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对策

2021-01-02 14:52:04仝江红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大学生

仝江红

(宿迁学院 学生处,江苏 宿迁 223800)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基础上,产生、衍化、发展、演变后渐渐形成的思想文化和人文习俗。其包括诸子百家的学术研究、传统文学、政治理论,更有传统艺术、教育管理、军事科学、哲学思想、风俗民情等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启迪。因此,要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当前,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要求我们正视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困境。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1]。青年大学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和传播,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校园风尚,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脉络的了解,坚定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为深入了解高校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

课题组以江苏省宿迁市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所在高校的部分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总计发放问卷520 份,回收有效问卷504份,有效回收率占96.9%。根据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高校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让高校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中的各项行为,其成效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从社会整体认识来看,人们对在高校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及学生践行情况评价普遍不高[2]。调研结果显示,有53.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3.1%的学生认为“有比较重要的促进作用”,13.2%左右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太大”或是“没有作用”;在大学期间是否需要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问题上,有79.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10.2%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10.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价值引领作用的问题上,认为“对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的占61.5%;在关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问题上,有18.0%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因兴趣而主动学习,72.3%的学生表示有必修课要求而必须要学。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必要性的认识是浅层次的,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学习动机带有功利性。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更重视的是专业课的学习,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真正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的必要性[3]。

(二)传统文化知识的熟知度和践行效果急需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实施传承文化践行效果一般。只有16.8%的学生完整阅读过“四大名著”,48%左右的学生读过其中的一部或两部,10%左右的学生基本没有读过;在关于“四书五经”知晓情况调查中,有36.6%的学生表示“读过一部分,能完整地说出书名”,有38.2%的学生表示“看过一部分,了解不深入”,另有25.2%的学生表示“除了从课本知识上学到某个篇章,其他从未读过”;关于节日喜好的调查上,60.2%的学生表示“喜欢中国传统节日”,仅有不到10.0%的学生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在关于实践活动问卷中,有20.8%的学生表示“参加过传统文化或国学知识竞赛或文化讲座活动”,45.7%的学生当过“敬老院、福利院关爱活动的志愿者”,20.0%左右的学生表示“基本上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活动”。以上情况表明,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学习不系统、不深入,实际践行效果不佳。

(三)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氛围不足

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在关于课程学习的问题上,有55.1%的学生表示“没有修过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有32.2%的学生表示选修过;在回答未选修原因时,有11.1%的学生表示“学校未开设相关课程”,75.8%的学生表示“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没有太大吸引力”。从在专业课上学习传统文化的情况的调查可知,有20.8%的学生选择“专业课基本上不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38.7%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有专业课老师讲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有7.8%的学生表示“能从专业课中汲取到传统文化的知识”;关于学习氛围及知识获取途径的调查中,有57.7%的学生表示“学校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从以上情况来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部分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一)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大学生是中国文化传承者,也是中国文化的创新者,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关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首先要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豪态度的同时,用动态的眼光评价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坚定对先进文化的追求,能够自觉吸收、传承并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世界,使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并永葆活力[4]。其次要向青年大学生强调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要求他们熟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各种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再次要加强对大学生文化鉴别能力、传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做出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清楚自身的文化归属,主动积极地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

(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打造特色课程文化

广义的课程文化包括课程文化、实践文化和社团文化。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应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文化上,不仅要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而且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体现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中,让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相统一,在讲解专业理论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实践文化上,加强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引领,让学生利用更多课余时间服务社会,抵制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等消极思想,在社会实践中深刻理解修身、齐家的内涵,在扶贫济困行动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担当。另外,要着力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将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发挥社团文化活动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文化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导向,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有深远意义。一要打造高校环境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校园环境,注重人文景观的设计理念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建设具有时代感、艺术气息和人文思想相融合的代表性建筑,让校园整体环境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高雅的审美情趣。二要将传统文化的元素应用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如在教学楼、图书馆、餐厅或休闲长廊里悬挂和刻印爱国志士或文人墨客关于学习之道、精神品质、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也可建造名人雕塑,建设校史纪念(展览)馆或中外名人长廊,让学生在校园里处处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以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