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课堂
——“生活即教育”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2021-01-02 10:32姜芸秋
课外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习作作文

姜芸秋

(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在和家长的沟通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家孩子语文学起来很累,特别是作文”“提笔写作文,脑袋就空空”,据了解,目前小学语文习作课堂中,学生学得辛苦,老师教得也辛苦,一节课下来看似很认真,学得很投入,但一动笔就无从下手。而且一味地寻求积累和套用,让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脱离了生活本身,变得空乏。因此,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来谈谈对于习作教学的看法。

一、习作前

(一)拓展生活空间,丰富习作习惯

习作来自经历与体验,而如今中年级学生在这方面较为匮乏。刘锡庆先生说:“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一种‘双重转化’。”而所谓“双重转化”即将现实生活或是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头脑中的认识观念和情感,再将此用文字表现出来。从这里,不难看出有两点是必备的,其一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其二是语言文字的表达。

因此,教师要使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丰富生活,增加阅历,从而积累习作素材。比如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定时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感受社会的日新月异,并组织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进行3—5 分钟的分享与交流。有了这样新颖的方式,学生就会渐渐地从生活中积累越来越多的习作素材。

有了素材,也要学会观察才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年级教师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在写作前对某事物进行全面或是局部的观察,但要注意的是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是稍有欠缺的。比如在进行“我最喜欢的植物”的习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带领孩子来到花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并且在其过程中,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观察。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以自然为课堂,去激发孩子发现自然的美,触发孩子写作的灵感。当孩子们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会有很多新鲜的发现,会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二)制订整体计划,习作有章可循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口吃不成胖子”,只有从点滴做起,一步一步地掌握扎实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而中年级习作教学是站在低年级写话的台阶上展望高年级习作的中转站,所以中年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习作能力,以及要达到何种习作高度,去更好地应对高年级的学习。据此,中年级语文教师在进行这一阶段的习作教学时,要结合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制订一个完整的、具体的、系统而又科学的计划,看重学生的每一次习作训练,有章可循地去命题,逐步地提高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习作中

(一)实践活动,启发兴趣

小学生在中年级阶段的思维,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随着年龄增大,思维的具体形象成分逐渐减小,而逻辑思维的成分日益增多。因此,教师要根据习作要求,以具体形象的直观事物为学生营造相应的习作情境,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各种情感因子,启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也是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材料积累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作文题目进行实践活动,如生活小实验或是手工制作等等,当然教学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室内。这样,学生就能从这些具体形象的活动中获得第一手的习作素材,身心都得到了调动,思维也活跃了起来,自然有了习作的热情。

(二)以说促写,调动欲望

有史以来,文章都是起源于口头语言的,而口头语言的锻炼有助于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虽然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但并不是特别强,所以教师就应该借助“说”的力量带动“写”的完成。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说话,无论说的内容是什么,长短如何,主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敢于开口。例如,在以“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为题进行习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此进行口头交流,对玩具进行描述以及述说理由。当然,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是利用恰当的理由来进行表述,那么在此基础上的习作便会有东西可写。这样的方式比写速度更快,表达更简单,容易在课堂上形成愉悦的气氛,同时在这样有效表达的基础上,降低中年级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

(三)读写结合,内化技巧

读是吸收,写是表达,读写结合关键在于要以读导写。那么,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进行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从题目到内容,从审题到立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如何自然地过渡,在讲解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从习作角度去讲解,要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循序渐进。可以从简单的动词、修辞手法开始,渐渐地过渡到详略得当、抓主要特征等等习作技巧的传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读中带写、以学带写。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课文,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习作技巧,吸取经验与精华,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习作后

(一)奠基——注重科学评价

习作后,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仅是习作教学的补充与延续,更是学生在习作旅途中的加油站。因此,针对习作后的评价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

首先,是习作评价的主体方面。传统的习作评价形式是教师批,学生改,这不仅使教师的工作负担变重,学生经常得不到及时的习作反馈,而且让中年级学生在习作教学中少参与了一个环节,从而缺乏主动修改习作的意识。可以改变原来由教师一人评价的方式,让学生甚至家长都能够参与其中,实现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

其次,是习作评价的标准。传统的习作评价标准,教师以成人的要求去看待中年级学生的作文,过分地强调作文的形式以及思想,以《优秀作文选》中的标准去衡量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让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制定多角度的习作评价标准,不仅仅关注语言的得体,更要关注内容的真实。

最后,是习作评语的形式方面。联系教学发现,迫于时间与工作量等压力,教师的评语一般具有模糊性,形成简单的套路,这等于在做无用功,学生根本无法据此进行作文的修改。因此,中年级习作评语内容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本次习作训练的主要要求,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帮助中年级学生明确作文中可以进步的空间。

(二)飞跃——提供展示平台

管建刚曾说:对作文来讲,不管什么平台,他们都有一个核心词汇:发表。当学生有了“发表”,就能够“与人交流”,从而实现作文的真正功效。当学生的作文可以有一个平台向众人进行展示的时候,学生的荣誉感以及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同时也满足了小学生表现欲的心理。

所以,中年级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整合各方的资源,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比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文给家长或是亲戚朋友看;在班上创设具有特色的作文期刊并向全校发放,激发学生投稿、展示自我的欲望;或是帮学生让自己的习作登上社会的报刊、网络等平台,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中年级学生对于习作目的的认识,使他们愿意将作文与人分享和交流,更能够强化他们习作的兴趣,从而达到习作能力的飞跃。

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在平时的教育中更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丰富写作的素材;教学生观察生活,学会加工写作的素材,借作文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猜你喜欢
生活即教育习作作文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