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佳星 曹艳飞 陶 勇 朱晓瑞
音乐与人类健康自古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详细记载了五脏(脾、肺、肝、心、肾)与五音(宫、商、角、徵、羽)的对应关系,并以此来消解五志(思、忧、怒、喜、恐)。在西方,音乐在临床医疗上的贡献可追溯到二战期间。当时美国医生用留声机为野战医院里的士兵播放歌曲,发现伤兵的情绪得到明显稳定,术后愈合期明显缩短,感染率和死亡率也大为下降。于是音乐的疗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音乐疗法也从军人医院传至其他医疗部门,逐渐得到广泛应用1。现代医学认为音乐之所以对人类健康产生如此功效,主要通过物理、生理、心理三方面共同作用影响人体。从物理角度看,当具有一定规律和变化频率的声震动作用于人体各部位时,胃收缩、肠蠕动、肌肉收缩舒张、心脏跳动、脑电波等随之产生和谐共振,促使各器官节律趋于协调一致,从而改善各器官的紊乱状态,以解除病患,促进康复2;从生理角度上看,音乐声波会通过人体神经系统的感觉通路传入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系统,在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的作用下,改变某些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转化,进而调整机体内环境稳定,起到恢复生理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从心理角度看,悠扬的乐声可使人心情舒畅,缓解压力,唤起积极情绪3-4。作为一门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音乐治疗目前已被应用于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疼痛、内分泌疾病、临终关怀等领域,均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4。
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味剂,音乐经常被我们当作减轻精神负担以及缓解不良情绪的常用手段。音乐能对人的情绪产生调节作用是因为当听众感知到乐曲传达的情绪时,其神经机制会迅速、自动地对音乐刺激的某些特征做出反应,通过肌肉外周反馈或者大脑中的相应情绪表征活动进行“模仿”,从而唤起同样的情绪。这个过程被称作“情绪传染”5。一些研究显示,在医院手术室、诊室等环境中为患者播放舒缓静谧的乐曲,可发现其肾上腺素分泌明显下降、心率减慢、呼吸平稳、全身肌肉放松、产生欣快感,焦虑指数下降、对疼痛的耐受度提高等6-11。对于前来就诊的低龄儿童,音乐也可消除其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放松,提高配合度12。目前我国医院人流量大,环境嘈杂以及候诊时间过长都易导致患者情绪化,如果此时引入音乐做背景,可以帮助患者平复心情,放松身心,从而有助于医患沟通以及相关医疗活动的开展。
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神经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不仅如此,严格的考核指标和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也成为医务人员的沉重负担,使其身心疲惫、精力透支。而音乐充满生机勃勃之感,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聆听适当的音乐可使医护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振奋精神,舒畅心情,产生愉悦感。有实验证明,播放悦耳的音乐可使白班和夜班的工作效率分别提升6%和18%13。由此可见,音乐不仅能够改善空间气氛、给医院本来略显严肃紧张的环境增添新的文化艺术气息,同时还可帮助医务工作者缓解压力,使得医疗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音乐元素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种载体,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希望获取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对医疗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患者就医过程中,音乐等艺术元素的呈现能够直接地给就医者带来感官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形象的树立以及社会效益都会产生影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通过个性化音乐疗法对局麻手术期间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组满意率高达98.89%,优于对照组的87.70%14;北京304医院急诊科同样提供了背景音乐播放系统,每日定时为患者播放音乐,得到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好评。施行半年后调查显示有90%的患者对背景音乐持肯定态度。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来这里就诊的人深受疾病困扰,本就心情压抑,更需要同情、安慰、关怀。