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以威海为例

2021-01-02 16:04:18山东交通学院王欢欢
区域治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威海市域民俗文化

山东交通学院 王欢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目标。中央政法委委员、秘书长陈一新在论述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德治体系时提出:深入挖掘市域优秀传统文化,用独特的市域文化激发自豪感、陶冶道德情操。威海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三面环海,具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文化;有世代传承、相沿成习海洋民俗文化;近代史上威海又形成浓厚的爱国文化和海权文化,这些是市域文化的独特性所在,而文化治理现代化又是社会治理现代化治理重要手段和关键一环。

一、海洋文化治理是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市域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治理侧重于统一的顶层设计,是国家意志的反映,而市域治理侧重于特殊化的问题处理,更多的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市域治理在国家治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市域治理现代化就是在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内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空间范围来看,市域治理是国家治理在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从行动主体来看,是市域范围内党委、政府、经济组织、公民等多元行动主体在形成合作性关系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社会行动。从治理手段来看,是市域社会治理主体运用法律、道德、民规民约等社会控制手段开展的一种社会行动。从治理目标来看,市域社会治理的直接目标是化解市域社会矛盾、解决市域社会问题。

文化作为思想意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海洋文化治理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海洋文化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海洋文化自信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成果。海洋文化繁荣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的,市域治理的目标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威海海洋文化包含着爱国主义、尊礼重教、人海和谐等价值,这些价值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遵循。海洋文化形成的民规民俗在公民道德信仰、价值取向以及规范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海洋文化治理是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海洋文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海洋文化在威海市域治理过程中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威海海洋文化形成威海市品牌特色。海洋文化在引进人才在威海投资、开发、工作等方面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次,海洋民俗文化赋予威海市厚重的文化底蕴。海洋文化形成的民规民俗在公民道德信仰、价值取向以及规范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最后,海洋文化给威海带来经济效益。海洋文化的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是威海市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海洋文化在开发治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文化资源开发冷热不均,民俗文化开发不够。总体上说,对旅游业的开发比较充分,但是对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的开发不够。旅游业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广播产业,与生态文化相关的媒体宣传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没有形成规模,是威海弱势产业。这表明威海的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另外,海洋产业分布于市域的各处,包含着城镇、包含着乡村,但是总体上城市地区的海洋文化有一定的发展,乡村地区的文化发展滞后或者不充分。这些都表明威海海洋文化区域发展失衡,没有很好地体现市域治理全面治理的特点。

(2)部分民俗文化资源缺乏保护,面临失传的危险。威海的海洋资源丰富,多种多样,但是保护不力,面临失传的风险。威海的一些旅游资源流传度较高,比如甲午海战博物馆、定远舰和刘公岛等,远近闻名,举世公认,给威海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打响了威海的知名度,但是除此之外,威海的海洋文化资源并没有被人们铭记,很多甚至被人们完全遗忘。比如龙王庙文化、妈祖文化等流传度不高。另外,一些威海的传统节日也逐渐失去色彩。在威海,有“谷雨百鱼上岸”的俗语,威海渔民在谷雨期间举行开洋谢洋意识,祈求免灾除难,鱼虾满仓。2008年开洋谢洋节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但是现在这种节日鲜有人知。

(3)注重经济效益,价值内蕴缺失。旅游业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有些文化的过度商业化运营带来文化认同感危机。旅游业的发展给威海带来经济效益,增强了威海的经济实力,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文化的价值内蕴,没有考虑到解决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的作用。海洋资源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有些部门和企业开发时只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资源本身的状况和市场定位不清,导致盲目开发,一方面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经济效益不佳,另外一方面造成优质资源的破坏,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比如,威海乳山银滩旅游度假区,气候宜人,但是由于开发不合理,大量的人工建设与当地美丽的自然景观不和谐,急功近利开发房地产破坏了当地资源。有些资源没有深度开发,没有充分显示其价值底蕴。比如,刘公岛作为甲午中日战争的文明地,长期扮演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角色,但是作为英租地的近现代历史却鲜为人知,这是珍贵历史资源的浪费。相反,耗费巨资建设刘公文化园,这过于牵强附会,与刘公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不符,没有突出刘公岛的历史底蕴。

(4)文化保护主体空心化,文化建设缺乏内生力。文化保护中政府、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度不够,参与主体单一,没有形成民俗文化发展的多元合力。威海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这些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商业开发,保护主体主要是相关企业,政府、公民个人和事业单位参与性不强,逐渐形成保护主义单一,文化建设缺乏内生力。比如,威海乳山银滩旅游度假区开发不合理,破坏了当地资源,究其原因,政府对该区域的规划和监督不到位,没有统筹安排。一些旅游景点垃圾遍布,环境污染,公民是保护资源的个体,但却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海洋文化推进市域治理的路径

(1)实现海洋民俗文化的空间范围全面治理。由于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既包括城市行政区域,又包括城市所辖区行政区域的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因此,市域社会治理是城市社会治理和农村社会治理的融合体。威海海洋民俗文化分布于各处,包括城市与农村,因此要全方位、均衡化挖掘与发展,避免文化资源开发冷热不均。宏观方面,通过政府磋商的方式打破威海各地市、县域的障碍与壁垒,通过民间组织的制度化博弈机制,实现区域的融合与交融。微观方面,实现文化资源的区域配置一体化。明确各地的形象地位,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协同制定发展战略。

(2)用法治手段保护海洋民俗文化。一方面,要完善海洋民俗文化立法,另一方面,要加强海洋民俗文化法制宣传。一、完善海洋文化立法。海洋文化在威海市域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某些海洋文化存在保护不力的现象,比如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旅游环境面临污染、民俗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些也成为市域治理的难题。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海洋民俗文化。明确公民保护海洋民俗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对破坏海洋民俗文化的行为提出明确的惩罚方案。通过立法,增强人民对海洋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二、加强海洋文化法制宣传。海洋文化资源遭到破坏与民俗文化面临确实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法治宣传。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微信、广播等媒介进行海洋文化保护教育,是法治与定制相结合,推进市域文化治理。

(3)实现海洋民俗文化的社会治理价值。海洋民俗文化作为民规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利用其规范人的行为,使威海市形成积极向上、尊礼重教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好海洋民俗文化的“德治”作用,化解市域社会矛盾、解决市域社会问题,也实现海洋民俗文化的社会治理目标。发挥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馆经济价值的同时,充分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深挖其海权文价值。发挥成山头“中国的好望角”独特的景观价值的优势时,继续深挖其在宣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发挥渔民节原色原形的美味佳肴作用时,更应突出渔业捕捞应遵循的自然规律、实现人海和谐的价值。

(4)形成海洋民俗文化保护的多元合力。海洋民俗文化的发展需要市域范围内政府、经济组织、公民共同参与,形成合作性关系基础上一种社会行的活动。首先,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建立行业监督体制,把准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方向。其次,经济组织在开发利用海洋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创性、服务型、可持续性。围绕滨海度假,生态休闲,推出一批生态旅游线路。针对威海独有的甲午战争纪念馆、刘公岛,创意推出出版物、影像作品。根据渔灯节、开洋谢洋节等海洋民俗文化,增加一些民俗体验活动,使渔家文化能够传承光大。再次,公民应积极融入海洋文化的保护与治理过程中,悉心保护海洋文化资源、积极宣扬威海航洋文化,增强威海海洋文化的归属感与保护海洋文化的责任感。

猜你喜欢
威海市域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威海港口》
青年文学家(2022年2期)2022-03-17 21:57:14
威海达明新材料科技有限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
威海五百年“云光都”
大众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20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
轨道交通市域线越行站配线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