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篇》的学术史意义

2021-01-02 14:52孙明慧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艺文志惠施汉书

孙明慧

(济南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庄子,道家学派代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1]944可见,庄子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因此,其在很多作品中都传递出朴素、自然之意。《庄子》一书内容充满奇特想象并且以寓言的形式传达了讽刺的思想意味。《庄子·天下篇》位于杂篇最后一篇,虽处于末序,但是此篇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历来为研究者所探讨。顾实在《〈庄子·天下篇〉讲疏》自序中提到:“不读《天下篇》,无以明庄子著书之本旨,亦无以明周末人学术之概要也。故凡今之治中国学术者,无不重视《天下篇》。”[2]3《庄子·天下篇》对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以及突出特点进行了概括,有利于我们把握当时的学术面貌。

一、思想学术价值

《庄子·天下篇》从学术根本问题出发,无论是对“古之道术”与“天下方术”的分析,还是对“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万民”的划分,都体现了“天道观”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哲学意义,从“天道”到现实中的学术和社会人伦关系,这正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即整体性和有机性等。《庄子·天下篇》整体的论述让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目的在于追求“古之道术”,核心是文中所提的“一”即“道”,其思想立足点在于对人生本原性的探究。陈鼓应先生对道术的解释是:“所谓‘道术’,就是对于宇宙人生作全面性、整体性、本源性的把握的学问。‘内圣外王’为理想的人格状态。”[3]905马叙伦在阐释“道术”时引用了《庄子》一书中其他篇章的观点,如“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齐物论》)、“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在宥》)、“夫道,覆载万物者也”(《天地》)。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天下篇》所追求的学术与思想境界是宏大的,是超越了事物本身,于自然间达到的一种天地与精神相联系的理想状态。之后,通过对学术派别的评论,读者可以体会到“内圣外王”之道评价标准下学术的面貌。篇中提到的“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3]908可谓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理想状态。其中包含的人与神明、与天地同化的哲学性表达,是“内圣”的要求所在;而心系天下万物与福泽百姓则是“外王”的最好体现。由此可见,对于“古之道术”的阐释以及呈现“天下大乱”“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学术流变问题是《天下篇》的核心价值,能够从本源性和方向性问题上为读者了解先秦时期的学术变化以及哲学思想提供参考。

二、史料价值和文学意义

从具体内容来看,《庄子·天下篇》论述逻辑清晰,内容丰富,包含对当时学术背景的认识、对“六艺”作品的理解和学术观点的阐释,并且提出的观点较为客观。此外,文中提到的一些理论或者作者对其的评价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庄子·天下篇》对于诸子的分析,可以与传世文献进行对比,同时也可以对相关理论起到补充作用。关于墨翟的思想可以从《墨子》一书中得以窥见,老聃的思想也有《老子》一书可以参考,但是像禽滑釐、宋钘等人的思想著作亡佚,没有专门的作品流传下来,因此,《天下篇》中对其的记载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惠施的记载,惠施作为名家思想的开创者,关于其思想的记载有《汉书·艺文志》中的《惠子》篇,但是如今不能见其全貌,所以只能在《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中查找零散的记载。从内容完整性来看,《庄子·天下篇》中对于惠施的论述内容比较丰富,能体现惠施一派的重要哲学观点。比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4]585。其中包含着对空间、时间等在哲学层面的认识,对事物普遍规律的总结。这不仅为研究惠施一派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材料,而且为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于庄周作品的语言特色,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总结,大都提到庄子善用寓言故事的特点,比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有云:“庄子名周,宋之蒙人,盖稍后于孟子,尝为蒙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5]27《庄子·天下篇》的整体语言特色却有所不同,以评论性文字为主,没有故事性的情节设定,但是全篇逻辑性强,而且以“古之道术”作为联系,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比如,在论述中运用了比较整齐统一的结构:“……,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闻其风而说之。”在句式运用方面可见大量排比句,比如,“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4]567。除排比外,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比如,在论述“古之道术”分为“天下方术”时,作者论述道:“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4]568此段用形象的比喻批评学术、思想的不统一,使“方术”与“道术”的区分更加明显且具体。所以,无论是《庄子·天下篇》的行文结构、句式表达,还是手法运用,都对文学作品创作具有参考意义。

三、对后世的影响价值

《庄子·天下篇》呈现了先秦时期的学术面貌及学派特征,为其他类似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参考,同样论述学术流派问题的作品还有很多,这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荀子·非十二子》《论六家要旨》和《汉书·艺文志》。

《荀子·非十二子》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12 人进行了批判,而归结到以推崇仲尼(孔子)、子弓(或曰:孔子学生)的学说为主。《论六家要旨》主要对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这6 家进行了论述,其中对道家学术进行了高度赞扬,认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1]1772。对于其他5家的长处与短处进行了概括,简明扼要,强调取其精华,扬长避短。《汉书·艺文志》是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而形成的目录作品,其中在讨论诸子的部分提到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通过呈现其文献情况,让读者对当时的学术作品有了较为细致的把握。对于学派的分类也较为详细,所采取的态度是褒贬参半,较为客观,认为弊端是部分极端之人所造成的。在对这10 家的评论中,作者提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由此可以窥见,当时对于学术流派中小说家一派是有所忽视的。

从论述学术流派的思路来看,《荀子·非十二子》与《庄子·天下篇》相似,都没有出现以某家命名的方式,而是以人物所代表的学术为一类进行论述。《论六家要旨》则有了具体的学派名称,《汉书·艺文志》中对于诸子的概括更加详细,形成了“九流十家”的传统学术面貌。因此,从学术流派的发展来看,《庄子·天下篇》无疑是学术分类的开创者,为后来学术面貌得以呈现起到奠基作用。

从所处时代来看,《庄子·天下篇》处于时局动荡的时期,学术视野相对自由,思想具有多元性,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具有较高的格局意识。《论六家要旨》与《汉书·艺文志》是汉代作品,时局发展比较稳定,学术脉络发展比较清晰,所以思想受到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对学术未来发展的探索,即强调取长补短。从时代发展及对学术的忧患意识层面考虑,《庄子·天下篇》中时代背景下对于学术问题的担忧对后世产生了积极作用。

从评论的思想出发点而言,《荀子·非十二子》是从学术的政治性功用出发的,旨在排除异端,实现治国之术,并且作品在态度方面以批评为主,有失公允。《论六家要旨》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主流,即对黄老之学的推崇,所以具有社会性。《汉书·艺文志》虽然对各学派分类较为细致,但在论述方面将某种学派的来源与古代官职挂钩,难免带有政治性。对《庄子·天下篇》而言,作者的评价是从学术本身特点出发的,立足点是学术流派与“古之道术”的联系,即“以道观之”的思维方式,能够找寻学派所具有的本源性意义,而不是阐发其政治功用,这对于研究学术本来的面貌具有独特价值。

总之,《庄子·天下篇》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学意义,而且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关于学术流派的分析之始至《汉书·艺文志》形成基本面貌,学术史的分析和发展逐渐推进。从最初《庄子·天下篇》只是对代表人物一类的学术进行归纳,到《汉书·艺文志》有了学派的具体命名,学派特征逐渐明晰。从这些变化发展中可以看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可以透过思想倾向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猜你喜欢
艺文志惠施汉书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惠施的大葫芦
文 人 抬 杠
惠施说“弹”
宰相与船夫
从《汉书·艺文志》看班固对儒学的崇拜
苏东坡抄《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