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的支持下,《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内容建设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科教大厦2 楼会议室举行。莅临指导本次会议的专家团队包括我院呼吸科、血液科、高血压科、神经内科等各科室的著名专家,亦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领导及上海市疾控中心的专家。与会专家分别为瞿介明、王鸿利、王学锋、蔡云泽、吴春晓、时国朝、于颖彦、董治亚、王继光、王刚和俞瑞纲教授。
本次会议主要议题为《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的内容建设,会议围绕如何提升期刊的内容质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由本刊主编王学锋教授主持,各位与会专家各抒己见,为期刊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及实际提升刊物质量的多项举措,会议取得圆满的成功。
瞿介明教授针对《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将来的内容建设发表了以下建议。①目前医学专业期刊面临的形势,对于中文期刊的发展同样是一个机遇。中国目前有200 万临床一线工作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依然是中文交流平台,故非常有必要办好中文期刊。②在提升杂志刊出质量方面,需要多角度努力,注意保持《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约稿工作的特色,刊出更多的专家论坛、综述,尽量争取共识等实用性强的论文。同时也可策略性地将以上栏目内容比例提高,提高影响因子后,形成良性循环,编辑部就可从容选择优质原创性稿件。
王鸿利教授认为,《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作为一本综合性诊断学杂志,国内类似杂志少见,不同于单纯病理、检验等杂志,故《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可注意立体组稿,针对某一种疾病从病理、检验和影像,从多角度阐明疾病的诊断、监测过程,对读者参考性较强。
王刚教授及时国朝教授建议,在开放获取层面,《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可开展开放阅读,读者受众多,可扩大影响力。在编委会层面,确定编委任务(每年或一个任期投稿篇数,及明确论著稿件的数量);增设通讯编委,设立编委快速发表通道,吸引优质稿源。蔡云泽教授指出,上海交大期刊中心下属共有杂志70 余本,包括纳微快报等高影响力期刊,值得借鉴学习。王继光教授指出,杂志需确保刊出数据的真实性,且内容需要贴近临床实际工作,这样可以提高杂志的影响力,做好信息交流、教育功能的平台。编辑部择稿时,注意减少刊载部分研究生因科研条件限制而以撰写综述论文毕业,此类综述多为低质量、参考价值小。
王学锋教授最后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本次会议内容提升制度上,各位专家从组稿、刊出角度,各位专家教授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如组稿论文比例、开放阅读、加强编辑工作等方面,《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近期可进行组织和改进。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