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爱祯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棠澍小学 广东广州 510800)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真正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实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尚的情操。因此,在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最为重要,在每个学科教学中都应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知识体系,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显而易见,小学科学教育是与德育教育融合贯穿在一起的。所以,科学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还要在科学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把科学教育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有探究自然就有实验。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占了大部分时间,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习惯的养成将决定人的一生,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在课堂细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科学课时,我都会跟学生再强调一遍科学课堂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实验课的要求。实验前,学生要明确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和实验操作步骤,小组内分工合作,各组员要清楚自己的任务,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实验中要提醒学生爱护实验仪器,节约药品,尽量减少器材的损耗,注意操作安全,如实做好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记录,不允许随意走动,可以小声讨论与实验相关的问题,不得大声喧哗影响他人;实验后,督促好学生整理好实验仪器,清理好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保持桌面整洁,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在汇报交流环节中,要求台上汇报的小组成员声音响亮,表达流畅,举止有礼,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台下的同学安静聆听,不打断别人的讲话,有任何疑问都得汇报结束后再举手提出。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科学课并不是纯粹的自由活动课,而是一种有计划且目的性很强,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实践课程。学生逐渐能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快乐,逐渐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小学生天生好奇,对所有未知的科学领域都充满期待,只要我们坚持严格要求,抓住每一个课堂细节,把德育教育自然贯穿于课堂点滴之中。长此以往,在学生的脑海里自然会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模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在科学教学中就能轻松做到教中有育,育中有教[1]。
大多数小学生做事“三分钟热度”,缺乏耐性和坚持不懈的毅力,纵观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有很多需要长期观察的任务正适合培养他们的这种意志品质。例如,三年级下册“种植我们的植物”一课,种植凤仙花,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研究植物生长的变化规律。凤仙花的生长周期要经历五六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要求三年级的学生坚持一个学期的时间来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录,确实有点难度。但并不是不可行的,这正是科学教师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精神和持之以恒的优秀行为品质的好时机。为了让孩子们坚持每天观察凤仙花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我在每个班上设立了一张“凤仙花的生长变化班级记录表”,每天以小组为单位如实做好观察记录。这样可以起到及时提醒和监督的作用,让学生逐渐养成天天观察、天天记录的习惯,每月安排半节课的时间进行小组汇报,对于做得好的小组,我会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并引导同学之间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使他们在团队的力量下,坚持到最后,完成观察研究任务。学生亲身经历完这样一项完整的探究活动后,不仅认识了植物的生长变化特点和生长规律,还懂得了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凭空捏造,为培养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和下一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的内容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科学发明成就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教材中编入了不少我国科技成就及科学发展史等内容,这些都是极佳的渗透德育题材。科学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2]。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这一内容时,我提前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我国在探索宇宙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如“东方红一号”“嫦娥一号”;神舟五号飞船把中国人首次成功送上太空,为中国航天事业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使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得以实现;“神舟七号”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等。学生观看完视频后在课堂上大胆、自信交流的场景,给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如同亲临现场一般,全班同学都热血沸腾了。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学生不仅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艰辛历程,还深深体会到,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天文学家和航天员的艰苦努力,无不被这些伟人所折服。同时,学生为祖国历代杰出的成就以及当今赶超世界的先进科技而倍感骄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科学课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这些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抓住时机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立志日后为祖国争光。在科学课堂中紧扣教材内容把德育教育融入其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的活动直接影响着环境的发展。从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排内容来看,教学内容与环保教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小学科学课中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广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依托环境保护教育这部分内容实施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3]。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的最后一课“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时,我设计了一场主题为“我的家园,我做主”的交流分享会,完全放手让学生来主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前面七节课的研究,垃圾问题、生活用水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加上课外相关资料的收集,学生基本能分析出问题的真谛。有些学生说道:“地球空间(就是指环境)是有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总有一天是会用没的。我们人类应该合理利用一切资源。”还有些说:“如果人类破坏了环境,地球就会惩罚我们,会收回一切自然资源,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能乱扔垃圾,不滥杀动物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组织师生间的交流与分享,能够逐渐树立学生的环保观念,使学生懂得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去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给学生树立“我会保护环境我光荣,谁破坏环境谁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依托科学教材中的环保教育题材,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更有说服力。在“环境和我们的行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调查统计自己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并进行分析及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垃圾处理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很高,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学生能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是空喊口号,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这样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就在无形中形成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得以提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正确处理好小学科学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巧妙地将两者融合贯穿在一起,这样必定能引领学生进入小学科学教学与德育渗透的艺术殿堂,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