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兆爽
(辽宁省台安县财政局,辽宁 鞍山 114100)
县域经济衔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找准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自有资源培育产业链条,这样才有助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本文以辽宁某中小规模县为例,通过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解读现有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厘清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相关对策,为促进老工业基地等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该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基本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同比增长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税收收入5.4亿元,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增长25%;消费品零售总额29.1亿元,同比下降7.3%;进出口总额5亿元,同比增长11%;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950元,增长7.2%。
202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亿元,同比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26亿元,同比增长5.4%;工业用电量完成13.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进出口总额完成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其中出口4.2亿元人民币。
农作物播种面积11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11万亩,经济作物7万亩,粮食总产量55万吨。禽类饲养量1.2亿只、生猪73万头,肉、蛋总产量分别为25.9万吨、4.6万吨。以九股河食品、星奥肉禽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形成了完整的生猪、肉鸡闭合产业链,白羽肉鸡产业获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第三产业受到一定影响,为提振经济,全县大力发展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和网络经济,打造特色美食街区,引导商家延长营业时间,增加娱乐项目。同时,成功举办辽河文化旅游节等活动50余场。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29.1亿元,同比下降7.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6亿元,增长5.4%;金融机构本外币合并存款余额246亿元,增长16.77%。
202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增长25%。新开工项目30个,复工项目58个,引进飞地项目29个。盘活闲置厂房29.2万平方米,闲置土地5.68公顷,闲置楼宇3.7万平方米,烂尾楼6.8万平方米。
成立营商环境管理局,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事项,改进审批方式,赋予园区、乡镇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实现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加快推进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对乡镇给予更加明确的财力支持,使县域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对等,提高园区、乡镇配置资源的权利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针对财政自有财力十分薄弱的现状,全力争取上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增加发展经济空间,确保工资、运转、民生有效保障。深化农村金融信贷体制改革,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推进农信社改制重组,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协调指导,支持各类优势企业进入园区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农业高新园区建设省级产业集聚区,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省级产业园,扶持精细化工、造纸、彩涂板等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
把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农户与公司深度合作,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效带动农户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
传统产业仍占县域经济主导地位,有产业链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数量较少,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普遍较弱。具有投资拉动作用的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储备不足。
住餐业虽然整体复工形势很好,但从市场主体构成上看,多为个体经营户,住餐业法人企业不足百家,且达到限额的只有一家住宿业企业,经营形势还较差,总体形势并不乐观。
全县建设项目库从规模结构、行业构成看,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但从长远看,仍存在建设项目储备后劲不足、房地产投资回暖吃力的问题。在库项目不足以支撑固定资产投资预期。
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亏损总额1780.3万元,虽较去年同期有所好转,但亏损形势依然没有逆转。全县6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6家,亏损企业营业收入占比44.3%,亏损总额1.6亿元。
储备的新开工项目中还没有总投资超5亿元的重大项目,项目规模小,牵引带动作用有限。同时,化工项目、高耗能项目较多,项目能否落地实施受国家产业政策、能评政策影响较大。
一方面,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没有很好的途径彻底解决,个别企业因资金短缺问题造成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短缺,“吃饭财政”现状没有根本扭转,用于建设的投资能力非常有限,同时,国家对融资平台加强管控,融资渠道收窄,给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较大影响。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也引进了一批企业落户,但由于基础差、投资期长,效果未完全显现,重点税源企业未形成规模,财政收入总量偏小,财政自给率仅为25%,人均支出水平排名全国下游。有效财力明显不足,刚性支出不断增加,收支“剪刀差”逐步加大。
一是加快推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钢铁深加工、精细化工、造纸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快工业集聚,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壮大主导产业规模,打造品牌产品,叫响工业品牌;二是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思路。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走优质、高效、绿色的畜禽产业发展之路。依托开发区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三是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推进物流中心建设,打造环城公路现代物流服务产业带,打通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积极扶持建设省级特色小镇,开发辽河文化旅游区、张学良故居等特色资源,树立旅游新形象、新基点。
一是精准推进招商引资。确定重点招商区域、锁定重点目标企业,深度参与京津冀产业转移,围绕钢铁深加工、精细化工、造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县域主导产业,引进上下游项目,延伸产业链条,补齐弱项短板,提升整体实力;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优化项目保障服务,落实“容缺审批”“一网通办”等工作制度,提高项目审批服务效率。聚焦项目建设关键环节,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完善“项目管家”制度;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密切关注国家投资政策导向,重点围绕新型城镇化、节能环保、工业转型升级、医疗、养老等领域加强项目申报,为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一是加强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产业服务体系和配套功能,加快科技研发中心和产业培育基地建设,组建农产品加工检测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平台,提升平台创新驱动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二是加强创新发展能力建设。推动企业需求与高校院所供给对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个转企” “小升规” “规升巨”。
一是扎实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鼓励当地户籍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积极落实“筑巢引凤”政策,吸引更多人才落户、创业;二是推进城乡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布局,实施西北部沙化治理等重点工程,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全力做好养老保险等综合社会保障工作,持续壮大扶贫产业项目,促进贫困人口稳岗就业,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重点抓好重点税源企业,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稳住财政基本盘,冲抵抗疫阶段性政策“退坡”影响。以政策稳定和机构运转为中心,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坚决兜住“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资产配置标准和政府采购限额,严格控制政府投资规模。合理谋划资金调度,制定风险应急预案,确保不发生财政支付风险。规范举债流程,杜绝违法违规情况发生,确保不发生系统性财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