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群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高职院校不仅承担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还要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不能总是被动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应主动掌握和引导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通过采取改革措施,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和社会资源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尽力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与企业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互动,共同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工程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研究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基于“校企轮转、岗位轮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供给不能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工程物流管理人才普遍匮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撑和技术支持[1]。工程建设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亟需大量的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对于一个普通的工程项目,至少需要配备2 名工程物流管理人员,而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可能需要5 名以上的工程物流管理相关人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十分紧缺,人才缺口高达600 万人。目前,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机构有787 家,专门开设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7 所。当前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工程物流管理人才普遍匮乏[2]。
2) 工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建设缺乏特色。工程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需要将物流专业与工程专业进行融合。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每项技能应当达到什么水准、毕业后能够从事何种岗位,这些问题都缺少明确的答案[3]。部分学校只是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多开设了一些工程管理相关的课程,并未将物流管理和工程管理进行融合,导致所培育的人才缺乏特色,很难满足雇主的需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于工程物流管理专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目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复合性较弱,对于沿线国家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了解甚少,不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的新需求。
3) 物流管理理论和课程体系较为落后,学生实践能力很难提升。我国工程物流管理相关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支撑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的长足发展。工程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晰,课程体系不够规范,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难有效提升。现有的工程物流管理理论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得比较少,即使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也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再加上产教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建立,“校企轮转、岗位轮训”的实践活动较少,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缓慢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造成人才质量下滑。
1) 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工程实训与课外活动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进一步提升工程物流管理人才的理论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水平,工程物流管理专业应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工程实训与课外活动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4]。首先,根据人才需求重新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以扎实的基础、较高的素质、超强的能力为指导方向,面向“一带一路”倡议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着力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风险评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其次,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种类和课程数量。工程物流管理具有整体的关联性、实施的复杂性、工序的可变性和过程的风险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更加扎实的实践能力,从不断试错中汲取经验教训。教师应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再次,通过“校企轮转、岗位轮训”密切双方的关系,尽快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地。在校内进行的仿真模拟实践与真实的情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展工程实训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工程物流管理工作的艰辛。经历多次工程实训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较快适应新的工作角色,对于实际操作的内容比较熟练,动手能力较强,对待工作更加踏实认真。最后,将课外各种专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考核中。学生可以将课余时间用来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实践成果通过考核可以换算成学分,且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工程物流管理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 突出工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与工程物流岗位紧密对接的课程体系。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都离不开课程学习。课程学习是培养方案实施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支撑。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重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难点和重点。结合工程物流管理学科优势,突出该专业人才特色,制定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4 个子系统:一是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商务洽谈技巧以及常用办公软件操作技巧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和工程管理的基础知识,为学习专业领域内较为深奥的理论做好充足的准备。二是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最长,课程内容也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工程物流专业的知识,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包括物流管理理论、国际物流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材料基础、物流成本管理等。选修课程包括国际市场营销、会展管理技巧、商务谈判技巧、跨境电子商务等。三是实训课程体系。实训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物流信息管理实训、货物代理与通关实训、仓储实训、国际贸易实训等。还要安排学生在校企合作项目中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具体的实习工作更好地理解岗位职责,为日后顺利融入企业做好准备。四是职业证书课程体系。工程物流管理专业也有很多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训,能够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获得更高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3) 做好订单式“校企轮转、岗位轮训”学生培养工作,形成“企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也被称为人才定做,是由企业制定人才标准,下订单到学校,由学校结合专业具体情况招收学生进行人才定做的模式[5]。在整个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既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管理者,双方共同商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重构课程体系并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最后满足要求的学生可以免试进入该企业工作。在工程物流管理专业中引入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加“校企轮转、岗位轮训”的机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刚步入学校的学生,也可以运用于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很多学生提前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而且部分学生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将这些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学生进行订单式的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学习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短时间内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节约企业进行岗前培训的时间成本。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企业可以通过订单来明确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学校通过订单式培养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订单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企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形式,可以在工程物流管理专业中推广[6]。
4) 依托高水平校企科研协作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为了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应积极共建校企科研协作平台。校企科研协作平台是以共同的科研课题为沟通的桥梁,学校能为企业提供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并与企业共享科研资源,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开展科研必备的实验场所、实验设备以及科研转化途径,双方形成合作共赢的科研机制。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应组建技术研发团队,并选拔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进入科研团队,通过校企科研协作平台完成原创性的课题,探索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学生通过这类项目体会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激励其挖掘自身的创新意识,努力学习具有前瞻性的知识与技能,树立较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对于学校来说,这类项目的成功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吸引更多龙头企业参与校企科研协作平台。对于企业来讲,这类项目不仅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还是一次获得优秀人才储备的良好机会,更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如果校企科研协作平台的项目初具规模,并且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这本身就能推动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高职院校通过这种“校企轮转、岗位轮训”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既可以培养一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又能解决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不适应的问题。这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按需培养”,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学校就能够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将教育真正融入到劳动生产中,学校成为与企业共担风险的合伙人。这种“校企轮转、岗位轮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真正融入社会,以社会人才需求为教育目标,将学校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联系,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新局面,能够真正发挥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