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地域红色资源是各地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教育价值独特。在“大思政”格局下,作为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推动地域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是提升育人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多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能力有限,“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践为解决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办法。地域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有塑造正确价值观、提升文化素养、寓教于乐、传承红色精神等功能[2],与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紧密相连,可有效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过程。
1) 拓展思政课程内容与方法。红色文化教育属于思政教育的有机构成,有利于拓宽思政教育的研究视角,完善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创新红色思政课课程形式。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为主要载体,教师可以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教学过程。杭州的红色资源不仅承载记录丰富,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事件,同时也形式丰富,在物质方面有西湖会议、国共杭州谈判等旧址,在精神方面有“千鹤妇女”精神等。此外,近年来杭州市通过开展数字化党史资料整理、打造“杭州市党史教育基地”等途径,为思政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将地域红色资源蕴含的与高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结合,有助于推动专业思政教学。杭州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首创精神,所以才有了阿里巴巴、“小鱼吃大鱼”的娃哈哈等企业和创举。企业文化也是地域红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发挥了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
随着社会思潮多元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形态在高职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红色文化中包含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价值。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地,杭州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其中包含着我党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也包含着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挖掘提炼和弘扬。如何将地域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作用于新时代大学生,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将地域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并在形式上进行创新。
教育部在设计“中国特色高职院校”的方案时明确提出: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一定要做到“当地离不开”。“当地离不开”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出当地留得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人才培养标准契合企业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努力,也取得不错的成效,但在学生素养对接区域文化等方面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选择在本地就业和持续在本地发展的意愿。在办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中融入杭州地域文化资源,推动地域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在杭高职生的城市归属感,激发其留杭干事创业、服务杭州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地方党委政府是红色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决策机构,也负有统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在红色资源开发方面,大部分地方党委、政府都比较重视,也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但在推进地域红色资源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方面,由于实施的主体不同,尚缺乏统筹考虑和设计,比如如何将红色资源开发与高校教材开发、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与高校实践教学、红色文化宣教与高校专题报告有机结合起来。地域红色资源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涉及地方宣传、文保、教育、旅游等多个部门,亟需整合资源,统筹推进。
虽然大部分学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红色文化研究不够深入、红色文化融入方式不当、实践育人方式固化等现实困难[4],导致其与思政教育融合程度较低、效果不好,主要表现在:未设置专门的部门来推进红色文化与思政融合创新的研究与课程开发,相关师资力量比较单薄、培训项目比较单一;红色文化的理论教育手段比较传统,纯粹的说教较多,配合电子教学资源、活页资料等较少;实践手段多停留在思政课堂观看革命题材电影、参观考察和主题活动,与专业课程结合紧密的活动比较少,由此导致教学效果较差,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厌烦抵触心理。
当前学生的生活时期与红色历史时期间隔较久,本就难以有现实体验感,加之高职生本身文化课学习程度相对较低,在教学方式方法欠佳的情况下,高职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较低,部分学生甚至有抵触情绪,具体表现为对红色资源基本知识理解不够、对红色文化信心不足、对红色实践活动参与意愿低等。
1) 推动红色资源开发保护。政府应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地域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基层红色资源保护管理的指导和监督,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在红色思政资源挖掘上,通过推动红色资源规模和档次提升,形成一批影响力大、受众面广、教育效果好的红色教育基地。
2) 统筹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挖掘地域红色资源要素,凝练红色文化的内涵,拓展红色文化的外延,强化地域红色资源的辨识度和宣传力度,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明素材。将红色资源和党性教育结合,利用好“互联网+”,采取“室内+室外”“线上+线下”和现场教学等方式,组织区域党员干部、师生参与红色教育。要组织编写地域红色资源教材,形成教育品牌。同时,地方党委、政府领导要通过“三多”“三交”,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高校师生的思想动态、现实困惑,有针对性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1) 提升教师的积极性。思政教师能力水平是确保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也是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实施主体。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红色教育和红色课程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改革的能力水平,打造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思政教师团队。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教师红色教育考核,提高教师对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进而倒逼教师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和红色素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更有效地传授红色文化知识。同时,应当安排红色教育课程专项比赛,对于那些地域红色文化知识扎实、红色教育课程开展有力、方式方法新、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予以奖励,树立一批红色教育导师典范。此外,思政教育的主体不应局限于专业化的思政教师,学科教师、党政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优秀人士都应被纳入思政教育队伍。
2) 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学生是思政教育的受教育者,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高职学生是独立思考的个体,缺乏学生参与的课程必然是空乏无味的课程,也与思政教育主体性原则大相径庭。思政教育,特别是红色教育虽然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但必须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只有通过生动鲜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其获得感,才能实现其教育价值。应当开发喜闻乐见、学生乐于参与的红色教育课程;加强以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利用好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资源,开拓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等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红色素养。
3) 营造校园红色育人文化氛围。通过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同时利用网络、校内广播电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借助微视频、微电影、校园短剧等新型传播形态,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利用。借助网络阵地,利用网络资源推进红色教育,创建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组织年轻一代以红色文化题材为原型创作网络文学、动漫故事,撰写网文,形成具有浓厚红色氛围的网络文化,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冲击力。加强红色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对话,增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黏性,构筑学生红色精神栖息地。
1) 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一是丰富课堂内容。基于马克思唯物主义,习近平站在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教育传承作出了生动的阐述,由此形成了系统化的红色教育理论和实践,其内涵博大、思想深刻,应当讲深讲透。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鲜活生动,应当有机融入到每一门思政课程的每一个项目环节当中。二是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应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三教改革”中,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方案,并结合多方力量,在明确红色文化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实施与时代发展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指导和评价。
2) 推进红色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专业课程应加强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要根据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特点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红色资源,编写方案和教学指南。同时,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职业素养、法治意识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将红色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衔接、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