音乐营造的轻松温馨的就医环境能够带给患者亲切感,让就诊患者切身体会到医院“以人文本”的切实举措,从而心生好感,这对医院口碑的建立以及社会形象的优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音乐治疗师是20世纪中叶兴起于欧美的新兴职业,在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对音乐治疗的认知程度有限,导致这一职业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根据目前可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美国有80多所大学设有音乐治疗专业,有约4 000名国家注册的音乐治疗师在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种心理诊所工作。而中国同年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只有十几所,经注册的音乐治疗师仅有不到130位,音乐治疗更是极少纳入国内医院的治疗体系之内。然而大量理论依据与临床经验证明,音乐治疗是一种正规有效的疗法,很多时候能对常规治疗手段无能为力的疾病发挥独特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相较于其他疗法成本更低且无副作用的疗法,只需要一名专业的音乐治疗师和完成音乐互动必要的器具即可,是非常理想的辅助或弥补其他治疗方法的途径。因此应该重视音乐治疗在国内医疗机构的运用,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音乐治疗师专门为其设计的音乐行为更快达到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国医院协会在全国会员单位组织开展的“推荐百姓放心医院”活动中,第三主题“绿色医疗环境”五项标准第五条明确提倡医院主环境播放背景音乐。背景音乐适用的场所很广泛,门诊大厅、手术室、治疗室、分娩室、餐厅等场所都可以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医护、患者及陪护人员得到身心放松。音乐既可以通过医院内设广播系统播放,也可使用独立音响播放设备,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应注意以下几点15-16。
音量上,可根据环境嘈杂情况而定,一般而言,背景音乐的声压级高出现场噪声4-7dB为宜。但也不宜过高,通常建议控制在小于等于30dB。
节奏上,由于人体正常脉动节律通常为每分钟60次左右,所以中等速度的音乐是最容易使人保持身心平衡稳定的,既不会产生抑郁的状态,也不会过于兴奋,较适合在医院使用。
时长上,播放时间不宜过长,且背景音乐曲目要时常更新,以免造成听觉疲倦。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医院门诊大厅都放有一架钢琴,专供志愿者弹奏。北京朝阳医院眼科的彩虹志愿服务队会定期为候诊患者演奏小提琴、古琴等,以缓解患者在排队候诊期间的情绪。招募志愿者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招募解决了院内专业人员短缺的难题,另一方面在不增加医院人工成本的前提下,提升了医院的人文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雅、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在无法实现大范围播放背景音乐时,通过志愿者的琴键将音乐带进医院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除了专业的音乐治疗师和社会志愿者,医护队伍中也不乏才华横溢的人才。召集有器乐才艺的医护人员成立演奏团,不仅能够彰显医院浓厚的文化氛围,更能够通过音乐这一载体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目前这种模式已在国内陆续开展,例如北京协和医院的“协韵”演奏团17和江苏省肿瘤医院的“音悦坊”都是由本院医生和医学院学生组成的器乐团体,这群“白衣乐手”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前往医院门诊大厅和病房演出,他们用美妙的旋律温暖了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为人们送去抚慰和希望。
对于住院的儿童,病房可以组织开展合唱等音乐活动,以丰富患儿的住院生活,让他们的住院生活充满色彩、充满快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曾组织过11名慢性病儿童参加“小彩虹慢性病儿童合唱团”活动,发现参加合唱团对于患儿的情绪改善、促进社会交往、自信心提升与参与意愿的增强均有一定的作用18。所以若定期组织患儿参与此类音乐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其身心状态,提升交际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日后生活中。
音乐是一剂良药,它对于提高患者自身的生理与心理机能、恢复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当今医疗环境下,在医院里增添音乐元素一方面可以缓解患者及其亲属烦躁不安的情绪,同时优化医护人员高压的工作环境,使得医患双方精神都处于松弛、镇静的状态,心境都趋于平稳化,抑制激烈情绪产生,从而降低医患冲突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院内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将音乐作为载体建立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纽带,拉近医患距离,促进和谐氛围,丰富患者就医体验,从增进人文关怀的角度尝试改善医患关系。这将不仅对医疗领域,更是对相关社会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重视音乐在医疗机构的应用是必要的,借助优美的乐声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营造一个温馨、优雅、舒美的诊疗氛围,为社会构建一个理想的医疗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