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晚秋
(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 宜春 331200)
对医药企业而言,预算管理是医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预算方案能够让医药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个可行的目标和计划,方便医药企业开展后续的资源配置工作。而有效的绩效评价则可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增强企业当年的预算执行率,并为下一年度的预算提供编制基础。通过科学的预算及有效的绩效评价,使企业的经营行为形成良性的管理闭环,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加强预算与绩效评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在企业的战略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1]。科学的预算能够明确医药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医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医药企业对自身经济活动的全方位管控。同时,绩效评价是医药企业对绩效目标落实情况的一个总结和评价,绩效目标制定的前提条件就是预算结果。所以,绩效评价的结果,就是对预算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的一个客观反映,也是对医药企业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反馈。医药企业实施绩效评价,有助于监督员工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医药企业的管理质量和效率,实现内部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
我国现代化企业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起步较晚,在制度建设上面,还缺乏经验。现阶段,医药企业的预算绩效评价理念尚不完善,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很多漏洞。例如:预算管理没有全面覆盖企业的经营活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于偏重财务指标等,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的全面性和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同时,企业管理层对于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认知错误,错认为预算只是对企业资金收支的控制,绩效评价只是一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这种错误的管理理念使得很多医药企业认识不到预算和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也无法发挥预算管理工具与绩效考核环节之间的联动性,预算绩效考核工作也不能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管理理念滞后、管理制度缺失,使医药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开展预算工作和绩效评价工作时,陷入困境。
目前,在预算编制环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医药企业在进行预算时,预算目标与实际工作存在偏差。例如:由于大部分医药企业都属于集团性企业,业务规模较大。而医药销售一般采取门店销售的方式,企业可以直面客户了解市场。但在预算编制环节,预算管理部门对实际销售数据和销售成本了解不清,制定的预算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会造成预算过度松弛的问题。同时,在预算编制环节,基层人员参与程度较低,无法准确考量预算方案的合理性。预算绩效目标制定过低,将失去激发内驱的意义,而目标制定过高,则可能打击到基层人员对预算管理的执行积极性,造成预算目标与绩效评价结果无法实现协调统一。
绩效评价就是组织依照一定的标准和一定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与评价[2]。对于医药企业而言,业务范围往往跨省跨市,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人文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其绩效评价缺少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使得医药企业的绩效评价工作能够有效落实,可反馈回来的信息差别较大,致使最终的预算和绩效评价很难保证客观性。
当下我国大部分的医药企业普遍都开展了预算工作,并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但是,在具体预算工作落实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难以对预算执行的过程进行有效监督,预算执行的质量难以保证,导致绩效评价的信息质量偏低,执行力度十分有限。绩效评价的数据来源于预算执行的结果,预算执行力度欠缺,相应的绩效评价自然也不甚合理。
建立预算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首先要认识到进行预算和绩效评价的重要性,摆正整个医药企业各部门单位以及员工对预算和绩效评价的态度,理顺预算和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明白科学预算是绩效制定、落实以及绩效评价前提,绩效评价反馈预算是否科学合理,并且为新一轮的预算提供科学依据,二者互为表里、相互制约。再有,医药企业还要在企业内部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指导预算工作和绩效评价工作的落实,使得预算和绩效评价的结果协调统一。
一方面,在预算编制环节,医药企业首先需要分析历史经营情况,与各公司各部门沟通目前的形势、未来的计划,并将沟通情况向董事会领导汇报,确定经营目标,下发预算方案,由各子公司、机关各职能部门分别根据历史情况及来年计划进行下一年的全面预算。预算内容包括:销售、生产、资金、采购、费用、资本性支出、各专项工作。通过对各公司预算的汇总、分析,确定预算的合理性、合并利润达到董事会目标。经董事会同意,下发预算。另一方面,医药企业在进行预算的时候,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种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的适应性、优缺点,妥善安排预算[3]。例如:对于生产原料价格,因全年波动较大,但在市场稳定的情况下,平均价格波动不大,可以考虑采用固定预算编制法;在药品销售环节,需要兼顾外部市场变化趋势,企业可以考虑采取滚动预算法,以月度销售额为依据编制月度预算销售计划,强调预算的动态性。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子企业的经营模式及起步时间也不统一,简单统一绩效评价标准并不现实。对此,医药企业要对下辖的子企业进行区域、经营模式及规模划分,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地、因时制宜,制定符合子企业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预算和绩效评价标准。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营模式、经营规模进行分类,辩证分析,最后作出符合地区发展的企业预算。
绩效评价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监督的形式,为了防止形式不流于形式,就必须在医药企业内部建立起严格的监督问责机制。第一,要监督预算工作和绩效评价工作进行的过程,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医药企业制定的工作流程规范,促进预算工作和绩效评价工作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提高预算工作和绩效评价结果的质量和效率。第二,要监督进行预算工作和绩效评价工作的各部门单位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是否存在玩忽职守、以权谋私,保证预算工作和绩效评价工作落实的质量和效率。对罔顾国家法律法规的非法工作问责,保证医药企业的预算工作和绩效评价工作合法,并保证预算和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相统一。第三,必须对绩效评价结果制定考核机制,根据各子企业的经营情况及发展方向,制定各子企业的目标责任状,进行考核,责任状设定正负激励指标,正激励关注经营成果,负激励关注管理规范、风险规避及发展方向,责任状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各子企业的年终奖励。
医药企业在进行预算和绩效评价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预算的科学性,让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凝练精准[4]。此外,医药企业还要完善企业自身的信息库建设,拥有属于自己的信息库,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二十一世纪,拥有一个完备的信息库,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医药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实时监控,最快速地对市场信息变动做出反应。如此,医药企业在进行预算时,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抓住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做出最优的预算结果,促进企业的长足健康发展。
预算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绩效评价是预算工作的反馈,同时也是下一轮预算工作的参考信息,而绩效考核,则是促进预算落地、激发企业内驱的有效工具,是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的有效途径。对医药企业而言,开展预算工作,进行绩效评价,是对企业自身制定战略目标以及确认既定目标是否落实的经济活动。建立健全预算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是医药企业保证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