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珍珍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都承受着巨大的悲伤和压力。4月,原本是一年中最春意盎然的季节,却因为这场灾难让所有人的情绪都蒙上了一层黯淡的阴影。4月,也是我与华西相识的季节,因为疫情,这场相识带着不言而喻的使命感。
从上海到成都,经历两周的隔离期后,4月21日我第一次来到四川省华西医院本部康复科。心肺康复组的带教杨梦璇老师向我介绍了科室的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并且分配了各阶段的带教老师,之后我就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进修生活,属于我的“华西生物钟”也正式开始。
康复科的办公室在第三住院大楼,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的病房在第一住院大楼,每天早上9点是病房的查房时间,从三号楼到一号楼,要经过一条小小的连廊,连廊顶上种着我叫不出名字的藤蔓,碧绿的蔓芽顺着廊柱向上生长,像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伸向阳光。连廊的两边种满了栀子花,还有零星几棵桂花树,从4月到9月,从栀子到丹桂,这条连廊都默默伫立在那里,为匆匆而过的身影遮风挡雨。
连廊两边有一排矮凳,矮凳上永远坐满了人,他们是找不到地方用餐的外地就诊患者,他们是怀抱婴儿的焦急母亲,他们是相互依偎和陪伴的老人……有人在哭,有人在等,有人只是拿着一些检查单发呆。成都的夏日阳光毒辣,连廊下总有一方阴凉之地为来往的行人休憩纳凉,常有人躺在走廊上的凳子上睡着,而看病而焦急的人们能如此安心睡着,一定是因为内心里对于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信任吧。成都的雨季粘湿又冗长,七八月的雨裹着来往人群的身子,像极了那些被慢性疾病纠缠的人,病情来的时候不知不觉,等到察觉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但他们仍然会在沥沥的雨里寻得连廊下的一席之地。雨再大,连廊总是能够挡一挡,病再痛,医生们也总会想办法治一治。
每次我穿过这条连廊,总觉得身上的白大褂变得无比沉重。常常会有些患者向我问路,即便他们问的很多科室我也不知道在哪里,但我却不忍心拒绝他们,总会带着他们去找一找。这样做不是因为我有多么的热心,而是我觉得,在某个时刻,我们这些穿着白大褂的人就是他们的“守护神”,为那些焦急不安的眼神寻得一丝希望的光亮是我能做到的,就像这段不长的连廊也曾为我遮过风挡过雨。连廊不会记得我们的姓名,也从不会向任何人索要感谢和回报,就像所有的白衣卫士们,拯救生命就是使命而无他。
“使命感”这样的形容词,多少有些沉重,医生们每天面对着患者,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坚强又脆弱。白衣为甲,与病魔缠斗时的果敢决绝,对待患者时的细心呵护,每一位为患者健康而努力过的医者都担着“使命感”,三个字却千斤重。不是道德感约束着医生去当拯救者,而是在道德层面真正能做到同理与共情的人才会自愿选择做一名医者。虽谈不上拯救苍生,但至少在面对疾病时医者始终挡在患者前面,医学这条路的确不好走,但真正后悔的人却很少。
连廊默默守护着来往的人,医者守护着患者,我们穿上这身工作服,在患者眼里,我们就是他们健康的“守护者”,他们也许不知道每个医生的专业不同,并不是什么疾病都能帮他们解决,但是在他们最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是身穿白衣的人,那便都是他们眼中的希望。患者对我们的信任是极其珍贵的,我想每个医护人员都不会在任何时候去拒绝一个需要帮助的患者吧。
这次的疫情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不仅考验着我们医务系统的应变能力,也考验着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病毒是未知的,但医生们是值得信赖的;病痛是残酷的,但是医生们关心是温暖的。医务人员们以白衣为战袍,毫无怨言,一往无前。其实,他们同普通人一样,也畏惧病毒,但是他们有底气站在所有患者的前面,给予他们专业的救治和安慰,他们的勇气,一部分来自专业的技术,还有一部分来自患者的信任。
在我进修的华西医院康复科心肺康复组里,有两位带教老师也曾深入一线参与新冠患者的康复治疗工作,作为学生,我们经常带着崇拜之情向两位老师询问当时的救治情况,像看待英雄一样,但是在老师们看来,这只是一次经历,虽然很特别,但并没有当成什么了不起的荣誉。是啊,他们也是普通人,只是多了些勇敢,多了些无私奉献的勇气,他们看淡的荣誉背后,是多少不眠不休的奋战,他们普通而伟大着。不只是两位老师,华西先后有上百名医务人员参加此次的抗疫工作,许多媒体都对他们进行了报道,聚光灯下他们的伟大被歌颂被传扬,他们是这场疫情成败的扭转者,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曾经穿过华西那条静静的连廊,连廊守护着他们,他们守护着患者。
9月底,成都的雨季尚未完全过去,疫情虽大范围控制,但仍然存在部分地区有散发病例。半年的进修即将结束,离开前,我脱下白大褂,特意在连廊里坐了好一会儿,平时都只是匆匆走过,还从未坐下来静静感受过连廊的治愈力量。离别那日的阳光正好,风轻云淡,桂花带着沁人心脾的香气,飘进我即将离开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