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职业学院 练雪瑞
网民数量的剧增,繁荣了网络文化,催生了巨大的网络市场,同时也促进了媒体的多元化,各类新媒体应时而生。网络时代万物皆媒的信息流环境给人们获取、交流信息带来了便利,也给汉语语言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线上线下语言的融合,打破了常规语法规则,各类流行语的层出不穷,丰富了人们文字语言表达的手段,给古老的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的生活享受到无限乐趣。另一方面,由于过于追求新奇和便利,一部分线上语言偏离了汉语规范,甚至一些充满了争议的新生词被生造出来,被一些网民借助新媒体渠道四处传播,导致语言环境失衡(以下简称语境失衡),影响着当代语言的生态文明。
网络时代新媒体信息流传递的便利性,使之日益受到受众的喜爱。而作为受众的网民素质高低不齐,在网络交际中难免出现一些粗俗、有伤风雅的所谓热词。这些热词在很多网民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借助于新媒体社交的便利广为传布,形成披着“流行语”外衣的文明污染,造成社会文明环境的局部失衡。这种文明环境的失衡体现为新媒体语言交际中一个个语言洼地,似乎仅仅是语言使用者自身的使用缺陷,但其实质上却撕裂了新媒体整体语境的文明与和谐。在新媒体便捷信息流的裹挟之下,一旦此类流行语在受众中肆意传播,便极有可能降低语言文明的下限,给众多年轻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与我国当代建设五个文明的国家战略相悖,也与我们文明古国的形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2]。
网络时代,一些违反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的语言现象借助新媒体这个放大器大行其道,对语言自身语法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打破了固有的语法平衡状态。这种语法环境失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造词语,对汉语构词方式形成冲击,造成认知混乱。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十动然拒”等生造词广为流行,极易与成语相混淆,形成对大众,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语言误导。二是滥用别字,对汉字正确用法形成冲击,导致用字混乱,影响正常交流。汉字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地位可谓至显,尽管历史上中华大地经历了众多朝代的更迭,但中华文明却始终得以绵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字的稳固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延续了我们悠久的古代文明。但一些利用谐音产生的网络热词刻意选用别字,在新媒体语言中被广为传播,甚至让人忽略了正确的汉字书写。这种用字方式一旦形成潮流,盛行于网络,必然侵蚀汉语言的基石,不仅与汉字规范化的要求相去甚远,更可能撼动我们文化传承的基石。三是混用外来词、字母词,随意以字母缩略短语等,构成中外文混杂的新式结构,导致汉语系统的纯洁性受到考验。一些网络用户为了追求简洁,随意用汉字声母的缩写形式或汉英词汇夹杂的形式进行交流,忽略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形成一种新的洋泾浜,有损现代汉语结构的纯洁和健康。
网络时代信息呈现雪崩式增长,若没有极高的辨识度,单条信息极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在以点对面为特征的传播过程中,各类新媒体为了吸睛,往往会依托大数据分析增加点击量。例如,很多新媒体从业者抓住受众的个人偏好以及猎奇心理,借助于技术手段定向大量推送信息弹窗。今年7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PC端应用软件网络弹窗调查报告》表明,有78%的消费者遇到过网络弹窗。这些弹窗影响受众体验,让不少用户不胜其烦。在App端,一些经营者通过掌握用户兴趣点,反复推荐类似信息,无形中缩窄了用户的视界,将其与广域信息形成隔离。还有的新媒体从业者语不惊人死不休,刻意编造假象以期获得关注,如去年抖音盛传孝感车主参与抗疫后去世的假新闻就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些行为放大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噪音,弱化了信息传播的自我净化能力,让受众对信息源的认可度打了折扣,对社会信息环境自身的平衡造成破坏。
如前所述,网络时代,由于刻意追求新奇和方便,一部分新媒体语言偏离了汉语规范。一方面,一些词语的词义被刻意曲解[3][4],还有许多新词通过错别字、中英文夹杂等形式标新立异,这些现象会对汉语语言词汇系统的纯洁性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网络词汇往往借助于谐音形式表情达意,既有的语音规范、语义映射受到干扰,使得汉语普通话语音、语义体系受到冲击,给推普工作及青少年语文教育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网络用语也在挑战传统汉语言语法结构,影响到汉语言的学习和传承。这些不规范语言形式通过新媒体推波助澜,进一步形成放大效应,极为容易混淆人们对汉语言的正确认知。新媒体语言传播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无异于对固有汉语言系统进行了随意的基因编辑,偏离了汉语言自身的发展轨迹,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语言系统整体的变异,影响现代汉语交际功能的正常使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新媒体语境失衡如不能及时予以治理,会给个体信息获取的认知造成理解偏差,固化其既有思维,形成信息噪音增强的信息孤岛,对整体信息生态造成破坏,影响交际效能。其主要危害形式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受众个体造成信息冗余。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新媒体更易获取受众信息的偏好,一些新媒体据此铺天盖地消费受众流量,将同样内容的信息改头换面加以推送,使得用户被封闭于信息的“茧屋”,成为坐井观天的信息奴隶。二是对信息源头的公信力造成冲击。不少自媒体背离新闻的基本要求,为了博人眼球,罔顾事实,制造一些噱头,通过虚构事实将真实的信息掩盖与冲淡,这些虚构事实经网络层级传播后混淆视听,不仅成为网络谣言的源头,久之也让传递真实信息的其他媒体源的公信力受到质疑。三是对真实信息传播过程的阻滞。虚假信息一旦形成,会在受众中形成网状传播,而真实信息在虚假信息层层网络的阻击之下,较难得到迅速扩散,因而纠偏过程较为漫长,信息生态遭到破坏。
