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朝阳市委党校 李宝玲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打造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对于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朝阳市是地理区位上辽宁省城市中距离京津冀地区较近的区域,近年来朝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市委市政府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市委就提出要“融入京津冀建设新朝阳”。2020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辽宁朝阳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区,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提出朝阳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给毗邻京津冀的辽宁省特别是朝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因此朝阳如何明确自己在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中的定位,如何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如何与京津冀和省内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联动、互动进而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实现振兴这是本课题探寻的关键所在。
朝阳市2020年经济总量实现875.6亿元,位列辽宁省第七位,近年来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的风险压力。特别是自2015年3月朝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融入京津冀,建设新朝阳”以来,“十三五”期间朝阳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对接京津冀战略先导区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朝阳市委市政府通过打造“五个一工程”对外开放平台,积极建设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特别是大力开展多层次招商引资活动,不断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和发达地区产业对接,同时深入实施“161”重点工程,围主攻京津冀、深耕京津冀、对接京津冀抓招商抓项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仅2018年到京津冀招商130多次,落地项目432个。“十三五”期间共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1387个,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带动作用强的产业为朝阳实现振兴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当前朝阳的主要挑战来自自身经济运行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特征是发展速度变化,动力转化,结构优化,而从本质上来看朝阳经济的问题正是进入新常态的主要表现和特征。
总量问题。朝阳2020年GDP为875.6亿元,在全省排名7位,朝阳经济总量小,占全省总量比重3.2%,原有的较高发展速度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和产业结构的制约,2015年开始经济增速下降到-6.1%,几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
速度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朝阳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在全省保持两位数增长名列前茅,然而2015年朝阳市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6.1个百分点,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04-2013年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间,朝阳经济的平均增速是16.36%,高出全国6.96个百分点,高于辽宁省3.96个百分点。在这样快速增长的态势下,虽然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抗击外部风险能力差。
结构问题。2003年朝阳首次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排序,同时在之后的发展进程中,二产一直占比最大,2015年朝阳三次产业结构为 25.6∶31.2∶43.2,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4.2:27.8:48.0,第三产业占比提升一度超过50%,然而这种单纯三产比例的提高并不是三产内生的增长,而是二产比例的大幅度下降,工业领域的低迷,带来三产结构的上升。同时在朝阳的工业结构中存在着“重重轻轻”的发展现象,在规上企业冶金业户数出现下降的情况下,而冶金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仍然达到60%,冶金业始终左右朝阳工业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工业结构内部重化工业占比较高,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轻工业比重较轻,产业集群度和关联度不高,所以这种产业结构使得朝阳的经济发展支柱单一,更容易形成经济波动的不稳定影响。
动力问题。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主要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朝阳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依靠投资驱动,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超过70%以上,相比较内需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乏力。特别是当前受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不足,因此当前急需要对经济实现转型,更多地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变,同时要积极从扩大消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
朝阳市要积极融入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并以此作为发展机遇,科学审视自身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强化辽冀蒙交界区域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集聚。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加强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加强投入注重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并将科技成果应用于主要产业中,推广高新技术,鼓励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不断提升农副产品供给能力,打造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目标基地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地区,形成交通物流枢纽和生态宜居的生态园林城市,精准确定在京津冀城市群中“一区、三基地”的功能定位。
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区。就是依托朝阳区位交通优势,打造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区,朝阳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是冶金业、装备制造业,全市具备相应的产业基础,同时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能更好地承接京津冀地区的一般性制造业、文化旅游合作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的转移。
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朝阳市是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特别是由于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很多水果、杂粮获得了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称号,因此依托设施农业和农产品优势,朝阳要打造供应京津冀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打造生态屏障保护基地。朝阳市连续位居三年全省空气质量排名前三位,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超过300天。近年来随着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全市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特别是河流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吸引种类繁多的鸟类停留于此,2017年朝阳市被评为全国气候适应性城市,因此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美丽朝阳,依托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将朝阳建设成为一道生态屏障,更好地缓解发达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压力。
建设京津教育医疗及休闲养生功能疏解基地。随着京沈高铁的开通,更加缩短了朝阳与京津冀地区和沈阳城市群的时空距离,作为交通压力相对较小,空气质量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将会对发达城市的养生养老人群形成有力的吸引,朝阳将依托基础教育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在疏解教育医疗和休闲养生功能的一个首选基地。
加强顶层设计。建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与辽西地区其他地市合作的有效机制。融入京津冀发展紧靠朝阳一己之力稍显薄弱,因此要建立起和锦州、葫芦岛、阜新等地的整体融入对接机制,更有效地避免地区之间的产业重复建设和损害利益的恶性竞争,更有利于将辽西整体打造成为对接京津冀发展的战略先行区。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辽西地区打造对接京津冀发展的战略先行区,更多地应该依靠合作而不是竞争,这种合作的着眼点应主要放在文化旅游产业领域。近年来锦州、葫芦岛的夏日海边游盛行吸引不少周边游客和外地游客,但是却很少有旅行社推介线路延伸到朝阳,因此应该建立一种市场利益协调机制,使朝阳的红山文化、化石文化、佛教文化旅游线路能够成为其他地区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有课能留在朝阳,住在朝阳,带动经济的增长,也真正成为京津冀地区和更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推动地区错位发展。在融入京津冀发展过程中,辽西地区应改变以往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产业同构化、同质化竞争严重,自身从产业发展上就应该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产业竞争,应该在产业分工和布局上形成错位互补的优势,更有效地吸引京津冀地区转移产业,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推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交通便捷、旅游客源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和精品旅游线路,精准对接旅游客源市场,促进共同发展,在实现点线面优化组合中催生发展能量最大限度释放,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和辽西地区、京津冀、沈阳等地在推行旅游同城化待遇、完善旅游同城化标识、实施旅游同城化管理、推进旅游同城化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以扩大农业开放为主要抓手,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强力推进设施农业扩能、提质、增效,强力推进绿色小杂粮、畜牧业、特色林果业发展,强力推进产业化和市场化建设,强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强力推进节水滴灌工程建设,努力让朝阳成为京津冀最丰富、最可靠的绿色优质“菜篮子”。转型发展第二产业。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不断调整升级传统工业制造业,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升产品绿色环保低碳水平,努力建设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以推动服务业为抓手,大力建设京津冀地区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文化旅游业,突出抓好重点景区建设,着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项基础设施,加快提高朝阳的旅游品位、城市品位。以服务业现代化为方向,集中打造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体育休闲、会议会展、旅游地产、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景区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