相互联系,使得居民快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增加获得感、幸福感[3]。
我国一些搬迁地的居民属于少数民族群体,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在搬迁之后面临新的环境,合理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为增强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的主要措施。因此,在为居民设置安置点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规划与融入,帮助居民留住“乡愁”,例如,对于居民点来讲可以将社区的名称设置成为原来村镇的名字,同时还需设置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区域,避免在搬迁之后出现文化断裂的现象,影响居民的幸福感。实际工作中可以全面分析搬迁之前居民的民族文化特点与内容,和居民合作,在社区中建设实物文化基础设施与精神文化体系,也可以为掌握传统手工艺的居民提供制作民族手工产品的基地,这样除了能够增加收入之外,还能促使民族文化良好传承。为增强居民在搬迁之后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可以在社区制定与民族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相接近的社区规范,使得居民可以快速适应新的环境[4]。
一般情况下在“易地搬迁”以后,政府部门帮助居民解决住房基础问题、交通基础问题、水电基础问题之后,多数居民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新环境、新社会关系相互适应,为增强居民在搬迁以后的幸福感、获得感,建议工作部门积极建设社区各类关系,营造较为和谐、良好的社区环境,使得居民可以快速适应环境,产生良好的社区体验。首先,从社区生活的组成部分来讲,主要涉及社会关系、社会交往与心理调试等等,搬迁之后的居民从非常熟悉的社会环境中进入到半熟悉甚至不熟悉的环境,需要很长时间的社会交往才能适应。在此过程中,应该为搬迁之后的居民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可以利用家庭治疗的方式、邻居相互帮助小组协作的方式等,建立以家庭、亲朋好友、邻居等为基础的相互支持网络。其次,可以利用链接资源的形式,使得居民能够获得民政、司法、共青团等部门的支持,创建正式的网络体系,健全社会支持的模式,使得居民从内部到外部都能形成良好的关系网。也可以采用联动方式,为居民建设娱乐类型的组织、互助类型的组织,在社区举办活动,通过各类活动改善邻里之间的关系,增强熟悉度。同时也可以调查社区中是否有“领袖”型人物,在“领袖”的帮助下带动居民相互沟通交流,尽早形成互相熟悉的环境。最后,目前部分搬迁安置项目都属于整体性迁移,很少会了解家族意见、村落的意见与民族的意见,很容易导致在搬迁过程中,社区缺少社会支持,甚至会因为民族生活差异,家族生活差异,生产差异性导致社区中的邻里之间出现分隔现象,这样很难为居民打造具有幸福感、获得感的社区环境。
居民在搬迁之后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其幸福感,对获得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考虑到居民的基本需求,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强幸福感。首先,应重点在居民搬迁的区域建设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排水基础设施与绿化基础设施,为居民营造良好的基本条件;同时,在生活饮用水方面,也要保证设施具备一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能够不间断地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为预防水价过高导致居民的生活费用支出过大,或者是水价过低出现生活用水浪费的现象,应该结合居民的生活特点与经济水平合理性水价。
通过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其幸福感和获得感,除了要利用培训方式提升其就业能力、改善经济条件,还应该重点完善相应的产业模式,带领居民发家致富,使其生活质量收入水平进一步的提升。首先,应在当地区域全面考察实际情况,遵循适宜工业发展则建设工业、适宜农业发展则建设农业、适宜商业发展则建设商业、适宜旅游发展则建设旅游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地为居民打造出特色化的产业环境氛围,将扶贫工作和产业的发展相互结合,真正意义上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项目支持,与此同时,可以打造旅游扶贫产业模式、电商扶贫产业模式、农产品加工扶贫产业模式、特色化农业产业模式等,发挥当地区资源优势,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其次,还需重点进行产业的优化布局处理,不断增强区域范围之内的经济总量,建设以工业促使农业发展、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的良好机制,统一相应的产业建设标准与规划方案,制定完善的战略机制与发展计策,在各类产业的支持下,增加农民的经济水平,切实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综上所述,“易地搬迁”的目的就是带领生活条件恶劣、发展受限区域农民搬迁到新的生活环境中,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促使其经济、生活的良好进步。但是如果不能做好协调工作、引导工作,就很容易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幸福感降低、获得感不足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的“易地搬迁”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培养居民就业能力,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积极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新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在综合性措施的支持下增强居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