当代社会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决定了新媒体语境失衡具有极强的关联性,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手机等媒介,更容易大范围地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由于我国网民群体多为青少年,若他们大量使用、接触不规范语言,很容易受到同化,养成不规范表达的坏习惯,既不利于社会语言的规范,也影响到民族文化的顺利传承。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一些充满了低俗、色情、暴力的新生词被生造出来并被一些网民以猎奇心态传播,玷污了语言纯洁性d 同时,也给社会d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侵蚀社会语言文明的根基,成为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隐患。例如,近年来,一种追求骂人语言创新性的“祖安文化”在青少年网民中颇为盛行,并已经出现向线下蔓延的倾向,为我们敲响了语言失衡反噬社会生态的警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语境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普遍存在的语境失衡,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任其肆意蔓延,而应积极应对,加强引导和治理,营造一个健康的新媒体语言生态,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治理新媒体语言环境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增强新媒体使用者自律和强化外在他律两方面入手。
新媒体语言生态的治理,首先要增强新媒体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的自律。一是新媒体从业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维护良好的语言生态对于语言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表面上看,语境失衡只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语言现象,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语境失衡的背后,既有对既有现代汉语语言规则的破坏,也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件直观的背离,若任其发展,将有可能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新媒体从业人员应主动提高自身站位,重视语境失衡带来的危害,强化新媒体语言的生态治理。二是新媒体行业内应建立统一的语言标准,引领语言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方向。网络时代语境失衡现象是对语言固有生态系统的破坏,这种破坏依靠语言自身的修复不仅时间成本过高,同时还会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建立新媒体行业内的语言规范,成为网络时代语言生态治理的必然选项。三是新媒体行业内应强化技术防控,实现对不文明用语的屏蔽。新媒体行业应通过技术创新,编织出更加严密的网络筛选机制,建立负面词语清单并定期更新扩容,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实现对不文明用语的屏蔽,构建良好的新媒体语言生态。
新媒体语言生态治理,在行业内进行自律的同时,需要借助于外部的他律确保治理的实效。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将语言生态治理上升到语言文明的国家层面,加强语言文明的顶层设计和正面引导。一是要完善法规,将语言生态文明纳入法治体系。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新媒体语言生态治理首先要树立法治意识,立法是实现新媒体语言生态治理的前提。尽管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多部法规[5],但当前国内法规在新媒体语言生态治理方面立法仍较为薄弱,特别是缺乏对语义是否低俗及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作出的规定。面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给语言生态文明带来的巨大挑战,实现科学立法,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语言文字法律体系,是实现新媒体语言生态治理的关键。二是要强化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语言生态文明的正面引导,建立清新的语言环境。语言的健康发展需要引导和约束,国家语委、网信、工信、公安等部门应设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媒体语言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在监管过程中,应注意执法的刚性和力度,对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语言使用予以分层规范,以增强执法的效力。三是要统一外来语的翻译,促进新词标准化。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语进入汉语体系,如果不能统一翻译标准,必然会带来中外文混杂的语言乱象。所以,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审定和规范,将外来语翻译标准化,才能使现代汉语更好地予以消化吸收,促进汉语言的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网络时代语言生态文明的实现、社会语言的健康发展,均需要我们对新媒体语境失衡引起充分重视,通过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不断增强新媒体语言自身的净化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语言生态环境,推动社会文明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