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李爱霞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学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也是护士资格考试必考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能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和方法,对外科各系统疾病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从而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健康并保持健康。因此,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非常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多年的护理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对高职外科护理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探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探讨如下。
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时分数偏低,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爱看书。
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方式方法不当,习惯于死记硬背知识点,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对所学知识点不能灵活应用。部分院校对实训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实训课开课率很低,实训条件达不到实训要求,需开展的实训内容无法开设,影响实训效果,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呈现复杂多样、参差不齐的多元生态。多数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并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但也有一部分高职学生责任意识差、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等问题[1]。
外科护理学绪论部分是对这门课程的概括性介绍,很多外科护理学教师对绪论的教学没有引起重视,讲授绪论时不是详细地讲解,而是几句带过,紧接着上下一章节的内容,学生不知道这门课将要学什么,怎么去学,怎样学好,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外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学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的区别,可列举一些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怎样去护理让病人尽快恢复,怎样与其它专业疾病鉴别以免误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大大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也为今后学习这门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1.多媒体教学法
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把枯燥而抽象的概念、疾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很难理解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应用到到教学中,使所授课内容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掌握,且加强记忆,对外科护理学也越来越感兴趣,例如在讲解外科腹部手术消毒范围时,传统的理论教学让学生们感觉很抽象,不能分清具体消毒范围,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结合课后实训,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且非常感兴趣,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
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理论知识是为临床作准备,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以减轻病痛、促进病人康复、保持身心健康。外科护理学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设计者和激励者组织学生围绕案例呈现的客观事实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研究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其主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根据《外科护理学》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选出典型临床案例,在问题设置上围绕核心本质,保证层次性和开放性。设置情景模拟表演内容,学生参与表演、置身于案例情景中、感受情景的同时,还可以调动小组讨论、调节课堂气氛[3]。接下来,老师对本次案例讨论及学生模拟表演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补充,并加以总结,将案例与本次授课内容融合,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根据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对知识掌握程度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做课后思考题。通过案例教学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3.PBL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解决问题和多种学习途径为中心,目前已成为国际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5]。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由原来的“主演”转变为把控全局的“导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充当小课程的小教师[5],在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实施PBL教学法,不仅能连贯和完整地将外科护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推广[6]。
4.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强调,高校教师务必要把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用好,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成协同效应[7-8]。因此,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外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如在绪论中讲授外科护理学发展史时,结合我国外科的发展情况,可融入爱国精神、思想道德方面教育;在讲解外科护理学各章节疾病中引入案例较多,授课中可告知学生,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等,借助钟南山院士的先进事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时代新人[9]。另外,在教学中融入团队合作,要有创新精神,如进行外科手术时,需多名医护人员合作才能完成。因此,要努力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外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实训课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枢纽,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10]。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实训课教学也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操作的过程,可以反映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一些院校对实训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实训课开课率很低,还有院校对实训室建设尚未引起重视,没有足够的实训设备,实训条件达不到相应的实训要求,需开展的实训内容也无法开设,学生动手操作机会非常少,影响实训课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外科护理实训室建设,提高实训课开课率,建设外科实训室时要尽可能参照三甲医院的设备和布局,模拟临床真实的环境,为进入临床作准备,如:手术室布局,手术室环境的要求,手术室相关的制度,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实训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无菌观念,充分认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如何达到无菌操作要求,手术之前如何进行外科洗手、怎样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及怎样对患者手术区域皮肤消毒、铺巾等。为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需提高实训课开课率,不仅使学生学习更多实训操作,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作准备。另外,学院要加强与见习、实习医院的联系,使院校与医院的资源共享,为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在临床上,护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患者治疗疾病、身体康复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是一项团队合作的工作,需要依靠大家共同努力来完成,护理团队精神是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大局意识的整体体现,是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的反映,也是确保高效开展护理工作的重要保障[11]。一个优秀的护理团队必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护理工作中能够相互合作,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进入临床作准备,如在讲解外科手术章节时,一台手术的顺利完成及病人术后的康复,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在抢救外科急诊病人时,需要医护人员共同配合来完成。在平时实训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学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应高职学生的多种教学方法的联合使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且在教学中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使之成为更加优秀的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技能型医学人才。
相关链接
护理专业是一种大学专业类型。护理本科学制四年,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医学、预防保健知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的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培训,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系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毕业后可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