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青
(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 江苏苏州 215600)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基于新课标背景,下文就如何强化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生活与科学知识深度融合进行探究。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发现和总结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提炼出科学知识的生活价值,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动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主题往往会起到引领作用,因为这个主题不仅要结合教材内容,还要联系实际生活。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事先了解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力[1]。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在内容上涵盖物理、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它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探究中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使自己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易于树立自我意识,建立自信,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追寻生命意义的动力,并领略人生的美好与艰辛,让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科学具有实用性,通过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原因,利用所学科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者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体现,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响应了新课标对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教师为学生设计相应的生活化问题,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学习的实用性。
以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为切入点,探究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过程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相关的生活氛围;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评价的实施是否足够开放。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要能客观、真实地体现时代特征、洞悉社会变化的内涵、适合学生发展、惠及学生生活需要。如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选取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避免太过成人化或者幼儿化[2]。
教学过程生活化是指把生活贯穿于教学的全程,利用生活这本大教材,使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原理、深厚的思想观点变得通俗易懂,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使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让晦涩艰深的知识生活化。
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巧妙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
教学评价生活化是指评价体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除了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以现实生活为坐标,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价。推进教学评价生活化,首先要创建一个民主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情绪体验。其次,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有关各方都平等地参与到评价中,如采取学生间的互评、鼓励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等。最后,要运用不拘一格的丰富的评价形式。除了以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学校也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成长进步,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学评价生活化,让学生能够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课程初设年级从小学三年级提前至小学一年级,无论从课程内容上还是从知识结构上看,都更加注重体现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词的首字母缩写)理念,旨在让学生通过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几个方面,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又由于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离不开生活的逻辑,于是小学科学教学便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教学生活化对小学科学课程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